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霍尔丹的美名与争议 精选

已有 5840 次阅读 2020-12-3 07:1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霍尔丹的美名与争议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12月3日《中国科学报》)


2020年7月,美国诺顿出版社出版了印度作家Samanth Subramanian(萨曼斯·萨博拉曼尼安)撰写的传记作品,A Dominant Character:The Radical Science and Restless Politics of J. B. S. Haldane(本文作者译为“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尔丹的激进科学和躁动政治”)。dominant character作为遗传学术语的意思是“显性性状”。

在第一章中,作者用相当篇幅叙述了一件事:在英国广播公司1948年间制作的一次电视节目中,著名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1892—1964)拒绝谴责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尽管他私下里并不认可李森科。这件事使霍尔丹的名声受损。对此笔者想说,其实,欧洲当时具有左倾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不愿意公开批评苏联。霍尔丹是这样,科学学创始人、英国著名晶体物理学家J.D.贝尔纳(1901—1971)是这样,法国著名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1866—1944)也是这样。

霍尔丹的身份很特殊:既是科学家,也是英国共产党党员。在那次节目中,霍尔丹对于李森科在国家机器支持下拼命批判遗传学的举动,只作了简短、含糊的评论,而发表详细的、观点明确的评论才是他的习惯。萨博拉曼尼安认为,这一事件是能够反映霍尔丹其人的标志性事件。

本书后来的章节谈到,霍尔丹这一辈子对科学和政治的热情一直相互交缠。他的科普写作、政治立场及爱情生活给他带来了美名,也带来了恶名,他一直是一个广受欢迎又争议不断的人物。

霍尔丹的父亲是苏格兰人,牛津大学的学者,研究不同大气气体对人体的影响。年轻的霍尔丹受父亲影响,也进入这个研究领域。这本传记的优点之一,是展示了父子之间的学术连续性。老霍尔丹注重将科学思想付诸实践,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例如改善空气质量(英国由于工业化的大发展,空气质量曾经极其糟糕)。霍尔丹秉承了父亲的这一观念,表现为对于科学的热爱和对于将科学成果应用于实践的热衷。

后来,霍尔丹被牛津大学录取,先是学习数学专业,然后转而学习古代史和哲学。不过,对古典学的挚爱并未使他远离科学,他被新兴的遗传学深深吸引。由于一战爆发,他对遗传学的学习研究只能中断。在一战当中,他是俗称“黑色守望”的苏格兰高地警卫团的一名军官。他与战友们关系甚笃,在战场上勇敢无畏,还是摆弄炸药的好手。战后,他到剑桥大学工作,担任生物化学准教授(reader)。由于他数学功底较强,他开始关注酶动力学的新问题和群体遗传学这个新领域(在该领域中,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正在发生融合)。

对于科学家的传记,科研主题写到多深为好是个棘手问题。本书在这方面平衡得较好,重点交代霍尔丹在遗传学和生理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这两个领域也是给他带来科学声名的领域。他的最重要工作是为自然选择建模,采用统计方法估计出基因突变在一个群体中传播的速率。

与此同时,本书也描述了霍尔丹的科普工作,正是这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公众人物。从一战战场下来不久,霍尔丹完成了他的第一本通俗著作《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他在书中预测,未来的世界将不受传染病的侵袭,不依赖石油能源,也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该书大获成功,也进一步激励他面向大众撰写通俗作品。他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科普文章,大概是当时读者面最宽的生物学家。

1925年,发生了影响他的个人形象的一件大事:与他发生婚外情的已婚女子Charlotte Burghes与丈夫离婚。不久之后,剑桥的一家民事法院宣布,霍尔丹伤风败俗,没有资格当大学老师。霍尔丹拒绝辞职,校方就将他开除了。霍尔丹上诉成功,保住了大学教职,并与Charlotte Burghes结婚。但此后在公众心目中,霍尔丹就是一个与学术界正统形象格格不入的另类人物了。

霍尔丹年轻时同情社会主义,36岁那年还访问了苏联。访苏归来后,他在英国共产党内日益活跃。经常给进步报纸《工人日报》写稿,还担任过该报编辑部主任。后来,由于该报和英国共产党支持李森科的伪科学,他于1950年辞职,也退出了英国共产党。

1957年,他带着第二任妻子去印度定居,1964年因癌症在印度逝世。

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霍尔丹的一生,准确把握住了他的公共生活、名声与影响力,让读者领略到了作为普通人和作为具有开创性的科学家的霍尔丹的全貌。

《中国科学报》 (2020-12-03 第7版 书评)


相关阅读

武夷山,英国科学家霍尔丹1927年论业余科学爱好者的缺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266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0873.html

上一篇:有利于获得诺奖的东西(为CCTV访谈节目《百年诺贝尔》之“诺贝尔奖的摇篮”而准备的笔记)
下一篇:域外新书:2002年美国科学与自然题材最佳作品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14 晏成和 史晓雷 黄永义 杨正瓴 郑永军 籍利平 王安良 刘炜 李学宽 范运年 鲍海飞 朱晓刚 白龙亮 李红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