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让中国风音乐走向“新融合主义”

已有 1868 次阅读 2018-8-9 18:35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让中国风音乐走向“新融合主义”

来源: 北京晚报     2018年08月09日        版次: 44     



    对谈记者:成长
    对谈嘉宾:戴荃(唱作人、制作人)

    “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三年前,一首《悟空》从《中国好歌曲》中脱颖而出,流行乐搭配着戏曲的唱腔,加上歌词中对孙悟空孤寂内心的细致描绘,让这首歌瞬间走红,也让很多人认识到了戴荃这个才华卓著的原创音乐人。

    近日,戴荃宣布正式加盟太合音乐集团旗下的海蝶音乐,并披露了新专辑的两首新单曲《嫦娥》和《同时》。《嫦娥》延续了戴荃中国风的创作风格,从“超级月亮”这一天文现象出发,表达了人们对于月中仙子嫦娥的仰慕。“可否与你,落英成双,愿付一生,为你梳妆。”这样的歌词使得整首歌曲极其富有意境。《同时》则是表现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的心情,这和戴荃自己的经历也有颇多相合。

    在戴荃来北京宣传新歌之际,我们聊起了他的音乐世界。

    《嫦娥》 词/曲:戴荃

    听说下一次 是2034年

    到了那天 我在哪边

    举头望明月 回头看看人间

    迎着它的光 慢慢升天

    超级月亮 嫦娥在上

    在下冒昧 吐我心肠

    可否与你 落英成双

    愿付一生 为你梳妆

    过了春和夏 只等秋天

    超级月亮 到人间

    看得越久 仿佛就在眼前

    飘飘欲仙 身轻如燕

    月下嫦娥 孤芳自赏

    恕我冒昧 癫癫苦想

    赐我与你 举杯共享

    你若沉默 我会心伤

    你若不说 我也知道

    你寂寞 你有点儿冷漠

    我知道你寂寞 惆怅有几多

    你也曾困惑 我也曾执着

    你也曾爱过 我也曾想过

    你不是冷漠 你只是寂寞

    我不会让你 一个人难过

    我知道总有一天 你也会爱我

    温柔地牵手 在云里穿梭

    天上嫦娥 地上的我

    月亮再圆 你会爱我

    两两相望 念念不忘

    2034,我们再见

    地球的伙伴,人间的朋友

    2034 我们再见

    月亮再圆 我们再见

    许个心愿 再见

    我是一个说故事的人

    记者:目前新专辑做到什么阶段了?是不是还会有大量中国风的元素在里面?

    戴荃:新专辑基本都做好了,目前发了两首。因为我是自己做音乐的所有环节,作词、作曲、编曲、制作……所以我可以天马行空,想到什么风格就写什么。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总是还会有中国元素在里面。

    记者:所以海蝶音乐会觉得签下你特别值,一个人能当好几个工种用。你学音乐的过程是怎样的?

    戴荃:我最初接触音乐,是从西洋古典音乐开始的。我小时候是学手风琴、小提琴,两个乐器一块学。然后大概到高中以后,就开始自己玩乐队。叛逆嘛,喜欢摇滚,然后大概做了将近有十年,各种风格都有,因为我是键盘手,所以音乐风格基本定位在funk fusion方面。到了2005年的时候,家里人劝说我考大学,我就又正规学了四年的本科的作曲、室内乐、管弦乐,后来又去搞制作。我就是这样的音乐历程。中间当然也遇到很多音乐人正常遇到的困难,但我心态比较好,所以觉得还行。我个人不太喜欢无病呻吟,我的音乐都是有感而发。当然,音乐人该有的那些多愁善感还是肯定会有的,但是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去表现出来,估计都写在歌里了。

    记者:《嫦娥》这次风格好像特别不一样?你是不是需要更不同的创作状态?

    戴荃:不一样是肯定的,有时候我会把自己置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别人的状态。上次发布的《同时》就是这样,MV里面我自己没几个镜头,我是一个阐述者,是一个说故事的人。风格上来说,这次发布的《嫦娥》可能还是会延续一下以前的风格,但是也有添加许多音乐元素。

    对我来说,我更喜欢自由的创作,不要把自己风格定位在哪一个类型。这样的话,我的创作余地可能会比较大一点,也不会风格很单一。你看格莱美很多成功的艺人,其实都是一个多功能的音乐人,可能大众觉得好像他只是在舞台唱歌,认为他是一个歌手,其实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歌手。比如我欣赏的Daft Punk、Lady Gaga,就拿Daft Punk举例,其实他从生产音乐的音色就已经开始了,全世界那么多唱电子音乐的音乐人都会使用Daft Punk创造出来的音色,甚至他的一些设备。我觉得这才是一个音乐人该有的状态,否则的话,就会“食而不知其味”。

    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音乐结合起来

    记者:您在做音乐的时候是怎样状态?灵感从何而来?

