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欧盟成员国基于绩效的科研资助状况

已有 2546 次阅读 2018-6-19 06:02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欧盟成员国基于绩效的科研资助状况

武夷山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科学与公共政策)杂志网站2018年6月13日发表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Thomas Zacharewicz与另外3位学者合写的文章,Performance-based research funding in EU Member States—a comparative assessment(欧盟成员国基于绩效的科研资助状况:一项比较评估)。文章“结论”如下:

    本研究是对欧盟所有成员国用于辅助经费分配的评价制度之首次全面回顾。本文基于JRC(欧盟联合研究中心)2016年的一篇报告Science for Policy Report以及JRC委托的一项数据收集任务(对全球研发预算按分配方式进行分析)。本文指出,欧洲各国公共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有很大差异。其差异不仅表现在机构经费与项目经费(博主:即固定拨款与需要通过竞争方式申请来的项目资助经费)的相对比例,而且表现在机构经费的竞争性分配状况。过去几十年来,欧盟各国政策制定者及欧盟层面的政策制定者都主张,要根据绩效状况来分配机构经费。各国基于绩效的科研资助状况有性质上的重大差异。多数国家部分地根据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来做出经费分配决策,但各国评价科研产出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一些国家将收集到的定量测度数据代入经费分配公式。另一些国家更多地依靠同行评议来做出经费分配决策。无论是哪一类国家,在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及指标、是否纳入其他相关变量(如教育投入与产出、科研的社会影响、促进多样性)等方面均有重大差异。考虑到这种种差异,就很难对欧盟不同成员国基于绩效分配出去的科研经费总量做出准确的估计。E. Reale于2017年发表的报告Analysis of National Public Research Funding-PREF首次尝试做出这种估计。

    由于对基于绩效的不同分配方案之影响缺乏估计,也考虑到欧盟各国在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方面的制度差异,我们很难毫不含糊地推荐一种基于绩效进行科研经费分配的最佳实践。本文的主要作用,还是告诉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在设计基于绩效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时有哪些可供考虑的选择方案,指出某些分配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供相关方面在政策借鉴和制度模仿时参考,而政策借鉴和制度模仿不可能是完美的。作为本文基础的那篇研究报告已成为“地平线2020政策支持组”的“相互学习会议”的参考资料,“相互学习会议”召集了欧盟不同成员国的政策制定者,让他们相互了解各自的经验。反映这次相互学习经历的最终报告将很快发表,即Debackere K.,Arnold E.,Sivertsen G. et al. (2018),Performance-Based Funding of University Research MLE on Performance-based Research Funding Systems (PRFS), Horizon 2020 Policy Support Facility, European Commission, D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2017年间,Pascal Lamy作为负责人的High Level Group(高层小组)号召欧盟各国要再增加一道机构层的经费分配,以支持高校对所在地区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影响。JRC已经联合一些外部专家起草了一篇报告,探讨为达到让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的,所需的评价框架应该是什么样子。2018年问世的这篇报告的题目是,大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之评估框架(A Regional Innovation Impact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Universities; 28927 EN; doi: 10.2760/623825.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19629.html

上一篇:科技外交可能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吗?
下一篇:维纳写成50年后才发表出来的著作
收藏 IP: 1.202.67.*| 热度|

1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