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作为未来学家的威尔斯 精选

已有 5072 次阅读 2019-12-8 07:21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为未来学家的威尔斯

(发表于2019年12月6日《中国科学报》)


威尔斯洞见了世界的种种丑陋卑污,但仍试图想象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他想象的理想世界中,实施着全民普及教育,科学事业受到培育促进,人类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更清洁、更远离灾害的地球。


■武夷山


2019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Sarah Cole(莎拉·科尔)的专著:Inventing Tomorrow:H.G.Wells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本文作者译为“创造未来:H.G.威尔斯和20世纪”)。

威尔斯(1866—1946)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创作了《时间机器》(1895年)、《莫洛博士岛》(1896年)、《隐身人》(1897年)、《世界大战》(1898年)等大量文学作品,也著有《世界史纲》(1920年)这样的学术作品。他对于定义20世纪的思想特征、政治特征和文学特征作出了杰出贡献。世界各地的百姓对时间与未来、进步与衰退、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等问题的认识,都打下了威尔斯作品的深深烙印。威尔斯的读者遍及全球,他也采访、接触过很多世界名人,包括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联领袖列宁和斯大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等等。科尔的这部文学研究著作力图表明,威尔斯80至100年前的作品至今仍能够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本书首先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的小说与威尔斯早期撰写的新闻报道文字并列讨论,然后探讨了虚构作品的威力、虚构作品要求些什么、虚构作品为什么重要等宽泛的话题。科尔指出,威尔斯描述或论述过的主题包括:战争造成的影响;时间的性质;生物学,等等,这些主题至今仍是我们所关注的。原先的文学批评家和学者基本上只讨论作为作家的威尔斯,而忽略了他的完整思想成就。不错,威尔斯是不朽的科幻作家,但他也是了不起的思想家。本书超越了对威尔斯科幻作品的论述,探究了威尔斯的全部思想,包括其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论著。

本书的写法,是将文学批评与传记性内容相结合,解释了威尔斯是如何将其个人的生活细节和其现代主义哲学观杂糅进作品中的。

威尔斯生于1866年,经历过恐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之残酷有切身感受。他喜欢在作品中用平民(非军人)身份的角色来反映战争带来的痛楚冲击以及与此相应的全社会道德认知的缺失。本书认为,威尔斯作品中的角色实际上成了开创新的伦理景观的工具。

按照科尔的描述,威尔斯将自己不仅视为作家,而且视为新闻工作者。他阅读面极广,从而能够将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时间机器》开篇的演讲中,他就描述了当时科学界对时空的认识;在另一本书中,他推介了进化论思想。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后人了解20世纪初期重要议题的一个很好的指南。

科尔认为,威尔斯对现代主义及其价值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在战争、科学、时间等不同主题上,威尔斯的思想都同一些最雄心勃勃的现代主义者发生共鸣。但与很多现代主义者不同的是,他认为文学在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作品也确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威尔斯洞见了世界的种种丑陋卑污,但仍试图想象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他想象的理想世界中,实施着全民普及教育,科学事业受到培育促进,人类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更清洁、更远离灾害的地球。科尔认为,威尔斯树立了一个关于文学之道德责任的榜样,文学有义务想象出一个更美好的全球未来。当然,科尔指出,在思想认识上威尔斯也并非“道德完人”,例如,他一方面竭力反对种族主义,但他也曾大力宣扬优生学。

阅读科尔此书的乐趣之一在于大胆地畅想一下:假定世界是按照威尔斯的设想来运行的,那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学将是何等丰富和辉煌。

文学教授科尔大概不熟悉未来学的情况,其实,不少学者将威尔斯视为未来学的奠基人。著名科幻作家、未来学家亚瑟·克拉克(1917—2008)对威尔斯的著作进行过认真研究。他认为,威尔斯有一本1904年出版、34页的小册子可视作威尔斯未来学思想的拱顶石,即Anticipations of the Reactions of Mechan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upon Human Life and Thought(本文作者译为“机器进步与科学进步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影响之展望”)。克拉克说,该书是预测性写作之短暂历史中第一次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全面梳理,代表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个巅峰。克拉克若能活到今天,与莎拉·科尔共话威尔斯,将是多么令人企盼的文坛盛事呀!

《中国科学报》 (2019-12-06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9184.html

上一篇:2015年间对一篇研究报告的意见
下一篇:2015年间的一份期刊审稿意见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13 杨正瓴 郑永军 张鹰 李学宽 冯大诚 刘锋 强涛 晏成和 吴斌 路卫华 鲍海飞 赵凤光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