    戴荃:基本上就是以宅为主,电脑面前一待就是十几、二十个小时,中间大概就溜溜腿,活动活动。灵感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比如说走到马路上突然想起个旋律,就会拿手机把它记下来。手机里面会有这样的软件,会写,会哼,甚至有时候会画画,这些都是素材。晚上回家安静的时候,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在整理出来。我的很多歌都是慢慢整理出来的。比如《悟空》那首歌,就是从一个小小的钢琴前奏开始,并不是原来就要写旋律。创作歌曲,可以最初是一个编曲,或者一个鼓的节奏,然后再这样成倍地增长,最后都能发展成一首歌,就是这么一个数学过程。

    记者:那么《嫦娥》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戴荃:去年不是有一个天文现象是“超级月亮”,我当时就产生了灵感。歌词里有“2034,我们再见”,就是当时看新闻说下一次“超级月亮”就要2034年才能看到。其实最开始这首歌名就叫《超级月亮》,但词会不停地修正,与此同时,又会有一些其他的思想进入。我写着写着,就觉得,这首歌成了人类对天文的崇拜,这种感觉太高,太深奥,但是这些深奥的东西,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古人不理解,就会用想象力把它化为神话人物。于是我就想到了咱们的月亮女神嫦娥,把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跟现在的音乐形式结合起来。

    记者:所以《嫦娥》的主题是爱情吗?

    戴荃:会有感情的因素,但我觉得概念会更广泛一点,我没有给自己特别去定位这首歌要表达什么。因为我觉得音乐作品写出来,不是希望别人一定要认可我的表达,而是希望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这是我希望达到的最好的结果。

    记者:我觉得这首歌的唱腔里边,好像还是有点京剧的元素?

    戴荃:《嫦娥》第一段副歌,其实我带入了一些宫廷雅乐的唱法。中国古代的音乐不像现在这么立体,这么全面,他可能就是一边念,一边唱,我觉得宫廷雅乐在这个地方可能更比较合适这种气质。

    记者:我觉得《嫦娥》这首歌挺适合改编成舞蹈的,就像《悟空》被一些舞者改编成舞蹈。因为它意境特别好,挺适合在一个视觉上展现。

    戴荃:这种歌其实比较复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AB段,这首歌其实有四段:主歌、副歌、再有一个C段,后面还有个C段的发展段,唱起来也比较辛苦,整个逻辑的线条比较长。但是不能每一首歌都太商业化了。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个事情的话,大家都千人一面了。

    把中国元素打碎再排列

    记者:从《悟空》到《嫦娥》,可以看出你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是来自于哪些生活中的影响?

    戴荃:我上过黄梅戏学校,虽然我不是学唱戏,我是音乐系的,不过因为是戏曲学校,周围同学基本都是学民乐的,二胡、竹笛、唢呐、古筝等等,就经常跟他们玩,所以耳濡目染。加上后来我经常在剧团跟管弦乐团合作,跟民乐团合作,会做一些音乐技术方面编曲,然后排练出谱。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让我吃西餐吃得太多了,我就会发现这个东西真的是不适合,真的是只有家常菜才是最好吃的。音乐本身是一个世界语言,是融合的产物,所以你说我到底是在搞什么风格,我只能说是在做中国人的流行。

    记者:所以我看你现在有一个称号,叫做“新融合主义”,如何解释这里面的“新”?

    戴荃:因为所有的音乐都是融合的,但是什么是新的融合?比如,我不太喜欢生硬地把流行唱法和传统元素穿插起来,唱段流行歌曲,再唱一段京剧,这不叫融合。我认为应当把这些中国元素全部打碎,然后不分序列地去安排。比如咱们面前的杯子,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我不希望它们是杯子和杯子在一块排列,我会把这几个材料融化掉,成为一种新的材质。

    结合到我的唱法上,我自己后来也分析,我唱歌里边,可能两个字是流行唱法,两个字是R&B唱法,突然出现一个京剧的唱法,然后跟着几句可能还有黄梅戏的唱腔,这样可能会更碎一点,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格感就会更强烈,不会让别人觉得这是把不同风格嫁接在一块。但这种尝试有利有弊,有人觉得不好,有人觉得挺好玩。我想这就是我自己愿意做的,其他可能不太刺激我。我翻了一下我电脑,我之前做过至少有一千首以上的音乐改编的量,所以我这些尝试都是不自觉地产生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8422.html

上一篇:大学教研人员/行政人员人数比
下一篇:“好国家指数”的评价指标
收藏 IP: 1.202.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