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追求最好未必好 精选

已有 6126 次阅读 2020-10-24 06:42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追求最好未必好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报》)


2019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自然哲学教授Daniel S.Milo(丹尼尔·S.米罗,1953年出生于以色列)的著作,Good Enough:The Tolerance for Mediocrity in Nature and Society(本文作者译为“差不多就得:自然与社会对平庸之容忍”)。这是米罗的第9部著作,前8部著作都是在法国出版的。除了著书立说外,他还指导过两部戏剧的制作,制作了3部电影。

本书从某一侧面对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思想进行了批评。米罗有力地论证说,适应性的解释思路往往是过于简化了。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生存下来的不仅有最适应环境者,还有大量按照“差不多就得”原则行事的平庸个体。

为什么蝾螈的基因组比人类基因组大40倍?为什么鳄梨树绽放出百万株花朵,但结出果实的只有100株左右?为什么自然界有这么巨大的浪费?为回答此类问题,米罗探究了生命之路上奇奇怪怪的偶发事件和始料未及的迂回,指出目前的进化理念有缺陷。

达尔文主义在解释生物性状的进化方面有优胜之处,但解释不了何以存在着过大的尺度(如蝾螈的基因组)和过多的数量(如鳄梨树的开花数量)。生物的许多性状远远超出了实现某功能所需的最优配置,可是背负这个过重的包袱并未妨碍有关物种历经数百万年繁衍至今。米罗在书中对大自然的混乱一面作出合理的说明,即浪费的、效率不高的生物体为什么照样生存繁衍。

另一方面,米罗还指出,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伦理制度。在西方社会,最响亮的标语口号都是优化、竞争力、创新之类,但是,这些东西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作用都被高估了。不完美不仅意味着“差不多就得”,有时候,不完美才是生存之道。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米罗考察了进化论的历史,以说明今日的一些思想源自何处;接着,他提出了另外一套解释方式;最后,他对进化论思维弥漫整个社会的情形进行了冷峻分析。

在第一部分,米罗论证说,达尔文的“原罪”在于过度执迷于驯化,将其作为一种进化模式。考虑到19世纪50年代大众对进化这一惊世骇俗概念的接受程度,达尔文用驯化来作类比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就导致了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自然选择像动物驯化者(只挑选出性状最符合人类需求的品种进行繁育)一样残酷无情。其实,足够好的生物体(而非最适应环境者)就可以繁衍和生存。

在第二部分,米罗指出,进化论的发展历程导致学人对自然选择的近乎近视的过度关注。米罗倡导的另类解释需要人们转变视角。他认为,有很多性状并非选择出来的,它们是随机变异的,“有些性状,缺了是不行的,是否优化是无所谓的,那么对于这些性状,过度一些、浪费一些倒是较安全的选择。宁愿低效,不能死亡”。

在第三部分,米罗论证说,人类在进化上的特殊之处在于,人能够构想未来,于是,人们就会不安,就想改善自己的命运。

通过合作、授权和分工,人们创造出了相互关心别人之需求的文明社会。对过量的欲求造就了具有想象力的大脑,正是大脑的智慧确保人类通过技术、农业和医疗保健而生存下去。

米罗说,“我们百无聊赖的神经元渴望行动。于是,我们造出一些问题来让自己解决”。否则,人类就会被无聊和绝望拖垮。

政治、竞技体育、烹调、艺术、时装、科学、工作等等,我们的整个文化都在追求一些竞技目标、情感目标和精神目标。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充斥着达尔文主义的隐喻:无情的优化、你死我活的竞争。我们不断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追求卓越。总之,我们把达尔文的一些很好的概念外推到了一些未必合适的领域。

本书制作精良,有很多漂亮的彩图。书中观点发人深省,也可能引起一些争议。但不管怎么说,阅读本书肯定有一番愉悦的享受。

《中国科学报》 (2020-10-22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55557.html

上一篇:乔治.D. 奈尔逊博士读《评估对科学的理解程度》
下一篇:域外新书——剑桥陨石百科全书 (2002)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32 杜占池 冯大诚 尤明庆 黄永义 刘立 周忠浩 刘钢 刁承泰 杨正瓴 王从彦 李毅伟 周猛 马鸣 刘炜 彭真明 文克玲 尚可可 赵伟 梁洪泽 魏瑞斌 晏成和 晏丽红 刘世民 蒋永华 王启云 钟茂初 许培扬 孙颉 姚伟 马军 黄河宁 苏力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