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武夷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已有 2919 次阅读 2020-12-8 18:2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武夷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初一使用)》2004年第5期

本刊记者  张红梅

春天的北京,阳光明媚,漫天的杨花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着。

4月11日,记者约好与武夷山先生中午1点半在中央电视台西门口见面,因为武先生的单位就在对面。当记者达到时,武先生已经等在那里了。

武先生边走边给记者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过去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我们的工作是科技信息的搜集、加工、利用、传播,也就是把那些比较零散的、表面的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过程,把真正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凝炼出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我们把这种凝炼的,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得到的东西称为情报。这里说的领导可以是国家领导,也可以是公司老总……

武先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在叫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85年获得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情报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能走上科学的道路,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

武先生的父亲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理论家,父亲的书很多,满书架全是文科的书。而小时候家里惟一的科普书是妈妈买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这套书使他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非常熟练地告诉记者,丛书第一册是物理,第二册是化学,第三册是天文,第四册是植物,第五册是人体,第六册是地质,第七册是动物,第八册是数学……正是这套书引导他走上了科学之路。

上高中的时候,他买了一本科普书《运筹学》,书中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比如,怎么样使一个工程总进度最短?这是典型的运筹学问题。要完成一项工程会涉及很多环节,有些是前一个环节做完了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有些是几个环节可以平行进行。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施工人员与施工时间,又要考虑工作性质特点,从而使总工期时间最短。书上教了一些运筹学的方法,并举了一个例子。本书作者说,对于这个例子,书上给出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读者完全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案。武先生就花很长时间去设计总工期比书上的答案还要短的更佳方案,终于求出一个结果,欣喜若狂,他把这个方案贴在书里面了。他说这属于典型的探究式学习,而只有在那个课业压力不重的年代,才可能有探究的广阔空间。他很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现在还保存着那本《运筹学》和自己设计的方案。

在武先生打印材料的时候,发现他办公室门的背后贴满了纸条,记者很是奇怪。武先生笑着说,小条上留的是我要去的地方,我离开办公室的时候,要让别人知道我去哪儿了。我不喜欢用手机,觉得手机干扰太大。

武先生在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做了两届的科技外交官。驻美期间,他经常会收到很多小孩子写给使馆的信,信的内容可能是这样的:我要做一个项目,研究中国文化,你们能不能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或者明信片给我。原来,美国的学生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要布置研究项目类的作业,要完成项目需查大量的资料。他们或者自己去想办法找资料(给各国驻美使馆写信索取资料就是一条路),或者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图书馆去查。然后他们自己摘录,综合,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武先生说,美国小孩学的东西比中国孩子少多了,但是长大后,发明创造却不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

记者问武先生,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去面对的呢?武先生说,耕耘了却没收获,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挫折。但只要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那我就不会太看重收获,会十分坦然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而当你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时,会惊奇地发现,凡是你耕耘的几乎全部都收获了!

大学读电子工程的武先生,后来读情报学了,改行了,专业的东西丢了。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知识后来也居然用上了。第二次驻美的时候,由于他本科是读电子的,所以科技处就把与信息技术、电子、通信等有关的事务让他来分管,他到IBM公司、贝尔实验室等单位参观,对方讲的什么东西他也能听得懂。

20世纪90年代初,有位院士要出版超导机理研究的英文专著。尽管是留学英国的院士,但出版社非常认真,要技术编辑和英文编辑共同完成编辑。技术编辑找到了,而英文编辑很难找,出版社从国防科工委情报所,找到清华大学科技英语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来有人推荐了武先生。当时,他只是中级职称。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审读书稿第一章后做了些文字修改润色送给老先生看,老先生看后认可了。武先生非常高兴,倒不是说院士写的东西他能改,而是他大学本科的知识居然派上了用场!如果他本科阶段没有学过固体物理学,就看不懂对超导机理的论述,也就当不了此书的英文编辑。

 采访结束了,武先生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海里。武先生还将继续他的耕耘,他将会一路耕耘一路收获。

 

武夷山  1958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科学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科技部研究员职务评委会副主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1639.html

上一篇:域外新书——原动力:肌肉的自然史(2002)
下一篇:关于建立“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数据库” 的设想(2001年8月起草)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24 郑永军 尤明庆 刘炜 胡泽春 王启云 杨正瓴 许培扬 范振英 夏炎 李学宽 张学文 徐义贤 马鸣 周忠浩 晏成和 史晓雷 苏德辰 俞立平 李璐 王兴 赵凤光 程少堂 毕重增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