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成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atcl 博客主题: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改变气候改善生态,造福中华造福全人类。

博文

对冬季准噶尔盆地较大的相对湿度的观点看法和类比

已有 2304 次阅读 2020-4-9 09:38 |个人分类:反驳质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冬季, 准噶尔盆地, 较大的相对湿度, 观点看法, 类比


对冬季准噶尔盆地较大的相对湿度的观点看法和类比

———1月和7月的相对湿度分别相当于小学一年级和高中三年级的考试成绩

 

我国中小学的现行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共12年。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指标有小学三年级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高中一年级学生等等,也就是把学生分成12个等级,这样的衡量指标是学生掌握文化程度绝对数量的等级。每个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例如小学二年级学生考了99分、初中二年级学生考了85分、高中二年级学生考了75分等等,这些百分制分数是相对数量,相对数量的参照系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化程度。如果拿考试成绩来说事,说小学二年级学生考了99分,相对数量最大,他掌握的文化知识最多;初中二年级学生考了85分,他掌握的文化知识位居第二;高中二年级学生只考了75分,他掌握的文化知识最少,这种说法肯定错了。也就是说,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指标是绝对数量,不是相对数量; 如果用相对数量来衡量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程度,那就变成了笑话。如果硬要采用相对数量,那就必须统一标准、统一参照系,如果参照系不同,那就没有可比性。

 

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平均的空中水汽含量(又称可降水量)是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地面绝对湿度、地面比湿等也是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以上4个量化指标既密切联系,又稍有区别。月平均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每月1个全年12个)类似于以上衡量文化程度的12个等级,只是月平均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是连续变量,而衡量文化程度的12个等级是离散变量。不同月份的月平均相对湿度是水汽相对数量的量化指标,相当于以上百分制的考试成绩,它的参照系是与气温一一对应的饱和水汽压。不同月份的气温不同,对应的饱和水汽压相差很大,也就是相对湿度采用的参照系相差很大,因此不同月份的相对湿度没有可比性。谈到空中水汽的数量,不仅要关注水汽的相对数量(即相对湿度),还要关注水汽的绝对数量,在实际生活中,老百姓一般都使用相对湿度,很少使用绝对湿度,实际上很多时候例如研究空中水汽与降水量的关系时,选用水汽的绝对数量更简洁直观。

 

中国各地一般都是17月降水量逐步增加,712月份降水量逐步减少;与此对应的是17月空中水汽含量和地面水汽压逐步增加,712月份空中水汽含量和地面水汽压逐步减少;所以,降水量与空中水汽绝对数量的拟合关系是:不同月份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或者地面水汽压)高度正相关。但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关系比较复杂,17月相对湿度大体呈减少趋势,712月份相对湿度大体呈增加趋势,按此会得出“相对湿度越大降水量越小,相对湿度越小降水量越大”的错误认识,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参照系不同,即错误认识是不同月份的饱和水汽压相差很大引起的。

 

西北例如准噶尔盆地1月水汽的绝对数量很小,但气温低,饱和水汽压很小,致使1月的相对湿度比较大;与1月情况截然相反,7月水汽的绝对数量比较大,但气温高,饱和水汽压很大,致使7月的相对湿度比较小。小学一年级考试成绩的参照系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大纲(难度很小),1月相对湿度的参照系是1月的饱和水汽压(该值很小),所以,1月的相对湿度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同理,7月的相对湿度相当于高三年级的考试成绩。对于高考来说,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基本没有参考价值,高三年级的考试成绩参考价值很大;与此类似,对年降水量来说,1月和冬季的相对湿度影响很小、权重很小,7月和夏季的相对湿度影响很大、权重很大,冬季的权重明显小于夏季的权重,所以,夏季的相对湿度是重点,冬季的相对湿度不是重点,季节性的冬季湿盆地对年降水量的影响非常有限。

 

水波肉眼可见,而声波肉眼不可见,把声波想象成为水波对理解声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水流肉眼可见,而电流肉眼不可见,把电流想象成为水流对理解电流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喻来阐述道理的例子更多。比喻对理解陌生事物抽象事物特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帮助很大,但在科研中很少采用比喻,这是为什么?很难找到恰当的比喻,是其原因吗?在这篇文章中,“1月的相对湿度比喻成为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把7月的相对湿度比喻成为高中三年级的考试成绩”,这样的比喻合适吗?恰当吗?您认可这样的比喻吗?还有,“夏季的相对湿度是重点,冬季的相对湿度不是重点,季节性的冬季湿盆地对年降水量的影响非常有限,您认可这样的观点看法吗?请各位专家各抒己见,请提宝贵意见。


对冬季准噶尔盆地较大的相对湿度的观点看法和类比.do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1227508.html

上一篇:近几十年来新疆面雨量和土壤总的水分同步大幅增加
下一篇:能仅仅根据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来划分干湿盆地吗?!
收藏 IP: 113.76.171.*| 热度|

6 宁利中 苏保霞 葛维亚 杨正瓴 伍赛特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