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dyliu 庖丁技术众包平台,用众包对接技术与市场(微信公众号:庖丁技术)

博文

你们要的耳机推荐,来了……

已有 6311 次阅读 2017-6-16 09:3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昨天的留言,大家都喊着要耳机专题。



既然大家那么热情,那丁少就满足你们。


在文章开始之前,先说个前提:


这不是写给老烧友的文章,更多是面向普通用户,音质不是这里最重要的考虑要素!!所以,默认播放设备就是普通手机,耳机价位也不会太高。更多是针对大家的使用场景和喜好给出推荐。限于篇幅今天就只是推荐耳塞。


来吧!开始咯!

人们在讨论耳机的时候,往往都是在谈音质。其实除去那些音乐发烧友,普通用户用耳机,音质只要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再高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耳机的另外一些方面,同样重要。比如:


佩戴舒适度:这是我认为评价一副耳机好坏,仅次于音质的点。耳机是天天要和娇弱而敏感的耳朵亲密接触的东西,戴着都不舒服,即便是天籁我也听不下去。


外观:出街的时候,戴的耳机其实也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一部分。Beats卖得那么好,完全可以说明外观对一副耳机的重要性。



类型:耳机的使用是要分场景的,不同场景有不同的需求:


运动——蓝牙运动耳机

上下班通勤/坐车——降噪耳机

欣赏音乐——头戴大耳


你想一副耳机通吃所有情况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有点将就。


那接下来,我就按不同的分类一一来介绍。


蓝牙无线耳机


这是丁友们问的最多的一类。


这类耳机里面,丁少最喜欢的还是——


Powerbeats3 Wireless


音质:7分

佩戴:7分

外观:8分

(全文的打分都是相对的啊,和我没提到的耳机不能放一起比)


大家别一看到是Beats,就又开始黑了。Beats已经被苹果收购了,这能给iPhone用户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

最新的Powerbeats3,搭配和Airpods一样的W1芯片,可以实现和iPhone秒连。


丁少自己的体验就是,每次戴上Powerbeats,一开机就自动连上了,真的是秒连,手机都根本不用拿出口袋。(连安卓也不慢)


另外呢,它真的很适合运动,挂在耳朵上很牢固,放下来直接挂脖子上也很随意。



虽然是入耳的,但它一点听诊器效应都没有。续航很持久,官方说的12个小时应该没吹牛。


外观是真的不错,这点你们自己看图心里就有数。



要说缺点嘛,也有。那就是戴着不怎么舒服,不是因为塞子大小不合适,是因为那个耳挂勒的。


还有就是音质,的确是对不起1500这个价位,但是还是过了合格线的,在户外或者运动时听,也就不是太在意了。


如果实在不爱用Beats,还有个选择——


JBL Under Armour


音质:7.5分

佩戴:8分

外观:7分


分数加起来其实是比Powerbeats3高的。


但是呢,这款我没买,只是试听过好几次,体验可能不全面,所以没放在前面。


这个音质真的是完虐Powerbeats3啊,高中低频都更好。


佩戴也比Powerbeats舒服,不过听诊器效应解决得比Powerbeats差一点,但影响不大。



那我为什么没选JBL UA呢,还不是为了更搭配苹果……毕竟Powerbeats是关联iCloud的,切换设备也更方便。


JBL UA的缺点,那就是续航咯,官方宣称8小时。


这款的价格是1299。


还有一种挂在脖子上一个环的蓝牙耳机,我推荐——


索尼 EX750BT



音质:7分

佩戴:6分

外观:8分


大法家的东西,音质是不要怀疑啦,不会差。


就是这个佩戴,无论是挂脖子的感受,还是耳塞塞进耳朵的感受,真的很一般。而且这种有个环的耳机,收纳不是太方便。


好在,它的外观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的,属于索尼h.ear in系列的它靠着骚气的颜色圈了不少粉。



续航比JBL UA还要短,官方宣称7.5小时。


官网报价1099。


如果嫌这三款贵的话,稍微便宜一点的也有。


比如1More的ibfree、eb100,一个是类鲨鱼鳍设计,一个是耳挂。有点在于性价比高,外观还可以,缺点在于音质仅仅也就只能给6分。价格两三四百。

1more ibfree

1more eb100


魅族的一款EP51,我听了,同样是音质堪忧,佩戴也不太好,但外观还可以,勉强对得起这个价位了。



苹果的Airpods我没舍得买,因为我还是不能接受它的奇怪外形,但据说使用体验还不错(配合iPhone),我没买也没听过,所以就不评价了。


降噪耳机


降噪耳机今年来越来越流行,因为降噪这个功能,对于耳机的户外使用有着非常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如果是上下班通勤和坐火车飞机用的耳塞,我推荐你买个降噪的。


