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玛利亚.波波娃选出的2016年最佳科普图书 精选

已有 9760 次阅读 2017-9-3 07:08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玛利亚.波波娃选出的2016年最佳科普图书

武夷山

    Maria Popova(玛利亚.波波娃)女士1984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现住纽约,是作家、博客写手和文学评论家。2016年底,她选出了她心目中的2016年最佳科普图书,原文见(https://www.brainpickings.org/2016/12/07/best-science-books-2016/)。

 

    她说,美国作家E.B. White(1899-1985)曾如此谈论童书,“任何人若针对少儿读者就往低了写,那简直就是浪费孩子的时间。你必须往高了写,不是往低了写”。往低了写(write down),指为了吸引那些品味、理解力、智商处于较低层次的读者而采取的写作手法。波波娃认为,科普图书也得往高了写(write up)。

    往高了写的科普图书应满足三个e:explanation(解释), elucidation(阐明), enchantment(迷媚)。解释者能使欲传递的信息清晰、可理解,优秀教材就是优秀解释者的作品。阐明者超越了一般的解释,要达到洞彻的效果,其手段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将零星知识综合为更大的理解框架。迷媚者超越了解释和阐明,从知识范畴进入智慧范畴。伟大的迷媚者在写作、叙事甚至思维等方面都创造着独特的美。

    她说,她列出的以下优秀科普图书,至少做到了3个e中的两个e。

 

1.  Black Hole Blues and Other Songs from Outer Space(public library),

来自外太空的黑洞蓝调及其他歌曲

    作者为宇宙学家、小说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Janna Levin女士,生于1967年。 波波娃说,写得这么好的书,30年间能碰到一本就很幸运了。

 

2.  Time Travel: A History (public library)

时间旅行之来龙去脉

    作者为科学史家、著名科普作家James Gleick。《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便是他的名著。波波娃说,严格说来这本书不算科普书,而属于文学探究。波波娃说,此书好比一次伟大的思想实验,以物理学和哲学为反应剂,以文学为催化剂。

 

3.  Felt Time: The Psychology of How We Perceive Time (public library)

感觉到的时间:关于我们如何感知时间的心理学

    作者为德国心理学家Marc Wittmann,该书跨越神经科学、哲学等多学科,讨论了诸多与时间相关的主题:意识、认同、幸福、厌烦、金钱、衰老,等等。总之,时间不是发生到我们身上的外界事物,我们就是时间。

 

4.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public library)

当呼吸成为空气

    作者Paul Kalanithi是神经外科医生,本书是他的回忆录。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癌症。本书将哲学思考同他与患者打交道的经历结合起来,得出结论说:我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必死的命运,这一点迫使我们去追寻有意义的人生。

 

5.  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 … Every Time (public library)

信心游戏:为什么我们每次都栽在这里

     Maria Konnikova是本书作者,她是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擅长撰写心理学话题。这是一本像侦探故事一样扣人心弦的心理学科普著作,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任与欺骗机理阐发得清清楚楚。 

 

6.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public library)

基因:亲身感受

    作者是医生,普利策奖得主。网上查到有对此书的中文介绍(http://bbs.pinggu.org/thread-4970653-1-1.html),抄录如下: 


    2016

年畅销书,被比尔盖茨推荐并入选《经济学人》最佳书单
    基因学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发现的历史,一种是对这些发现的运用及滥用的历史。在新书《基因(The Gene)》里,悉达多·慕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大量且详细地探讨了这种双重历史的本质。他从未忽视想要理解基因学的人和想要运用这种新兴知识的人之间的矛盾,他也没有落入把前者当好人把后者当坏人的陷阱里。慕克吉认为基因学的理论提供了关键的医学见解,不过同时它也激发了突破优生学底线的卑劣想法。
    《基因》的结构像一本推理小说,描述了一片田地慢慢摸索变得连贯的过程。慕克吉举出,古代的一些错误与近代的偏见相呼应。数个世纪以来,基督教让人变得盲目,这在美国有深刻的体现,在类似进化这样的议题上,宗教力量的压制不断扰乱国家的立法机关。教堂抗拒基因的理念。新的基因科学是打算“改进上帝的作品”,这种想法令正教徒觉得受到了威胁。
    我们在书中能看到一群天才,包括查尔斯·达尔文、格雷戈·孟德尔(Gregor Mendel)、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托马斯·摩根(Thomas Morgan)、杜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弗雷德·格里菲斯(Fred Griffith)、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詹姆斯·沃森

(James Watson)和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他们的故事带有体育新闻一般喧闹的热情,每次有新发现时,你就希望听到看台上爆发出欢呼声。慕克吉在运用修辞上很有天赋。他引用了克里克对确定

DNA结构的实验方法的描述:“就像是通过聆听钢琴掉下楼梯时发出的声音来确认它的结构一样”。想要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少计算多想象。

 

7.  The Polar Bear(public library)

北极熊

    作者Jenni Desmond女士是英国插图艺术家,她的The Blue 

Whale(蓝鲸)获得“2015年最佳图书”称号,本书可以认为是对已成功作品《蓝鲸》的如法炮制,只是换了一种动物作为对象。

 

8.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public library

大图景:论生命起源、意义和宇宙自身

    作者Sean Carroll是物理学家。人生体验中有很多似乎相互矛盾的东西,他提供了一种“存在主义疗法”。 

 

9.  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What They Feel, How They 

Communicate (public library)

树木的隐秘生活:它们感受到了什么,它们如何沟通

    作者Peter Wohlleben是德国林学专家。人们最喜欢将知识体系比喻为知识树,但其实为这不仅仅是比喻----树木讲述着一种高深的无声语言,它们通过气味、味道和电脉冲进行着复杂的通信交流。

 

10.Being a Dog: Following the Dog Into a World of Smell 

(public library

狗之为狗:追随犬类进入嗅觉世界

    作者Alexandra Horowitz是认知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犬类认知实验室主任。他认为,通过研究狗的嗅觉,能帮助人类打开认知大门。我们重新学习掌握早就失去了的嗅觉能力,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隐秘的现实层次。

 

以下4本书,我没空简介作者和内容了,只列出标题: 

 

11.I Contain Multitudes: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 (public library

 

12.Hidden Figures: The Story of the African-American Women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 (public library)

 

13.The Glass Universe: How the Ladies of the Harvard 

Observatory Took the Measure of the Stars (public library)

 

14.Women in Science: 50 Fearless Pioneers Who Changed the 

World (public librar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73978.html

上一篇:带着血压计去开会----日记摘抄578
下一篇:在特定场所遇见熟人的概率----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87)
收藏 IP: 1.202.81.*| 热度|

13 史晓雷 黄永义 李学宽 苏德辰 黄育和 姬扬 徐令予 马德义 鲍海飞 刘之远 强涛 liyou1983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