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由猎户座飞船谈起

已有 3438 次阅读 2014-12-7 16:49 |个人分类:姑妄言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祝贺美国猎户座飞船首次发射成功

 

昨天(2014年12月6日),美国猎户座飞船发射成功并返回溅落太平洋标志着美国再次依靠自己的运载工具重返太空

我对技术细节是一点儿也不懂,就是看看热闹而已。新闻里说这种飞船“比航天飞机安全十倍”,它采用的一些措施可使太空飞行事故率从以往航天飞机1/220降低为现在的1/2000,提升了安全系数。这个数字挺怪的,因为我记得美国的航天飞机也就飞了一百来次,还损失了两架,怎么事故率只有1/220呢?

我就查了查网上百科,发现这还真不是记者瞎扯,而是早就有人瞎扯了。但是,我找不着瞎扯的源头——老实说,我也没有心思找,不就是写篇博文嘛,至于操那么多心吗?

维基百科说,美国的航天飞机一共飞了135次,发生了2次重大事故。那么,这个事故率应该是1/70呀。

但是网上的几家中文百科都说是1/220,不信请看。

百度百科设置有’‘逃逸塔系统,一旦在发射时出现故障,引发燃料爆炸,可迅速将飞行器分离出去,通过降落伞安全降落。这些措施可使航天飞行事故率从以往航天飞机1/220降低为现在的1/2000,提升了安全系数。借鉴俄罗斯飞船的经验,把人、货分开运输,这样既安全,又经济。

互动百科设置有‘逃逸塔’系统,一旦在发射时出现故障,引发燃料爆炸,可迅速将飞行器分离出去,通过降落伞安全降落。这些措施可使太空飞行事故率从以往航天飞机1/220降低为现在的1/2000,提升了安全系数。借鉴俄罗斯飞船的经验,把人、货分开运输,这样既安全又经济。

维基百科中文版设置有载人火箭常用的‘逃逸塔’系统,一旦在发射时出现故障,引发燃料爆炸,可迅速将飞行器分离出去,通过降落伞安全降落。这些措施可使太空飞行事故率从以往航天飞机1/220降低为现在的1/2000,提升了安全系数。借鉴俄罗斯飞船的经验,把人、货分开运输,这样既安全又经济。

虽然说,从1/220到1/2000确实接近10倍的差距,但是说9倍可能会更准确些?10倍这个数字确实有来历,这是维基百科英文版里的说法,来源是NASA的某次新闻发布会。

维基百科英文版The spacecraft will employ a Launch Escape System (LES) like that used in Mercury and Apollo, along with an Apollo-derived "Boost Protective Cover" (made of fiberglass), to protect the Orion CM from aerodynamic and impact stresses during the first 2 1⁄2 minutes of ascent. Its designers claim that the MPCV is designed to be 10 times safer during ascent and reentry than the Space Shuttle.

既然三家中文百科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措施可使太空飞行事故率从以往航天飞机1/220降低为现在的1/2000”,那么想必是抄的同一家数据,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谁抄谁的而已。

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说,中文媒体在编译的时候还是挺有操守的,虽然一般不给出来源,但通常也不会自己随便捏造个数字出来,所以我还是相信这些数字来自某专业组织(也许就是NASA?)好了。

根据这些数字在做点推断,就算娱乐好了。

真实的航天飞机事故率为1/70,可是有人认为新飞船把事故率从1/220降低到了1/2000。既然事故率打了3倍的马虎眼,那么水平提高的程度也可以认为打了同样的马虎眼。由此可以姑妄言之

 

预言该项目或在第二百次左右遇挫

 

如果美国的航天计划抓得紧,那么这个时刻就可能在2030年左右到来,如果他们打算慢慢来,那么就要到2050年了。如果您打算搭乘这个飞船去火星,那么我也许可以提个建议,“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849154.html

上一篇:教育琐谈
下一篇:推荐《信息简史》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8 尤明庆 王德华 武夷山 徐旭东 李颖业 徐耀 施郁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