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诺贝尔奖与日本人(2):探寻进入21世纪以来获奖者激增的秘密

已有 2879 次阅读 2017-7-5 17:52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诺贝尔奖与日本人(2):探寻进入21世纪以来获奖者激增的秘密
获得诺贝尔奖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只有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才能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如果在颁奖后发现了其中的差错,会导致该奖项丧失其权威性,因此,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就越发慎重。然而,在二战之前,就曾发生过获奖成就出现差错的情况。在这个系列的后续文章中,会对这一点加以介绍。

获奖成就年代久远,获奖者年事已高的情况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确认成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导致的。我曾采访过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对方表示“常常会感到不允许出错所带来的压力”。

确认成就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然而到了21世纪以来,也出现了用于确认成就的时间大幅缩短的获奖事例。这得益于电脑技术所带来的所有研究手段的进步。研究成就的发表途径也从原来单一的通过学术机构的刊物发表,变成了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发表,从而消除了时间及地域上的差异,可以立刻在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研究成就。

其中典型的获奖事例就是获得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

山中伸弥教授,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提供

山中伸弥教授,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提供

能否成为再生医疗的王牌

山中教授所创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是能够通过人工手段制造出可应用于任何组织和器官的,可分化和再生的细胞。山中教授将其命名为iPS细胞。人类的受精卵就是这样的细胞。受精卵在母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发育成一个胎儿。

由1个细胞分裂成2个、4个、8个……的分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设计图作用的就是遗传基因(DNA)。无论心脏、肝脏、皮肤、牙齿、肋骨还是生殖器官,都是依照遗传基因所携带的信息最终形成的。

万一肝脏的情况出现恶化,或者肋骨骨折,采用以往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的时候,如果能让受损的器官彻底再生,就能够使疾病痊愈。这就是再生医疗。只要让负责制造这一器官或组织的遗传基因发挥作用,就能够实现再生。随着iPS细胞的发明问世,这种仿佛天方夜谭一般的治疗方法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迄今为止,只有利用人类的遗传基因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其中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不能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抛弃个人的尊严。但是,由于iPS细胞是采用人工手段制造出来的、具备同等能力的遗传基因的细胞,因此不会产生伦理方面的问题。

利用iPS细胞,可以令所有的器官实现再生,用其替换原有的患病器官,能够彻底治愈疾病。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项开创了通往梦想治疗之路的发明。山中教授的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一经发表,就震撼了全世界。在成就发表仅6年后,便捧得了诺贝尔奖,又一次震撼了全世界。

山中教授能够获奖,是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其研究成就进行追踪试验,最终证实其有效无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大概也进行过讨论,最终认为这项成就开创了再生医疗的道路,它的普及能够为人类福祉作贡献吧。

像这样从获奖成就发表到最终授予奖项的时间大幅缩短,是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出的特点。例如,2006年的医学奖,获奖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安德鲁·法厄教授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克雷格·梅洛教授。
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关于RNA干扰的研究”,从论文发表到获奖仅用了8年时间,令世界为之震惊。然而,山中教授在成就发表后6年便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刷新了此前的纪录。

在物理学奖方面,近年来也有成就发表后很快获奖的事例。2010年,生于俄罗斯的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和同校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发明了仅有1个碳原子厚的石墨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项研究成就在问世6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方面,只要能通过实验确认,就能对其成就加以确定,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这种加速也是21世纪诺贝尔奖的特点之一。

通过转换研究场所提升水平

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过在3、4个研究机构工作的经历,通过转换研究场所,实现个人研究水平的提升。通过去国外留学和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的方式实现个人提升的情况尤为常见。

凭借发明iPS细胞获奖的山中伸弥教授,从神户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大阪市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留学。回国后先在大阪市立大学担任医学部助手,之后历任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副教授和教授,之后成为了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教授。

这种在不断转换研究场所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做法很像美国研究者。日本传统的研究习惯,普遍是在原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固定单位一直工作到退休,这是早先日本备受肯定的一种科研方式。

然而,到国外留学后创造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这一形式,即便在二战前受到诺贝尔奖提名的日本科研人员中也是如此。当时,日本尚属于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较低,只有去到海外,个人的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以说,只有个人能力与学术环境完美契合,才能达到获得诺贝尔奖的学术高度。

诺贝尔奖获奖纪念照

诺贝尔奖获奖纪念照。左起: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理事长中村道治、山中伸弥所长、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紘(2012年10月10日,转载自JST主页)

文/ 马场炼成(科学记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64779.html

上一篇:[转载]任正非:管理的灰度
下一篇:见微知著:一位优秀科学计量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之分类编码分析
收藏 IP: 106.120.33.*| 热度|

1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