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我的新农村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genef 2013年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今年《我的新农村梦》两周岁了,盼望她快点茁壮长大成真!背景图片:从山上俯瞰我的家乡瑶山乡琅坑源村。

博文

瑞士行之五: 阿尔卑斯,多多来了!

已有 3207 次阅读 2014-11-22 02:35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阿尔卑斯, 瑞士行, 瑞士行, 里吉山


页首图片:阿尔卑斯,多多来了!

让大家久等了,所以我先在QQ空间分享了这次瑞士行的照片(QQ号:40588908),大家可以网上随意浏览。但是最重要的客人和精彩的时刻总是会姗姗来迟。我想先为这个“姗姗来迟”正名。它首先是褒义的,所以下次听到这个词,不要先心生埋怨这个人为什么迟来?迟来因为需要等待,在等待的人不仅包括早到的人们,还包括这位迟来的人。因为他或者她会因为要以一个什么样的仪表和行为等等出现,都需要时间酝酿成熟,然后最精彩的时刻才会出现。

可能这些解释有些含糊,但具体到这次活动的安排,就更让我们体会更深了。头天晚上送完彼得夫妇的女儿一家回去,我跟彼得先生就开始讨论我们两个人的专业问题。嘉碧夫人和阿凤与多多则在旁边聊天玩耍。我们讨论的差不多了,阿凤要送孩子上楼睡觉去了。我们又开始讨论明天的行程计划。彼得夫妇俩问我明天想去哪里?他们拿着ipad查询着明天的天气和列车时刻。彼得先生说,嘉碧是土生土长在苏黎世,特别想把苏黎世最好的美景介绍给我们。其实当天嘉碧夫人就想带我们去里吉山的(Rigi Moutain)。嘉碧夫人还真埋怨彼得为什么早上不问一下她,那天可以不可以去里吉山?因为接下来只剩下半天,我们第二天下午1点的火车,所以如果早上8点出发,我们满打满算也只有5个小时的时间。这样的话,早餐只有带着在车上吃了。如果乘坐火车和轨道交通,从家里出发到里吉山顶单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来回路上得花掉4个小时,我们还得回家拿行李箱,时间上基本是不可能的。第二种办法是开车过去,但也只能节约一个小时,倒是行李箱可以直接放在车上,不用再折腾回家一趟,能剩下来一些时间。但是,我知道早上8点出发对于这么一大家子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尤其两个老人家和一个小孩,我预计9点出发就算是很顺利的啦。所以,能不能去成时间上真是一个大问题。

围绕它,夫妇俩问我想去哪里?我说我们就去近一点的地方吧,我挺想去ETH校园转转的,上次去海德堡大学带儿子参观他们的博物馆就很有意思。彼得基本同意这个想法,但嘉碧太太仍然很坚持。嘉碧太太说动物园、博物馆什么的在其他地方随时都能看到,我们知道她仍然坚持要去Rigi山,但她让我跟我夫人讨论一下。但值不值得去Rigi山,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天气,讨论的时候外面正下着雨,所以两位老人又拿着ipad查询起里吉山上明天的天气了,天气预报的并不是很好。但他们最关心的是明天山顶有没有雪!彼得想到了山顶有在线摄像头,就去打开看,但这么夜深的晚上,能看到什么啊?我记得在阿凤下楼之前,嘉碧夫人建议她马上回去睡觉,早上早起打开电脑去看摄像头,确认第二天的天气然后再做决定。两位老人讨论得挺激烈的,我趁机跑到外面去抽了根烟。回来,我夫人安排好孩子入睡也跟着下来参与到了讨论中。夫人跟我补充说,讨论的基本结果是去里吉山,早上9点出发,开车去,我们总共有4个小时的时间,大约可以在山顶上待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完全没有做其他的计划,基本上相当于一次冒险,而后来证实时间上真的是一次冒险,从乘坐爬山轨道车到山顶附近下车,到赶下山的轨道车,我们只有18分钟的间隔,我们匆忙爬到山顶,花仅有的时间拍照,然后匆匆忙忙下到轨道车站,车刚启动,我跑在前面挥着手把车拦了下来,所以大部分的照片还是坐在轨道车上拍的,这怎么能不算是冒险?

