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创新采纳案例:集装箱是如何从设想变为现实的?

已有 3821 次阅读 2018-7-26 07:50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创新采纳案例:集装箱是如何从设想变为现实的?

武夷山

美国“创新卓越”网站2018年7月发表Paul Sloane的文章, How do you get the World to Adopt your Great Idea?(如何让世人采纳你的好创意)。文章以集装箱从设想到成为现实的发展历程为例。

集装箱问世之前,货物都是人工装卸。首先,在工厂或仓库将货物装上车,拉到码头,卸下来,等待下一班货轮。码头工人将各种货箱、货袋、货桶等装上运货板,用绳子捆结实。再把运货板弄上船,码头工人得将它们一一码稳,这是很费时、费力、危险的工作,常有工人受伤甚至丧命。整条船装有约1000样货物,每一货物都有相应的货单文件。如果货船半途停靠某处,需要卸下某样货物,码头工人得将其找出来,再把其余货物一一码回去,效率极低。

    其实,早在1766年,英国人James Brindley就设计出了一种“盒子船”,盒子就是用来装煤的木质集装箱,盒子船沿运河将煤运送到曼彻斯特。到了18世纪30年代,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铁路部门已经采用集装箱。但是,集装箱的发展遇到不少阻力。公路运输公司、船运公司和港口对集装箱的规格标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有的想要大集装箱,有的想要小集装箱。码头工人工会坚决发对发展集装箱,因为集装箱的发展肯定威胁其就业机会。当时,整个货运部门是受到严格管制的,而管制者乐于维持现状。

改变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是Malcom McLean(马尔康.麦克林)。他1913年出生于美国北卡一个穷人家庭。家里面供不起他上大学,但给他买了一辆二手卡车。于是,他和兄弟姐们一起创办了麦克林公路货运公司。20世纪50年代,他看到了集装箱的潜力,就运用自己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手腕促成此事。既然说服不了船运公司做出适应集装箱的转变,他就贷款2200万美元,买下两艘二战期间使用过的油轮,将其改装成集装箱货船。1956年4月26日,在邀请来的100位显贵人物的见证下,改装好的货船装满58个35英尺集装箱,以及油轮常规运输的其他液体货物,从新泽西驶往得克萨斯的休斯顿。货轮离港时,有人问国际码头工人联合会的官员Freddy Fields有何感想,他回答说:“我恨不得把这艘狗娘养的船给弄沉了”。

据估计,1956年的时候,人工装卸船运货物的成本为每吨5.86美元,采用集装箱后,成本剧降为每吨16美分,前者为后者36倍。集装箱化也使装卸时间大大缩减。麦克林设计了用厚厚的波纹钢板制造的标准集装箱(10英尺长,8英尺宽,8英尺高),并为此申请了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在集装箱的各个角配上了扭锁装置,这样就很容易利用起重机来起吊集装箱。后来,他将这个专利公开,促进了货运集装箱的国际标准化。

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麦克林说动军方采用集装箱向越南运送设备,此举再一次推动了集装箱业的发展。军方物资在越南卸载后,麦克林将空集装箱运往日本,再装满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日本产品运回美国。

麦克林2001年在纽约逝世,《福布斯》杂志发文,称他是“改变了世界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举办麦克林葬礼的那天上午,全世界的集装箱货船一起鸣笛,向他致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5964.html

上一篇:小议日本“指定国立大学法人”中的名古屋大学
下一篇:[转载]侯宝林先生的两样发明
收藏 IP: 1.202.79.*| 热度|

14 王庆浩 周健 张学文 程少堂 代恒伟 谢力 杨正瓴 刘玉仙 刘锋 汪育才 李世春 李毅伟 xqhuang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