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87405”不知何许人也。2019年8月,他以这个网名在西西河网站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看法。他的最大的特点是坦白,虽然这些看法不同于常人,而且显然有些偏激,肯定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有些意思,所以简单整理了一下,也许会有其他人感兴趣。
这里收录了大约40篇文字,共6万多字。为了方便阅读,我简单地排了版,制作了一个目录,并做成了pdf文件。为了让读者确定是否值得阅读,我在这篇博文选录了几篇文字:
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现代版的大禹治水
成年人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为什么即便认识到了,改变却非常困难?
了解人: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请不要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整理者
2019.8.25
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所谓表扬式教育,简言之,就是有一点成绩就奖励,有过错尽量不处罚。
这笔账,显然算歪了。并且不仅如此,“我没有偷盗”,应该得到奖励,“我吃了饭”,应该得到表扬。
我们在社会中,经常到听到有人说,“我一不偷二不抢,我挣的钱都是干净的”,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我不是恶人”。
而在表扬式教育下,不偷不抢就成了好人。
所以我们稍加推演,就会知道,这样下去,如果一个人,偷盗了100元,他会说,有人偷了200元,我比他好。如果一个人,取得了一丁点成绩,他在索要奖励时,会说,有人取得的成绩比我还要少但得到的奖励比我更多,这不公平。
很快,这个人就只会不断的作恶,而不会行善。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大加宣扬的表扬式教育造就的恶果。
为什么会这样?非愚,即奸。
愚蠢在哪里呢?愚蠢的根本在于“只跟别人比”。
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以前不好好吃饭,后来有所改善,老师予以表扬,另一个小朋友一直都好好吃饭,老师没有予以表扬,这个一直好好吃饭的小朋友便觉得对自己不公平。
进一步,这个一直好好吃饭的小朋友,便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好,如果不是父母当初教育自己一直好好吃饭,怎么会得不到表扬呢?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会惊叹:天呐,怎么会这么想?
惊叹的成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本来就是成年人一手教授的。
事情早晚会有变化的。即便只从利益角度分析,如今奸愚勾结,说到根本,还是因为可以间接从孩子的父母手中、从家庭中的另一半手中、从老迈父母的孩子手中摄取利益。
简单的说,是在利用亲情关系摄取财富。
即便这亲情不因此退缩,那么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
不必担心,事情会有转机的。
而往细节里说,比较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程度。
一小朋友之前不好好吃饭,后来有所改善,老师予以表扬,这是在表扬方向。
而好好吃饭是一门“技术活”,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无法去学习,既按时吃饭又细嚼慢咽,比按时吃饭,在程度上更好,理当得到表扬,但由于前述原因,没有得到表扬。
因此,我们发现,思想上的问题在于“统一”。
所谓统一,就是将方向“去掉”,只剩“程度”。好比数学中的正负数,在运算时抹掉了方向,只剩多少。2比-3大。这就是我们长期教授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理科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在于,学得太早。在孩子们尚小的年龄,就向他们灌输他们消化不了的内容。
行为上的问题在于“人的干预过度”。
从前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来,孩子们一切向老师看,看的是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奖励与处罚,而人并不可靠。
不论是故意还是无意,人是相当不可靠的,因为我们最终,要遵从的是天理,而非人道。
综合而来,是成年人亲手毁了自己的下一代,既是一碗水端不平,又是不按规律的拔苗助长。
可以说,伤天害理,害人害己。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最终演变成,一切作恶都是零处罚,那么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
现代版的大禹治水
今天信息看起来数量极多,并且接收终端在个人手中控制,所谓的自由选择。这有很大的可能造成一个影响,许多人会去选择自己“原来”喜欢的内容。
过去是有一定强制性的,而正因为这种强制性,在被迫中、在无意中得到了一些原本自己不会主动了解的信息。而这种强制性,又总的来说,是经过层层审核的,在质量上,在健康度上,都有一定的保障。
今天这个环境 已然远去了。我以为,进一步会影响到所谓的智商。
并且,许多人可能会异常排斥现实生活,因为相比而言,现实生活充满了各种“我不喜欢”。
我本人在选择信息时,会有主动性去选择我原本不喜欢、我原本陌生、我原本感到困难的内容。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多负面影响。
我们如今一些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不是简单的因为娇生惯养,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个人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我们以前的论调,老认为强制性不好,自由才好。我们有太多人,被这些观点所禁锢了,并不能超越性的看到,自由有时候会变成囚禁。我以为,香港的那些暴徒,恰好就是这样的“囚徒”。
在我来看,自由度,当与能力挂钩,或者说,自己挣来的自由才是适合自己的自由。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能力,他才有可能驾驭更多的自由。我们应该设置一些关卡,“打”过了,才能拓展。
如果是这样的安排,搞不好有可能促进学习成长。
这或许,就是现代版的大禹治水吧。
