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生物学家为何不应用麦克斯韦理论?

已有 2909 次阅读 2016-7-4 13:30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学家, 麦克斯韦理论

          生物学家为何不应用麦克斯韦理论?

          Why don't biologists maxwell's theory?

                         都世民(Du Shimin)

神经科学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关于脑如何工作的真正的理论假设。我们并不清楚信息在脑内是怎样被处理的、存储的、提取的,运动指令是如何产生并执行的,如何思考、产生情感和同情心。因此,必须整合分子细胞、突触、系统和心理等水平的研究,而目前无论知识还是技术均还未足够成熟到整合所有这些功能层次的程度。这一段论述来自哪里?是来自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写的“未来十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是国家科学思想库丛书。是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1月。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土、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 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脑与认知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  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脑与认知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脑与认知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笔者对本书很重视,多次反复学习。但对有的问题甚感不解,首先对文中开头的论述不解,其理由如下:

1.神经科学应从哪里切入?人们都知道,生物学家更清楚,人脑的信息是来自人的感官,现代科技认为有:眼、耳、鼻、舌、身。中国佛学《金刚经》认为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什么是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示出来。

“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晓得原子能。。能的本身是空的,因为空,它的能力无比的大,却是无法表达的,称为无表色。

“极微色”,等于现在讲原子、核子,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经由科学仪器还可以看得出来,故称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得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的,包括了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这是南怀谨先生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读。色是由人眼而产生的信息。人的65%的信息是由视觉感官产生。按理说中国脑计划应该从这里切入。

2.信息源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明确的问题。信息源是光波,即电磁波!

3.有没有专家研究呢?有。眼科专家一直在研究,人工视网膜专家在研究,生物学家也在研究。

4.生物学家中有没有懂得电子学的专家?!

一种解释是:生物学家认为麦克斯韦理论只适用于大宇宙,小宇宙不能用。但麦克斯韦理论没有指出只适用于大宇宙。笔者不解!

应当指出的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有这类问题:小宇宙能否适用?在地球上比细胞质量大很多的物体是存在的,这类物体相对高速运动时会产生引力波吗?能否在细胞层面展示时空扭曲呢?!现在LIGO等用黑洞并合产生时空扭曲,让地球上的人很难感受到。如果在地球上用引力波天线辐射引力波,展示时空扭曲,就容易理解了。若在小宇宙内展示也能说明问题。遗憾的是都没有展示。

生物学家是怎样理解光波呢?他们的著作和论文中不是没有涉及无线传输概念,甚至用“光天线”这一关键词,却看不到麦克斯韦理论的应用。他们用电流激励、噪声激励,把虚拟的神经网络当成法宝,以为神经网络能沟通多层面链接,实际上很难理解这一思路,因为虚拟的神经网络依靠植入微电极,这微电极不能检测交变电磁场,它会扰动待测场。这种方法不可能展示两半球、多个脑区、多层面链接。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国际主流学术界的观点是我国学术界指导思想。笔者从《金融时报》上一位博士的评论中感受到的。笔者在想,如果国人的想法与国际主流学术观点一致,我们创新怎么体现?如果不一致是否请国外专家“审批”呢?

5.笔者在360浏览页面偶然发现,北京大学有一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是韩启德院士。该中心涉及的学科有: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笔者没有发现有电子学或电磁学,更谈不上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科学、中医等。这与日本院士小泉英明观点相差甚远。

6.央视“挑战不可能”大型节目,已反复播放多次,这些节目中有些让人们不可思议,这其中就有玄机,有人们看不见的电磁波效应,值得我国科技工作者去研究。这些节目与当代科技前沿脑科学研究紧密相关。笔者思考这个不解的问题,提出来。欢迎网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崔雪芹,段树民:“构建”人脑连接图谱依然面临挑战,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6/4.

[3]“启动大脑”一书是【英】东尼。博赞( Buzan,T.)著,卜煜婷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月出版。

[4]盲人陈燕战不可能,中国央视综艺节目,2016-07-01

[5]盲人李琦挑战不可能,中国央视综艺节目,2016-06-30

[6]警官董艳珍战不可能,中国央视综艺节目,2016-06-29

[7]视听觉信息整合脑机制研究/李奇等著,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5.

[8]金刚经说什么(第二版)南怀瑾  著述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15 8月第2 .

[9]RF.哈林登,正弦电磁场.孟侃,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88594.html

上一篇:央视“挑战不可能”在突破脑科学瓶颈
下一篇:神经网络概念能解开脑科学之谜吗?
收藏 IP: 111.192.71.*| 热度|

7 李颖业 蔡小宁 王从彦 杨正瓴 wqhwqh333 xlianggg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