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t6j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2t6j8

博文

敲开耀斑迷宫的宫门

已有 2891 次阅读 2014-9-18 23:45 |个人分类:事实为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电解水, 彗星冰, 氢气混杂, 触火, 剧烈爆炸

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上的黑子群中,而黑子群中的耀斑动态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详细了解。如:卫星的观测记录、全球共享太阳活动监测网的观测记录、巴德膜太阳望远镜的观测记录等,这些观测不仅可了解其活动状态。而且“日出”卫星及“日地关系观测”卫星的观测还可以看到其活动细节。如:可看到黑子群中的某部位先出现磁斑,紧接着又在磁斑上出现很多拱形的磁力线,这些磁力线渐渐变粗,磁力线的基部相距达数万千米,磁力线不断地升高、颤动、互相扭曲、互相碰撞,形成许多弹性的结,同时弹性的结不停的扭动着、拉扯着,突然间有的不见了,突然间更多的又出现了,其状态纷繁复杂;奇形怪状;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真可谓既是活脱脱的,又是硕大无比的耀斑迷宫出现在黑子群之中。

现在,就让我们用卫星的观测记录、全球共享太阳活动监测网的观测记录、巴德膜太阳望远镜的观测记录,特别是“日出”卫星及“日地关系观测”卫星的观测记录,来敲开耀斑迷宫的宫门,去看一看耀斑迷宫中那精采纷呈的节目表演。

俗话说:“挖树从根起”。在这里就以卫星捕捉的耀斑生成细节为线索,把事实一点一点的摆出来,看一看耀斑的来龙去脉,用事实解答太阳耀斑爆发的本来面目。

众所周知,地球不停的吸引陨星向地球的本体运动,当陨星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形成的流星雨人们都亲眼看到过。有时候地球甚至还吸引小行星撞入本体,比如1908年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地球吸引小行星撞击造成的。

太阳体积是地球体积的一百三十多万倍,太阳的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得多。太阳不停的吸引空间天体向本体运动,不仅是客观事实存在,而且卫星经常性的观测记录到天体向太阳运动的实况。如:太阳及日光层卫星就观测记录到克鲁兹族彗星争先恐后、鱼贯而行的驰向太阳,直至撞入太阳,融化解体后被太阳光淹没。

撞入太阳的彗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深度撞击卫星探测坦普尔1号彗星解开了这一疑问。2005年7日4日,深度撞击卫星释放出撞击器成功撞入坦普尔1号彗星50米深,查明了坦普尔1号彗星由冰、石块、尘埃组成。

那一天,撞击器成功撞入坦普尔1号彗星前,深度撞击卫星近距离拍摄到彗星上遍布冰隙,冰脊和冰川模样的地貌。还拍摄到彗星上冰雪大爆发形成彗发的奇景,这些彗发由碎冰和微尘构成,它使彗星周围的烟尘环变大,其中还夹杂着水蒸汽和二氧化碳。

深度撞击卫星拍摄到坦普尔1号彗星并不是圆球状,而是一个长14千米,宽4.8千米,类似土豆样的不规则外形。

正是因为深度撞击卫星撞入彗星,弄清彗星是大量的冰包裹着石块和尘埃,这就查清了含有冰的彗星撞入太阳,由彗星的冰融化出大量的水。

2011年7月6日,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拍摄到一颗冲向太阳的彗星一头栽进了太阳。这颗彗星在太阳表面的高温中仅仅存在了15分钟,冰便融化成水,彗星解体散开。更进一步证实彗星撞入太阳经常发生。

瑞典1米真空太阳塔拍摄的太阳黑子图片:彗星撞入太阳,冰融化成水之后,尘埃浮在水面上形成太阳上的黑子部分;黑子周围的彗星尘埃和石块在高温中剧烈燃烧,喷出火红的等离子流;同时黑子外围沸腾着冒出一大片熔岩粘稠气泡,形成了黑子群外围的米粒组织。

日地关系观测卫星观测到电解彗星冰融化水耗电引起了电的流动,在黑子群中形成了磁斑,这是由电的流动而产生的磁效应。于是,在磁斑上出现很多拱形的磁力线,磁力线的基部相距很远,磁力线不断地升高、互相扭曲、互相碰撞,形成许多弹性的结,并且不停的扭动和变化着。

彗星冰的融化水,处在太阳上的极高温、强磁场、强电场的环境中,充分满足了水的电解所需环境和条件。因此,彗星冰的融化水便自然而然的快速电解着。

在太阳上,一颗彗星冰融化的水数量可能多达上百立方千米,极个别的彗星冰融化水可能与印度洋的水量相当。这么多的水电解起来用电量就非常大,各处的电都向电解水处流动,若是电不流动只显示电场,而电的流动既显示电场又显示磁场。日地关系观测卫星观测到电解彗星冰融化水耗电引起了电的流动,在黑子群中形成磁斑,磁斑上出现很多拱形的磁力线,这些磁力线不停的扭动和变化,简直就像一座迷宫,再仔细观测,则更加引人入胜美若天宫。

至于太阳黑子上出现的磁气圈和磁力线重排,那是奥斯特在地球上实验室里发现的电流磁效应,又出现在太阳上,展示的更完美。

太阳上黑子群中彗星冰融化水的电解程序为:水——通电——氢气+氧气,化学分子式为:2H2O=(通电)2H2+O2↑。用语言可概括表述为:水通电后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冰水电解实际反应效果为:负电析出2体积氢气,正电析出1体积氧气。

太阳上黑子群中电解彗星冰融化水析出了大量的氢气、氧气及其它杂气。由于氢气中混有氧气和杂气触火即剧烈爆炸,形成太阳耀斑爆发。

1899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发明了太阳摄谱仪,用摄谱仪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光谱照片,确认耀斑爆发时发射的是氢的光谱。这是太阳上电解彗星冰融化水析出混杂氢气触火即炸的有力证据。

太阳耀斑爆发虽然产生了大量的太阳中微子。但是,与原来猜想的太阳内部大规模核聚变产生中微子的理论计算值比起来少了许多。

关于探寻太阳中微子,从1968年起,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和同事们就在南达科他州的一个深达1500米的金矿里,用四氯化二碳溶液捕捉太阳中微子,另外还有意大利的格兰塞索地下实验室、日本的神岗金属矿、苏联的高加索贝克逊实验室……分别先后参与到捕捉太阳中微子的行动队伍中,他们经过三十多年努力,结果捕捉到的太阳中微子,只有原来猜想的太阳内部大规模核聚变产生中微子的理论计算值的百分之几。而这一结果洽洽与太阳表面不停闪烁的太阳耀斑爆发产生的太阳中微子数量完全相符合。

这一事实证据,又反过来证实爱丁顿、贝特,伽莫夫等人因缺少太阳实况的第一手资料,毫无根据的猜想出太阳内部发生大规模核聚变,属于猜错的东西,终将被历史尘封。

由此看来,任何学者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若不注重实际,就会步入轻率提出理论,因其一无事实,二无证据,既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又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爱丁顿、贝特,伽莫夫等人随意猜想出的太阳内部发生大规模核聚变,按说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太阳。但是,由于缺少太阳实况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猜想出的结果走向了自己愿望的反面,既严重的阻碍了人们对太阳的认识和理解,又严重的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0441-828938.html

上一篇:无私心态更有利于创新
下一篇:巧防带电粒子冲击人造地球卫星
收藏 IP: 116.208.103.*|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