成年人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直言不讳的说,主要是成年人认知出了大问题。
其中第一大项是,认知碎片化。这个现象我们经常谈,却只是空谈,不知道它的危害。
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许多堂逃生课,一旦发生火灾他却还是坐电梯呢?这就如同我们在纸面上谈统筹问题(那个经典的烧水期间洗杯具),不仅是未成年人,连成年人统筹都做不太好。
假设,冰箱不在厨房而是在起居室,我可以打保票,如果做测试,10个人当中有70%的人会来回走许多冤枉路。一会忘了拿蛋,一会忘了某种调料,诸如此类。一些成年人,看起来是会统筹的,其实有“虚假”成份。这是因为一些普遍性的流程,经过多年的反复打磨之后,已然程式化,学会的本质是背住。但像前面所描述的场景,并非是普遍性流程——指的是包括所有细节在内。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凡事做之前过一遍脑子”是一句空话。统筹的前置动作是在脑中已经把绝大部分环节都想到了,进一步规划过了。许多人其实是很粗的想了一下,完成度大概只有50%。
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认知,不把小事当事。“不就是忘了拿蛋吗?就这么点小事还小题大做?”有相当多的人就是这种看法。不是忘了拿蛋,而是忘了拿了某样不可缺失的物品。
所以在纸面上学习统筹,其实可以说,意义远低于预期。反过来,一个人是在实践去练习,其中的一个目标是“少走冤枉路”,他就会在做之前先仔细想一下,然后才采取行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拍脑袋下结论。拍脑袋下结论,机理同样是没有仔细想过就“行动了”——下了结论。
认知的碎片化对于教育的危害,就在于不能找到小事与大事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育中自然就是轻视小事。而这些所谓的小事,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练习。
此外,认知碎片化之下,一些人只能观察到现象,而不能将其转换成为一种“操作”,也就是无法从现象中学到可学的内容。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个现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穷人的孩子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手、脑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可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又“不行”呢?这是因为他们的许多工作是从别人那里拿的“程序”,并且承担了太多力不能及的工作。因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个假象。不论是谁,总是从别人那里拿到现成的“程序”,都会不利于早期大脑开发。拿了“程序”连做都不做,自然就更差劲了。比较下来才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为什么做都不做呢?这就是第二大项了:令行禁止。
“天”定的规矩,极严格。不吃饭,就得饿死,没得商量。自然令行禁止。我们人类往往做不到,尤其是在所谓的小事上面。我们总是网开一面,总是期望用讲道理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孩子们3岁就知道察言观色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是这么被骗的,他有相当的论点是错的)。一个孩子如果做错了,在长辈那里只是一通批评,甚至还有人在旁边说“小孩不懂事,你干嘛要求这么严”,他心里明白:“其实我这么干,并不会把我怎么样。”长辈不能令行禁止,培养出来的就是耍小聪明的下一代。待他们长大后就完全显露出来,各种偷奸耍滑,各种撒泼打滚,发展为一个奸人。
这里提一句神童。许多神童,为什么小时候表现出来聪明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打小就自己去做小事——不光是行动,而且有思想,也就是说,他们是自己观察别人,自己琢磨,自己去行动。学说话、学走路就是如此。可为什么又有许多神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当这些神童遇到其它人后,跟别人比“发现”自己“吃亏”了,于是改性,变奸。自然迅速走下坡路。相反,小时候显得愚笨的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没有人愿意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他们只能靠自己,并且由于长时间显得很蠢,他们也没有太多可能变奸。直到思想成熟之后,他们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并非别人说的那样笨”,同时,又理性的认识到,“我并不笨,也没有吃亏,我不能像某些人那样奸”。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其基础性能力(自己想,自己做),跟他们所学的内容(包括学校里学的课程)来比,实在是太低了。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不少学生相当于幼儿园水平,而他们所学的初中课程相当于研究生水平。这些学生“根本就够不着”。老师们惊讶的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甚至只能做跟以前做过的几乎完全一样的试题,稍有变化,他们就举手投降。可真的是初中才观察出来吗?并非如此,幼儿园就表现出来了,但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嘛”。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这样发展了十年之后,问题才比较充分的暴露出来:又懒又蠢。
并非是所有成年人不知道,有些成年人是比较清楚的,但这些成年人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仗着自己有本钱。以身作则成了空话、套话、漂亮话。
至于我以前反复提到的,学步车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危害,许多人也是不当回事的。“爱心”、“仁心”泛滥。学说话、学走路,是人类最最基础的学习。“天”定的规矩是:学不会发音,就无法交流,学不会走路,就会摔跤,绝不“留情”。而人类太多情,用学步车来“帮助”孩子学走路,本质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为什么即便认识到了,改变却非常困难?
