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灭火逃生四象限2

已有 2007 次阅读 2020-5-23 09: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目标, 掺杂, 标准, 优先

火灾有多种分类方式,四象限法可视为其一,综合从灭火与逃生难易程度来进行划分,便于更加清晰地认识火灾,从而分别有效应对。

1.一象限:有相当一部分场所,先天的防火条件有利,意外发生火灾的概率相对极低,并无太多的可燃物,造成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这样的场所灭火设施可以减配甚至于不配备,抑或是简配。减配部分乘以庞大的基数,所节约下来的则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如普通办公楼,中小学校的教室区域,人员活动频繁的低层建筑,净空高度较大且无太多可燃物的区域。如若质疑此观点,那么不妨先筛查一遍:针对此类场所,潜在的点火源有哪些?即便起火又能蔓延至何种程度?即使蔓延又可能造成多大的损失与伤害?衡量火灾风险始终要结合点火源与可燃物之间的关系,抛开这一联系,就可能夸大火灾风险,过度投入,徒劳无益。

【风险指数】☆

2.二象限:此类火灾一旦发生,蔓延速度较快,并伴随有其它意外风险,仅以初期现场的人力去灭火控火,难度极大,毕竟还要顾及到人的安全问题,除非能够借助自动灭火设施,然而此类设施的实际应用中又存在诸多问题(成本因素、安装条件、覆盖密度、可靠性、维护量、安全性)。

面对这类火灾,即使调用附近所有灭火剂,初期灭火控火能力仍极为有限,更多的则要从设备及物料的本质化安全管理入手,因为一旦起火,损失已成定局,差别仅在于后期救援速率所决定的损失多或少。

【风险指数】☆☆☆

3.三象限:该区间内的火灾属于一类“顽疾”,防控难度极大,类似的场所点多面广,既存有一定数量的潜在点火源,可燃物数量也不少,加之随意行为的不可控,火灾可能会不时发生,而最致命的威胁在于:受环境限制,部分火灾就算过火面积不太大,既无法自救,也无法逃生,往往因此而造成伤亡,相比于一、二象限,逃生条件的先天局限伴随着时间延误成为致命的“软肋”,而现实当中却又无法立即普遍得到改善。

【风险指数】☆☆☆☆☆

4.四象限:火灾发生时,并非所有人都着眼于向外逃生,总有部分人为了挽救财产或营救他人而主动“逆行”,无论实施灭火还是开展营救,滞留于火场必然面临一定风险,所以该区间人员的安危在某种程度上又主要取决于第三象限中对火势发展的迟滞能力。

【风险指数】☆☆☆☆

         灭火逃生风险等级.png

第一象限不足为惧;第二象限中财物损失为主要矛盾,需要总体考量投入产出比;第三象限及第四象限以降低人员伤亡作为核心目标,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火场救援的两大目标分别是人员安全及财物减损,为了人员安全可以不计投入,但是财物减损却一定要核算总体成本,如果把两项目标掺杂在一起来考虑设计,就会使整个消防问题变得纷繁芜杂,看起来理应当无限追加投入,以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然而又总是达不到一个令人基本满意的效果,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消防能力建设应设立两道标准:首先是保人,其次是保财物,如果仅从满足于人身安全出发,全面考虑人员逃生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并为之创造条件(也包括灭火能力),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财物减损,则始终要在权衡投入产出比的总体框架内实施。并不是所有的火都一定要花费巨大成本去应对,一定比例的损失在所难免,第一,有些火根本无法控制在意图范围内;第二,以数倍的整体代价去挽回局地的损失显然不值当。

举一个例子,变压器排油注氮自动灭火装置,假设变压器10万元/台,排油注氮装置1万元/套,假设100台变压器在十年内有一台发生火灾,损失仅为10万元,而100套装置则要花去100万元,与此同时火灾伤人概率近乎为零,由此看来不安装似乎还显得更划算,何况新增的装置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对原有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还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故类似的投入产出比值得再度商榷。

            机油标尺.jpg

火场中盲目地坚持与轻易的放弃,都可能导致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之所以会时常陷入选择两难境地,根源在于从日常管理开始就没有明确区分“底线”(人身安全)与“上线”(财物减损),指导思路模糊,未能分别依照两道标准提前谋划与实施,进而把难题一直“留到”了火场。

借助于火灾象限区间的划分,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便于分清轻重缓急,减轻现场决策压力,一旦“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物”的问题才变得容易。预期效果是:在维持一个合理投入产出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过度投入;或是在原有成本不降的基础上,一切手段措施均优先致力于营造疏散条件,从而普遍提升逃生能力。

   只有当三、四象限的问题得到纾解,才可能把目光转向一、二象限。

                 芦苇.jpg

       蝈蝈创新随笔:把需求理清楚芦苇.jpg

   创新者太在乎技术,往往是视野狭窄

   大刘消防:智慧消防,出路在哪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0551-1234514.html

上一篇:灭火逃生四象限
下一篇:初期灭火技术的改进思路
收藏 IP: 180.91.1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