这个品类里,毫无疑问,最强王者就是它——


BOSE QC20



音质:7分

佩戴:9分

外观:7分

降噪:9分


这应该是全世界卖的最好的,也可能是降噪能力最强的耳塞了。人们对于这个耳机最多的评价就是:“戴上它,打开降噪,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这个说法其实夸张了,我开了降噪,不放音乐的话,还是听得到身边的声音的。但是播放音乐后,真的是完全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


我同意:降噪耳塞,它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了。



但是吧,它的音质挺一般的,解析力不强,声音整体都有点混沌。我听过的所有这个价位段的耳塞都比它强。(但你放心,它还是比千元以下的耳塞要好的。)


可是呢,假如你在地铁公交、高铁汽车,这种周围噪音很强的地方。


它的实际听感又秒杀其他所有耳机了。


另外,QC20的佩戴舒适感也是无敌,随便一塞就戴上,又很牢固,但完全没有异物感。



长途旅行的时候戴着它,十个小时耳朵都不会累。


续航,官方宣称有16个小时,官方报价已经降到2098了。


缺点也有,就是那个电池盒真的太闹心了。



其实,QC20的升级版QC30也出了,但是因为是刚出,所以知名度远不及QC20。



QC30也是那种挂脖子的蓝牙耳机,蓝牙+降噪。如果你对这两点都有需求的话,也可以考虑买QC30。


传统耳塞


这里所谓的传统耳塞,是指没有蓝牙、降噪这种附加功能的耳塞。


主要还是分两种,平头塞和入耳式。


平头塞(左) 入耳式(右)


随着入耳式的佩戴舒适度越来越高,平头塞也就越来越少了。


因为不太喜欢平头塞,所以都没怎么买过。(十年前买过一些低端的)


印象里就觉得创新Air、森海塞尔MX985还不错,哦对了还有苹果的Earpods。


创新 Air


平头塞还得你们自己去探索了,接下来说入耳的。


森海塞尔 IE80



音质:9分

佩戴:7分

外观:8分


这个耳塞名气太大了,大到各大耳机论坛天天都有一堆黑它或者捧它的人。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它的优秀。


我对它的评价是,在不购置专业前端、耳放的前提下,没有特殊口味的人,能买的最好的耳塞之一了。(稳妥起见还是加个之一吧)


解析力高,声场必然没有大耳开阔,但比较明亮,乐器分离度高。低频量略少但有质,中频没什么好挑剔的,高频稍稍尖锐了一点。


整体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耳塞了。


佩戴比较方便,舒适度还行。还有个blingbling的亮片,低调中透着华丽。



要说缺点嘛,线有点细,感觉不太牢靠。(但是它换线方便)


还有就是……有点小贵啦,官网报价2699。


索尼 XBA-A3、XBA-A2



音质:8.5分(A3)/8分(A2)

佩戴:6分

外观:6分


这两款虽然相差一档,但是因为比较相似,所以我还是放到一起来说。


这款耳塞真的是个非主流,长得真的很奇怪。插在耳朵上就跟插了个U盘一样。



那么,是什么支撑了我买这款呢?


信仰……不是,是音质。


我给我身边的很多人听过A2,他们都表示很喜欢。


因为,A2、A3的调音真的很“流行”。低音非常有量,质量也还不错。高频意外得好。整体营造的氛围感很好。但没有IE80那么通透。


这出色的音质都源于A2、A3独特的圈铁结构。



这个就不展开讲了,反正动圈擅长低频、动铁擅长高频,然后索尼黑科技把它俩结合起来了。


A2官网报价1399,A3要1949。


如果你要问再便宜一点……实话说,500以内的耳塞,真的是听个响。我只能告诉你们几个我踩过的雷:锤子S1000、小米圈铁。


锤子S1000


千万别买!千万别买!它们居然敢厚着脸皮吹得那么牛逼。


好了,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最后还想说两句。


第一,如果决定了买这么贵的耳机,就不要省那么几百块去买所谓的“水货”、“散货”、“大特价”。你知道某宝上面的Powerbeats有多少是假的吗……



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其实更推荐你们“用耳朵收货”,每个城市一定都会有耳机试听的正规店,自己听了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丁少听过的耳机也有限,所以这篇介绍的基本都是亲身体验过的耳机,做不到全面,如果你们体验过哪些耳机可以在底下留言,算是补充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78817-1061080.html

上一篇:3D全息影像的贪吃蛇,看哭了我……
下一篇:还认为无人机只能航拍吗?它是能干大事的!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