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六层

已有 7938 次阅读 2017-10-16 11:31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六层

武夷山

     马斯洛的五级需求层次为大家所熟知。其实,他的想法有变化,在其晚年,他在原来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之上又加了第六个层次:self-transcendence(自我超越:意义感、目的感)。

     Willow Group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Nichol Bradford先生经过研究思考后认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并非技术性的问题。虽说工程技术手段有可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但前提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自我超越,能够超出我们自己的福利,认识到所有人的需求。

马斯洛的最高层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满足了需求金字塔底部的基本需求,然后一步步满足情感需求、成就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后,我们就需要超越将自己看成孤岛的心态。我们必须将自己看作更广大的宇宙的一部分,才能确定共同的优先事项,按照这些优先事项行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才能生存下去。

马斯洛认为有助于人们实现自我超越的一些手段----如mindfulness(正念)和flow(心流,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倒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知晓的。既然全球共同体是如此重要,那么,这些方法手段就不仅仅能优化我们个体的心智,而且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http://bigthink.com/robby-berman/the-missing-apex-of-maslows-hierarchy-could-save-us-all 

 

博主:关于自我超越层次,“知乎”上有以下论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80276),转贴供参考:

 

 作者:自然的联合
 

超越自我的Z理论 
   1959年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 
  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应记得他说过“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我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 
   15年后,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进而归纳为三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构成了下面的体系: 
  马斯洛说“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实现等观念……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为日渐消沉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一具体有用又有效的答复……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会变得残暴、空虚,或无望,或冷漠。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激发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性的、与教会无关的奉献自己。” 
  马斯洛试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新加的最高需求,例如:超个人、超越、灵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马斯洛将“高峰经验”及“高原经验”放在这一层次上。 
  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人士、音乐家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人,对另外一、二百人也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
  马斯洛在晚年认识到,不能以他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为人的终极目标,并进行了修改补充,但若只是专注他早期的需求理论不放,必然导致对人性的盲目认识,助长人的骄傲的同时把人真正的价值贬低!也必然影响对于人自我超越的误解! 
  不幸的是,我们心理学和管理学教科书所呈现出来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论(X理论及Y理论),根本不提后期的修正,使得整个新生代都在背诵那过时的需求层次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81038.html

上一篇:2014年1月间我对中信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工作思路的点评
下一篇:藏在选择背后的小心思
收藏 IP: 1.202.71.*| 热度|

19 陈楷翰 杨正瓴 徐令予 张业展 杨国立 尤明庆 李宁 汪育才 邱敦莲 张骥 彭思龙 赵凤光 陈永金 戴德昌 周忠浩 张能立 吴卓晶 陈桂华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