如是,姗姗来迟,多多、阿凤和我在彼得和嘉碧的细心安排和坚持下,终于第二天出发去离苏黎世最近的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里吉山了。

第二天早晨,我醒的挺早,七点多就醒了,接近八点的时候我穿好衣服下楼,看见楼下的卫生间亮着灯。我径直去了一楼的客厅,去阳台看看天气,顺便抽了一根烟。嘉碧夫人也起来在客厅查着今天的天气,然后彼得和阿凤下楼,彼得打开里吉山顶的摄像头,高兴地说山顶有雪,而且更新的天气比昨天晚上查询的更好。这样我们就分头准备早餐,早餐是煎水饺,喝水饺汤,还有面包。吃完饭收拾行李,嘉碧太太给我们找出了袜子、手套以及太阳镜,还准备中午和我们回去在火车上吃的食物。之后,我们大家上车出发刚好9点整,多么匆忙的一个小时。


能去爬雪山,我们三个人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去之前,我就答应儿子去爬雪山、打雪仗。而这都缘于与彼得先生之前的邮件联系中他发给我的唯一一张他七月份拍摄的照片,他站在融化的冰块前,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到过阿尔卑斯山的雪山,之前去过两次,一次是德国南部的新天鹅堡附近,另外一次是奥地利的Kops II 附近,那种雪山就在你面前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看到这张照片,我心里满是对冰川的憧憬,因此也心存了带儿子去瑞士能有去爬爬雪山的机会和跟对儿子打雪仗的承诺。


我们一路开车,穿过好几次隧道,窗外天气越来越好,我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儿子和老婆看着窗外的美景,远望着我们要去的那座山,一路狂奔,逐渐接近她的感觉真好。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里吉山脚下的轨道车站。我下车拿着相机拍摄各种美景,彼得去看轨道车的时刻表,发现轨道车是一个小时1班,比我们原来想象的一个小时3班要差很多,所以查询下山的时间,稍微计算,我们到达山顶到从山顶返回的时间只有18分钟。但我们到达山脚的时间还是挺早的,大约在那里等了半个小时左右。彼得给我们讲对面的一座山,很久以前山体发生滑坡,把整座村庄都埋在了下面,所以山体是很大的斜坡。清晨那座山,半山腰穿着一条白色的云雾飘带,景色非常美,我拍了照片。


我们去等轨道车的站台,一边浏览周围的美景,一边聊着爬山的轨道车怎么爬上山去的,一边兴奋地等候将载着我们去山顶的轨道车的到来。儿子特别爱好玩火车,对任何小火车总有浓厚的兴趣。这个爬山的轨道车是靠轨道中间的链条和齿轮驱动爬上山的。蓝色外装的轨道车来了,儿子眼巴巴的望着,嘉碧奶奶在旁边拉着多多,深怕他离站台边靠的太近,我则上前抓拍了照片。旁边一起等车的乘客友善地提醒我抓紧站回来。她的紧张的言语,我能体会她担心我的安全,可她可曾知道我理解儿子的激动?

上了轨道车,我们就往山顶进发了。轨道车内很温暖,外面非常凉彻,所以不久车窗的玻璃上都是雾气。我们就拿纸不断地擦,为了更好地欣赏窗外的美景。车上服务员过来,彼得夫妇还忙着给我们买车票,以及询问下山车子的时间。告诉我们等会上完山顶,我们必须乘坐同一辆车下山,车子在山顶停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这样,我们从山上下车,到爬上山顶,还有拍照,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然后必须着急地往下赶这趟下山的车了。我们心里想着只要我们能上山,哪怕只有在山顶待几分钟,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窗外尽是美景,有羊群、有各样垂直而下的小飞瀑、还有雪装下的树木森林和山野、其它的轨道车、以及雪中徒步爬山人的足迹。

彼得先生时而忙着给我们拍照,时而过来跟多多坐在一起,我趁他们没有注意,抓拍了一张这个祖孙辈的合影。多多,这次能到阿尔卑斯打雪仗,全靠了彼得爷爷对他的喜欢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多多将近6岁,彼得爷爷72岁,两人的年龄超越了一个花甲的轮回。多多,长大以后你要记住和好好地感谢这位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彼得爷爷和嘉碧奶奶。

