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研需要“三原”----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56)

已有 2462 次阅读 2017-2-24 06:19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需要“三原”----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56)

武夷山

 

对李泳“仙人的食谱”的评论: 

   我不怕别人说我低级趣味,我就是觉得《游仙窟》的语言贼美!

 

对迟菲“我们这一代再过十年能发展得和你们一样好吗?”的评论: 

    不管“平均水平”如何,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努力出类拔萃。

 

对杨延丽“与大师姐聊天”的评论: 

    在目前的社会中,科研院所不可能多么出名的。我打的回所,就说“中央电视台西门”,所有的哥都知道。
博主回复:以后去所里就说清华南门肯定行了~ 

 

对李泳“龚滩留痕”的评论: 

    嫩嫩的“老玉米”(老玉米是北京的说法)不可笑,绿绿的“黄瓜”不可笑,新修的“古建筑”则可笑透顶。
博主回复:哈哈,在这儿想到那两个天然的词儿,太妙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对刘苏峡“过往的博文有什么好?”的评论: 

    假以时日,一切老东西(包括博文)都成了宝贝,如粮票。

 

对迟菲“如何让一个建议或者一项方案得到实施”的评论: 

    小事大事,道理一样。在科技政策领域,一些政策建议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部分原因是,提建议者从未在政策实施部门工作过,对可操作性没有感性认识。因此,美国的Congressional Fellowship之类计划是很好的,它让科技人员去国会、去联邦政府工作一两年,以后这些人可以成为科技界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他们提出的建议也比较靠谱。

 

对陈海春“呼伦贝尔随想”的评论: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古人所言极是。因此,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说法,初看有道理,做起来很可能是断送传统文化--因为把很多东西都视为糟粕。可是,这些被视为糟粕的东西,“后或用之”是完全可能的。

 

对刘进平“那时候的黄瓜、西红柿”的评论: 

    阅读此文是想笑的,面对现实是想哭的。
博主回复:没办法.
从植物育种角度来讲, 过度追求高产耐贮等加工品质, 使得植物产品品质如口感等下降, 也为许多地方优质不高产品种的消失感到遗憾. 

 

对葛素红“博与不博?”的评论: 

    人生能有几回“博”?得一个答案。
    赌“博”是恶习!又得一个答案。 

 

对周可真“研究生培养中文科与理工科各应加强的不同方面”的评论: 

    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始数据的获取(通过实验、社会调查等)与分析,原典的研读与诠释,没有这三原,就没有原创性。对自科、社科都一样。
博主回复:“三原”:武老师概括总结得好而且全面。
武老师,其实我这里所说的文科研读原典,是相应于理工科的做实验,所强调的是您所讲的“原始数据的获取(通过实验、社会调查等)与分析”,与您所讲的“原典的研读与诠释”在具体意义上有所区别。
您所讲的“原典的研读与诠释”是指学术发展过程的继承性而言,即无论自科、社科或其他学科,皆须继承前人的成果,特别是那些经典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35686.html

上一篇:[转载]“汪公好云” “云”在汪曾祺的笔下颇为受宠
下一篇:全球期刊5巨头的若干数据(2016年)
收藏 IP: 219.142.241.*|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