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部分中学校友

已有 3728 次阅读 2017-5-24 06: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部分中学校友

武夷山

    中学母校校友会办的《校友通讯》微信版(2017523日)介绍了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部分中学校友,内容如下。点击以下链接能看到文中的照片。

20170524校友通讯281.docx

 

江苏发展大会校友剪影 

无论我们走向世界哪里,总有一天要回来

 

董明珠,女,1967届初中。

  520日上午,珠海格力电器公司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在江苏发展论坛上发言。她表示,要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企业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挑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企业家更要勇于担当。

  这一次回到江苏,董明珠难掩激动,江苏是哺育我们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向世界哪里,总有一天要回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江苏人这一次的重聚,在董明珠看来,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与让人兴奋的事,建议江苏发展大会年年开,我们年年回来。

  创新对于企业走出国门意义重大,依赖于别人的技术只能叫做模仿,谈不上创新,董明珠阐述她对于创新的理解,真正的创新之路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改变了这个世界,这叫创新。她认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董明珠介绍道,格力靠自主研发,从家用到商用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董明珠指出,企业已经从过去的盈利时代,走入现在的社会责任时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企业家要勇于担当,企业要坚持梦想,企业的梦想是什么?让全世界人用上最美好的产品,过上最美好的生活,带来最美好的健康。董明珠借用广告语来表达她理解的企业精神。

  有梦想又执着的企业家在当今的形势下,应该如何去做?担当、创造、承担责任……董明珠在发言的结尾再次呼吁,我们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祖国,也更加不要忘记江苏,我们共同为我们江苏、为我们中国的未来作出我们自己该做的贡献!”

群贤毕至汇聚众智谋划江苏创新未来

邓中翰,1987届。

 

 

每次回到南京,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为此而

深感骄傲与自豪。”昨天,在江苏发展大会的紫金科技创新论坛和当晚南京举办的“金陵故乡行”返乡考察活

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首席科学家、生长都在南京的邓中翰由衷地说。 

1999年,邓中翰从硅谷应邀回国承担“星光中国芯工程”,在北京中关村组建中星微电子公司,并承建国家重

点实验室,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总指挥,他带领团队改

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2009年,邓中翰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去年,他再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在安防监控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在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领域走在国际先进行列。 

这次江苏发展大会搭建了一个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平台,让大家能在开放、包容、多元的盛大聚会上

重温乡音、感受亲情、增进友谊。”邓中翰说,我对南京、对江苏有着浓厚的感谢和深切的惦念,无论是在离

家异地求学、海外留学创业的岁月,还是在回国创新创业、振兴芯片产业的时光,我都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勿忘来处,心系故乡发展、心怀家乡人民,并努力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产业资源,推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步。 

作为一名较早从美国归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邓中翰一直倡导“融会东西,致力民族复兴;心存天下,建设

创新国家”。他认为,只有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无悔人生。 

 

中 星 电 子[1987届张亦农(中星微副总裁)供稿]

    对于家乡近几年的发展,邓中翰更是赞叹有加。他说,南京良好的产业基础与领导者前瞻的谋篇布局,让

我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邓中翰也积极参与了南京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星微近年

来在徐庄软件园和江北新区都有项目落地。他表示,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愿意投入技术成果和研发力量,

与政府一起在城市大脑的研发、建设和运营方面进行探索,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让数据

和智能服务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为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动力。

看到老南京的东西,感觉很亲切

 

樊华,女,1966届初中。

 

  樊华,女,1966届初中。197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81-1986年在德国佛莱堡大学和吉森大学从

事博士研究,1986年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86-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

博士后研究,1989年8月应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基础医学系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研究所建立基因工程实验室,担

任基因工程研究组负责人。1993-2005以及1999-2010年先后夺标德国国家科学基金(Deut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DFG)两项各自为期12 年的有关“细胞的信息识别和传递” 和“细胞膜蛋白受体的

结构和功能”的重点科研项目(SFB 366 和SFB 449),担任子课题负责人。1993 年-2005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基础医学系副教授,自2004 年起,柏林自由大学医学系和柏林洪堡大学医学系合并成立夏洛蒂医学院。 2005

 年于柏林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夏洛蒂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教授资格。

  樊华教授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三十多年,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多学科的有关细胞膜蛋白

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同时亦和国内有关单位合作进行对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发表

论文专著 40 多篇,培养博士生二十余人次,其中为国内院校培养了 9 名博士以及培训了十多名青年研究人

,并先后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及上海农业科学院特聘教授及客

座教授。2015 年起担任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会长,组织高水平的德中学术交流活动和高层次的专家回

国访问交流(教育部春辉计划),促进德中学术和文化的合作和交流。(南京师大校友会供稿)


城墙砖都是以前的吗?城墙是不是加高了?” 在老门东城墙下,江苏发展大会受邀嘉宾、德国柏林自

大学夏洛蒂医学院教授樊华忍不住提问。她是南京人,家在玄武湖边,小时候对老城南的印象就是夫子

灯会。

樊华表示,在国外多年,很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很重视文化保护,此次逛老门东,她感觉到,江苏也

此,看到老南京的东西,感觉很亲切。

 

樊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自由大学夏洛蒂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委员会评委。德中分子

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会长。

 

帅致若,女,1967届。 

 520日,江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我校[南京师大]多位老师校友应邀出席。当天下午,出席江苏发展大

会的多位校友荣归母校,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校长胡敏强、副校长张序余与校友们座谈。出席座谈会的校友

有:新闻系81届唐绪军、物理系82届帅致若、体育系82届朱为模、美术系84届陈允陆、物理系85届巢毅敏、

生物系93届朱朝东、中文系94届周兆呈、新传院2000届硕士苏宏元以及兼职教授王海澄。唐绪军现任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帅致若现任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永久名誉会长、华文教育基金会会长,朱为模现

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允陆现任日中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长,巢毅敏

现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终身研究员、博导、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可持续能源创新中心主任,朱朝东现任中国科学

院动物研究所博导、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周兆呈现任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兴市场副总裁,苏宏元曾任

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海澄现任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委

委员,加拿大华商联合总会执行主席、加拿大江苏总商会会长。

 

 

 

  胡敏强对校友们荣归母校表示欢迎,感谢校友们在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之际不忘重回母校并关心母校建设和

发展。他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感谢校友们对学校发展的鼎力相助,希望与校友们加强协

作、共同进步,祝福校友们的事业蒸蒸日上。校友们深情回顾了在南师求学的经历,介绍了目前各自的工作情

况,并祝愿母校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更大进步。随园校区中大楼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之中,校友们在校

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相关建设工程,重走了当年求学之路。

  此次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我校校友均为各领域知名人士和杰出人才,他们情系江苏,关心江苏建设成果,

共谋江苏未来发展;他们心怀母校,重返南师,和校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为母校建

设添砖加瓦。一入南师门,一生南师情。随着校友工作的深入展开,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校友

与母校风雨同舟、携手前行,母校感受到校友们的拳拳赤子之情,校友们也感受到了母校如家一般的温暖和幸

福。

  校办、发展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了座谈。(南京师大校友工作处:李海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56736.html

上一篇:亨利.斯莫尔论加菲尔德的毕生成就(四)
下一篇:玛雅.安杰卢诗一首:当我想到自己
收藏 IP: 219.142.236.*| 热度|

6 蔡小宁 史晓雷 徐令予 李毅伟 李颖业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