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探索“小宇宙”为何这样难?(4)---从梦的研究看大脑开关

已有 2647 次阅读 2014-7-27 17:00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探索小宇宙, 大脑开关

        探索“小宇宙”为何这样难?(4)

                   ---从梦的研究看大脑开关

                          都世民

笔者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单位办的刋物《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上,就曾见到关于梦的研究。其实梦的研究比我原来的了解还要早很多年。

早在1899年,由奥地利学者Freud就发表了《梦的解析》。

1929年,德国神经精神病学家Berger,他利用双线圈检流计,在他儿子的头上完成了第一次脑电波记录。

1990年,日夲科学家Ogawa利用新的测试手段---功能磁共振成像仪,将脑血流变化的图像记录下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梦。

一百多年来,研究者们都想捉住梦,留住梦,想让梦再重现。遗憾得很,至今没有实现。他们没有找到梦是怎么产生?怎么才能让它留下来,像放映电影一样给展现出来。

但是研究者们也有收获。他们发现人做梦有两种不同状态:一是快速眼动状态;另一种是慢速眼动状态。前者是易醒状态。用脑电信号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区别。

1953年,AserinskyKleitmean首次用脑电信号展示了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发现频率高,振幅小,心率快,血压高,肌肉松弛等特点。可是单纯知道这一区别,是不能重现梦,也捉不住梦。也无法“翻译”梦的信息。

研究者们意识到非浸入式电极测出的脑电信号微弱,就想改用半浸入式和浸入式方法,用脑机接口的方式探索梦的奥秘。这种方法获得的信号是强了,但是这种信号属于什么性质,怎么产生的?仍然说不清。研究者改变了思路,他们把获得的信息用来驱动假肢或驱动机器人。

1998年,Emory大学的KennedyBakay,对一位脑中风病人,将多电极植入脑内,用脑机接口来控制电脑光标,试图让病人恢复运动功能,结果显示有简单的交流,不能改变瘫痪状态。

2008年,美国的科学家Velliste利用脑机接口控制猴子的假肢,实现了抓取食物的动作,把葡萄放进嘴里。

众所周知,对脑的检测手段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脑部CT,这种方法是通过X射线透过人体,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但可以用来判定脑部是否有病变,其实这种方法对研究脑部结构,对不同人群,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脑部结构就是有差异。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长时间观测是不行的。

正电子发射型电脑断层成像(称作PET),这种方法对人体也有辐射危害,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时间。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给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方法是属于无创伤检测技术,它定位精度高,是在微观层面观测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它为什么能观测呢?是因为脑神经细胞活动时,其附近区域的血流量会发生变化。而血流量变化会导致血红蛋白发生变化。血红蛋白包含两种,一是含氧;另一种是不含氧。前者对磁场反应是对抗的,后者则相反的。这种特性必然导致检测信号会改变。检测出的电信号经信息处理后,可以成像。当人进入梦乡时,通过观测脑细胞的变化,来探索梦,似乎成为可能。梦有多种状态,有时间长短不同;有恶梦和喜梦;有曾经见过的人和事,也有曾未见过的人和事。有说梦话的,也有不说梦话的。过去有人通过解梦宣传迷信,夲文所述的则不是迷信。

要想捕捉梦,重建梦,必须搞清大脑的思维活动,有人称作读脑,也有人称作读心。这两种叫法含义是不同的。西方科技界研究意识思维只读脑。在东方则着重是心的作用。可是心不能通过心血管系统获取思维信息,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西方科技界想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来读脑。具体做法是先利用人的眼、耳,例如通过眼睛获取信息。

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学家Gallant利用视觉皮层获取信息,也就是先给定信息源位置。然后向受试者快速展示1750张图片,图片上不是孤立字母,有树木、花朵、马和建筑物。在观看同时,对受试者进行扫描,获取观看图片过程中血流的变化。再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来翻译扫描获得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拿出120张未曾看过的图片,分别让受试者看。结果显示上述做法能让电脑猜出所看的图片。其正确率为92%。

后来日本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的Kamitani,也是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受试者作黑白图像测试,共400张,每张上只有字母、方块和十字。

然后让受试者在12秒时间内看一幅黑白图像,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扫描视觉皮层,再用模式识别法,将图像与实测脑部活动联系起来,输入电脑,等于电脑学习这一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受试者看一个单词“neurom”。重复上述操作,发现电脑屏幕上正确显示出这个单词。

这些进展有一定的实用性。如果打个比喻,就好比“鹦鹉学舌”,鹦鹉能学人说很短的句子,听起来有点像。实际上不能认为真像!因为人对声音判定,可以分辨出不同的人,例如男女、张三和李四等。人由耳朵获得的信息后,产生的意识思维要复杂得多。上述研究能捕捉梦吗?能重现梦吗?很难!难在探索小宇宙的方法太简单,只是在简单的层面做一点粗浅的工作。不能揭示思维形成的工作原理。尽管这种研究进了一步,将获得信息的源---眼、耳、鼻、舌、身、意这几个因素考虑进来,但却看不见心的作用机理。

未来会不会有突破性进展,难以预料,没有新的检测工具是不可能有新的太多的发现。路将是何等漫长!笔者不看好梦能重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815077.html

上一篇:探索“小宇宙”为何这样难?(3)
下一篇:探索“小宇宙”为何这样难?(5) ---- 从水溶液的导电
收藏 IP: 114.243.78.*| 热度|

2 wangqinling yanan201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