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合影,这张人不全。前排正中穿紫风衣者是我们敬爱的薛老师)
在高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上的发言
武夷山
2016年10月15日,我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76届高二(18)班毕业40周年聚会在母校举行。我们这个班在初中的编号是6班。由于我们班纪律好、学习气氛好、运动成绩好、凝聚力强,外宾来校参观时经常到我班来观摩,于是,当时的校革委会主任(相当于校长)吴鼎福决定,我们初二(6)班整建制进入高中,成为高一(18)班。我们的班主任薛复老师带了我们整整四年半(由于秋季入学改春季入学那番折腾,我们是1972年2月进入初中的,后来又改回秋季入学,我们于1976年秋毕业)。
我们初二(6)班有12人未继续上高中,高二(18)班有50人,共62人。其中4人已不幸早逝,4人无论如何联系不上,联系上了54人。54人中,46人参加了聚会,是历次聚会中出席率最高的。我们还荣幸地请到了十几位当年的老师参加我们的聚会。
我在聚会上的发言大意如下(根据回忆追记,修订了一些发言中的记忆错误):
我想讲两层意思,一是感激,二是珍惜。
首先,我们对附中所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薛老师的教诲无比感激。附中的老师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心血很多。李宗铮老师(注:初中语文老师,后来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当年任课时,经常请同学将他认为写得较好的某篇作文誊写一遍交给他,作为教学范文使用。所有同学誊写的这些作文副本他一直保存着,保存了42年。刚才,他将我当年抄写的作文副本全部交还给我,共7篇。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薛老师就更不用说了,经常家访,现在的中学班主任有几个还家访?都在通过微信向学生家长发号施令吧。薛老师对我们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还是算不上批评的敲打,都是对我们的有效帮助。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待遇”,XXX同学最知道薛老师给了她多少帮助;已故的赵卫星同学关心国际政治,薛老师就借给他《第三帝国的兴亡》之类的书看;我喜欢外语,但当时新华书店里根本没有英语读物,薛老师就另外给我“加餐”。即使在我高中毕业后,还一直给我提供英语读物。比如,1973年有部纪录片叫《万紫千红》,是记叙亚非拉国家第一届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薛老师将这部片子的英文解说词油印本送了我一份,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后来薛老师还借给我Anthology of Overseas English Poetry (海外英语诗歌选),我将书中诗歌一首一首抄下,并将其翻译过来。
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做人。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平时并不使用英语,而薛老师是教英语的,我们并未因此而觉得薛老师对于我们不重要。事实上,薛老师对我们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多年前我们一次在玄武湖聚会,一位男生说:“你看我们班的女生,没有一个打扮得珠光宝气的,因为是薛老师带出来的”。拿我来说,我在单位里带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我指导他们且参与署名的公开发表论文有很多,单位里对于论文发表是有奖励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每篇至少奖励1000元,SCI收录论文至少奖励5000元,但我从来一分钱不拿,奖金全部给学生。我觉得我这样做是很自然的,薛老师对我们好,我就要对自己的学生好。
各人际遇不同,有人考上了大学,有人没考上;有人的工作单位至今很景气,有的单位垮了。我们的同学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在努力工作,单位垮了就自己创业,大家都在以不同方式为社会做贡献,而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
第二点是珍惜。我们这个班级太特殊了。有多少班级是从初中到高中没有打散的?而且由一个班主任带到底的?我们的特殊性导致同学之间的情分特别浓。(下面有几句话,事先想说而发言时忘了说,此处补上)班级微信群里,同学之间有很多相互关心,相互叮嘱,我有时觉得,这些相互关怀甚至有可能超过家人、夫妻之间的关心,家人之间一句话说得不对了可能就翻脸、抱怨,我们同学之间只有相互关怀,没有抱怨。
我们的特殊经历很多很多,再举个小例子。有一回,我们爬紫金山,翻山过去到中山陵游览,到中山陵后,才发现薛老师的公文包被落在紫金山顶了,于是仇老师率领我们几位男生翻山返回,为薛老师寻包。全南京市有不知多少人爬过紫金山,但是有像我们这样爬过去再爬回来的吗?恐怕很难找。
我们一些同学已经退休,很多同学将要退休。退休之后,我们关于中学时代的记忆,对今天这样的聚会的回忆,都将为我们退休后的精神生活添彩。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同学情,我相信,我们这个班集体将长期存在下去,既有虚拟的存在,如微信群,也有实体的存在,如我们今天这样的聚会。
最后送上一首顺口溜,算不上诗:
老同学聚会感赋
毕业四十年
如今相见欢
四载朝夕处
如同战友般
头童又齿豁
频见两鬓斑
微信话语密
关怀暖心间
更有班主任
润物细无声
因材来施教
学子惠终生
老师拟远游
与女长相守
相见恐不易
思之泪双流
附中大学校
吾侪被锻造
道路纵不平
依旧朗声笑
耳顺之年迫
诸位多珍摄
他年聚会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