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莱特兄弟中谁的贡献更大? 精选

已有 7201 次阅读 2019-1-5 07:39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主:我的稿件中,一会儿写“莱特兄弟”,一会儿误写为“怀特兄弟”,在此致歉。下文中一律改为“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中谁的贡献更大?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4日)


飞机发明人莱特兄弟的故事尽人皆知。但是,流传甚广的故事及其造成的印象是否有误呢?2018年12月,美国普罗米修斯图书公司出版了William Hazelgrove (威廉·哈泽格罗夫)的新作,WRIGHT BROTHERS,WRONG STORY:How Wilbur Wright Solved the Problem of Manned Flight(《关于莱特兄弟故事的失实之处:威尔伯·莱特如何解决了载人飞行难题》)。书的主标题是个语言游戏,因为Wright与right同音,所以,主标题听起来像是“正确的兄弟,错误的故事”的意思,其实哈泽格罗夫是想说,莱特兄弟两人的贡献度不等,世人误以为两人具有同等贡献是错误的。

莱特兄弟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镇(基蒂霍克的意思是“小鹰”。小鹰会飞,巧不巧?)的海滩上首次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自此以来,世人都将兄弟两人视作贡献不分轩轾的伟大发明家。比如,维基百科及其他很多工具书都是将“莱特兄弟”作为一个词条来叙述的。而哈泽格罗夫经过详尽的研究后,提出了一个更符合逻辑的结论:在飞机制造所涉及的理论方面,哥哥威尔伯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而弟弟奥维尔的主要贡献是按照哥哥的指示,在飞机研制的机加工方面不断尝试。

威尔伯很重视科学情报。1896年,威尔伯写信给史密森学会秘书长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他也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美国航空事业先驱者之一),索要“有关人类在机械化飞行方面所作尝试的信息”,史密森学会免费给他寄了不少资料。美国著名航空科学家Octave Chanute于1894年发表了《飞行器的进展》,收集并分析了他可以找到的有关航空成就的所有技术知识。威尔伯曾给Octave Chanute写了约500封信讨教,他在飞机研制方面的突破性思路就来自这些通信交流。

奥维尔是1902年首次试飞的,而在此之前,威尔伯已经做过数百次飞行试验。哈泽格罗夫还特意指出,奥维尔加入进来后,兄弟两人是轮流试飞的,而在试飞被拍摄下来的那一次,兄弟俩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试飞,奥维尔的运气更好些。由于镜头的巨大宣传效果,很多人都以为兄弟俩是属于同一层次的发明家了。

作者哈泽格罗夫令人信服地展开了论证。他仔细讨论了在基蒂霍克海滩的试飞过程,也条分缕析了莱特兄弟的家庭背景情况,比如,莱特兄弟的父亲弥尔顿·莱特曾毫不犹豫地断定,哥哥比弟弟更聪明;莱特兄弟的母亲1889年去世时,威尔伯才22岁,奥维尔18岁,妹妹凯瑟琳·怀特才15岁,母亲的去世对他们三个孩子是重大打击。兄弟二人从未结婚,一直待在家里。自从母亲去世后,妹妹凯瑟琳就担负起了照顾父亲和两个哥哥生活的重任。威尔伯45岁时去世,凯瑟琳直到自己52岁时才嫁给一个鳏夫。奥维尔得知妹妹要结婚,大怒,从此不再理睬凯瑟琳。凯瑟琳很伤心,多次努力想挽回与奥维尔的关系,但奥维尔始终拒绝与妹妹重修于好。哈泽格罗夫还讨论了姐弟三人的性取向。他猜测,也许威尔伯正是在小时候生病卧床期间,产生了不可压抑的飞翔之梦。

有人要说了,兄弟俩谁更重要,是个值得追究的问题吗?笔者认为,哈泽格罗夫对这个问题紧抓不放,其实反映了他对理论研究重要性的看法:没有理论指导,只靠一次次百折不挠的试验,飞机是上不了天的。笔者还认为,中国要想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该书叙述的史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总之,本书为航空史厘清了一些史实,纠正了人们的一些错误印象,是个“小题大做”的好例子。

哈泽格罗夫是小说家,善于讲故事。他已经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4部非虚构作品。这部技术史题材的非虚构作品能够抓住读者的胃口,反映了作者的叙述功力。

《中国科学报》 (2019-01-04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55397.html

上一篇:[转载]李淼:科普,要做就做到最好
下一篇:采草药----日记摘抄791(小学6年级日记)
收藏 IP: 106.120.32.*| 热度|

14 范振英 冯大诚 王从彦 李学宽 张家峰 郑永军 吕秀齐 邢志忠 蒋新正 晏成和 史晓雷 徐向田 liyou1983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