经过激动的半个小时的轨道爬山,我们终于到达接近山顶的终点站了。下车,我就抓紧拍照。

多多一下车就激动无比,抓雪球,往我身上扔,嘉碧奶奶也加入其中。

稍微拍照,我们得找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嘉碧奶奶带我们去找电梯,花了几分钟我们就通过电梯到最接近山顶的地方,但还有50m左右的山坡要爬。到处是美景,我只有把镜头随便对准远方,瞎按一气,而且根本没有时间让你考虑。到山顶,彼得给我们拍了张合影照。这么难得的机会,我找附近的游客,给我们大家一起在阿尔卑斯的里吉山顶合张影。儿子不配合,是被抓着拎着拍的。

在山顶稍微转了几分钟,我们就得往轨道车站赶了。因为路上积雪成冰,下山的路更难,但儿子显然更享受。彼得爷爷和嘉碧奶奶一人牵着他的一只手,他玩起了滑冰。返回的路上我翻着这张照片,充满那么温暖的情谊,在到达德国卡鲁收到彼得的邮件之后,我在回复中告诉他,只要他们愿意,就当多多是他们的新孙子吧。这一切,都是我们出发去苏黎世之前所未预料到的,没有想到只用短短的两天,多多能够跟这对他从未听过也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混得这么熟,让我这位联系了半年多的爸爸都自叹不如。也许他有特殊的情商,远远地超越了他的爸爸。

我们匆匆地下山,正好快到轨道车站的地方,看到轨道车刚启动。我抓紧跑上前面,挥手示意我们几个人要赶车,让车子停一下。也许彼得先生跟车上的工作人员打过招呼,车子缓缓地给我们停了下来,我们也可以按时返回山脚下开车返回苏黎世火车站然后乘火车返回卡鲁了。下山的轨道车上,多多跟爷爷奶奶玩得更高兴,他教奶奶绕手指做眼镜。他的手指很柔软,嘉碧奶奶也学得很认真,最后手指绕不过来了,很开心地笑着,儿子戴上手指眼睛看着严肃的彼得爷爷。

记录下这些,我还能记录什么呢?

宣传册上介绍里吉山是群峰的皇后,我想亦是阿尔卑斯山群峰中的皇后,她的端庄和美丽我们已经领略。彼得先生和嘉碧太太的热情,我们已经享受。儿子多多更是度过了从出生以来最高兴的两天。到阿尔卑斯山跟爸爸打雪仗的愿望已经得到了满足,更是认识了彼得爷爷和嘉碧太太并建立了难得的祖孙情谊。

文章取了个题目《阿尔卑斯山,多多来了》,多多马上就6岁了,从小到大,我在上海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去年经过很多思想挣扎才决定从单位辞职,放弃了原来熟悉的工作和环境,放弃了奋斗8年积累的薪资水平,回到学校的境遇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感到心有不甘。那么多年的工作奋斗是不容易的,而且是30岁到40岁之间最重要的人生时间段,就像一棵树扎下了根,却要拔起换一个地方再生根成长。但与看到的、感受到的所有这些比起来,远望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与能有机会带给儿子多多的这么多幸福比起来,爸爸的这点委屈算什么?这次苏黎世之行,我真的感觉它带给我无比的幸福。

儿子才将近6岁,6岁时我在家乡的山沟沟里,在小溪中玩耍,而儿子多多却已经能攀上了阿尔卑斯山的里吉山,能在阿尔卑斯山跟彼得爷爷和嘉碧奶奶建立这么好的感情,能在火车上用德语跟陌生的德国阿姨下上一盘国际象棋,这许多许多的收获或许都是对我松手自己的过去的回报吧。

如是,我感恩我的儿子带给我这么多的亲情体会。

如是,感恩这一年来遇到的所有好友。

谢谢所有的朋友!

谢谢彼得先生和嘉碧太太!

离别总是伤感的,不愿再去记录,只愿它留在记忆的深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84852-845268.html

上一篇:瑞士行之四: 水饺“外交”
下一篇:瑞士行之六: 感恩Peter & Gaby
收藏 IP: 78.53.211.*| 热度|

2 曹聪 齐国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