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dyliu 庖丁技术众包平台,用众包对接技术与市场(微信公众号:庖丁技术)

博文

SpaceX宣布2018年送两人进行绕月飞行,新的太空时代开始了

已有 2739 次阅读 2017-2-28 21:2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话说上天这件事,以前一直是宇航员才能经历的。


但我们都知道,商业载人“上天”的那一天终将会到来。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SpaceX 官方宣布:将在 2018 年使用重型猎鹰火箭和载人版龙飞船搭载两个公民完成绕月飞行。


SpaceX 称两名乘客已经为这次绕月之旅付钱,但并没有透露他们的身份。


这一下,SpaceX 又成了各大科技新闻的头条。



那么,SpaceX 的绕月飞行之旅跟此前的商业太空游有什么不一样呢?


商业太空游最早是在 2001 年,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将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送上太空。


丹尼斯在国际空间站逗留了 8 天,成为首位人类太空旅客。


丹尼斯蒂托为这趟旅行花了2000万美元


随后荷兰商业太空航天公司 SXC、维珍银河公司相继预售太空游。


SXC和维珍银河太空游的飞行高度在高空100公里左右(公认的太空边界),仅仅停留五六分钟。


而 SpaceX 的太空游计划更像是一项科研试验而且要进入得深得多:


掠过月球的表面,再返回地球,行程大约 30 万到 40 万英里,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虽然送到月球附近而没有登陆月球,但是如果成行,这将是 45 年来人类首次回到深太空。


1972年,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载人登月


SpaceX 正在研发新一代航天器“龙” ,将于明年的第二季度进行载人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试验。


但鉴于马斯克的之前已经跳过票(最初承诺在2017年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所以这个时间我认为很可能要再延长一些。


趁着这个机会,丁少今天就讲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关于 SpaceX 的事吧


SpaceX 是由“ PayPal 黑帮”成员埃隆·马斯克(也是特斯拉的CEO)建立的美国太空运输公司,造了两个主要的太空运载火箭:猎鹰一号和猎鹰九号。



2012年SpaceX 成为第一家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私人空间公司,由此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


因为以前,这个巨大的壮举是由几个大国政府所实现的。



自从美国政府的四架航天飞机退役之后,NASA 一直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将宇航员送进太空。


俄罗斯收费当然不手软,一个座位就要 8000 万美元。


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


于是美国政府就鼓励本土的私人公司能承担国家的航天重任,在 SpaceX 和波音公司中选择了前者进行合作。


这其中还有很有趣的事情,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哈。


总之在 2015 年 12 月,SpaceX 成功完成猎鹰九号一级火箭的回收,这是太空史上的第一次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


犹记得当年科技圈轰动的局面,当时的文章标题都是这样的:



至今为止,SpaceX 已经成功实现七次回收(两次陆上,五次海上),也只有他家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但为了完成这些惊动世人的成绩,SpaceX 也经历了多次爆炸事故。


实现重复使用推进器,降低成本,是太空航天商业化的关键。



就像猎鹰九号单次发射成本达 5400 万美元,但燃料费只有 20 万元,实现回收能大幅度降低再造火箭的成本。


说到最后,丁少想起另一个“太空计划”。


美国最大的色情网站 pornpub 2015年在 indiegogo 上推出一个叫 sexploration 的众筹项目,希望募集 340 万美元用于外太空色情片拍摄。



预计使用维珍银河航空或 SpaceX 的航天飞行器上天。


如果成功,将在 2016 年发布影片,但最后只筹得 7% 的资金。。。


看来,人们还是更希望把钱用在正儿八经探索太空这件事上啊,更喜欢关注 SpaceX 这种令人瞩目的公司。



或许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更吊的目标,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用自家的飞船登陆火星,实现马斯克所说的:


人类应该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78817-1036710.html

上一篇:2017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最大的亮点是一部功能机......
下一篇:将任何平面变成触控屏,索尼概念投影机变现实了
收藏 IP: 183.23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