我们传统的看法(往往是道德审判),是一种偏见,只有一部分,还缺了一部分。
就拿体制内的懈怠来说,它有一个因素是【行为塑造思维】,好比说是鸡。那么【自欺欺人般的混日子】,就好比是蛋。
鸡生蛋,蛋生鸡,它会“自动循环”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便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却发现无能为力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能超越现实。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换环境。可以说,【速成】。
把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调到私营企业中去,一个月就能“改造”成功。
问题在于,这种“改造”仍然是有虚假成份的。
当然,它有一定的效果,这不能否认。
反过来说,一个人,不需要改变环境,就可以发生深刻的“变化”,说明他的思想有了极大的飞跃。
这就是为什么会说,精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物质的依赖就会大幅削减的原因啦。
那么总的来说,人的思想很难进步。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总有空子可钻,似乎总有侥幸心理存在的空间。但反过来看,不论一个人多么富有,多么贫穷,他敢不呼吸吗?他敢不吃饭吗?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除了极不正常的人,绝大部分人压根就不敢“有一丝幻想”呢?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自改开之后,思想教育几乎搁置——这里的思想不是简单的道德,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具体学科思想。比如,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少谈及数学思想,很少花时间去体会数学思想,因此,“多数人”【都】“觉得”【数学不好学】,这是一种错觉。不妨退一万步说,非数学专业,【高数】以下谈不上难,这是明摆的道理。不妨退十万步讲,初中数学怎么可能【难于上青天】?
不仅是数学,语文也是如此,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如此,音乐、绘画仍然如此,不谈思想或者很少深入。这样,自然就表现出来【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时常打比方说,思想的飞跃,如同坐上了火箭,依靠巨大的推力,摆脱了【现实】巨大的“引力”,一旦升入“太空”,再回望“地球”,就会看到地球是如此般美丽,就在“太空”中真切的赞美生命的多姿多彩。但遗憾的说,这世上有许多人,没有坐过“火箭”,于是乎,【多数人】形成了共识:生活充满了磨难。
从古至今,这世上还有一种极微弱的声音在告诉大家:“相信我,我去过太空,我知道那是怎样的感受,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是这声音太微弱,没有几个人听得见,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许多人,每天都在用微信,却从未认真看过微信首页图片——腾讯没有那么坏,这件事,它做对了。
了解人: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如果此时你在网上漫游,你会在不知不觉过虚度数小时,并且在这之后感到无尽的空虚。
其原理是: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视为投入,当回报与投入不对等时,人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及时终止,另一种是继续追加投入,而在许多情况下,人会做出第二种选择。
你点开一个小视频,没什么意思,你会接着点开下一个,还是没什么意思……在你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你已经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
如果此时有外力打断你,你会不高兴,你会迁怒于那个打断你的人或事。
假设你连看了十段小视频,都不足以让你产生满足感,此时你的本能将产生一个信号:“亏大了”,而如果是连看五十个小视频,那么你会有一种自己轻易无法意识到的“巨亏”感。此时,你已经在悄然间变成了一名疯狂的赌徒,“你想方设法要捞回来”。这样,你可能一天都泡在网络中,茶不思饭不想。这样发展下去,你可能会整整一周都在执行一个豪赌计划:“我要捞回来”。
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自己持有手机的姿态一开始是坐着,逐步变成半靠,然后变成躺在沙发上,最后是躺在床一整天。有人将它解释为“懒惰”,这是不科学的。
其主要原因是在“大海里捞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投入不断增加,回报屈指可数(一些倒胃口的内容更会减分),投入回报比越来越低——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去逛商场,从一层逛到顶层一无所获的感受——身体消耗会越来越大,自然就由坐到靠到躺了。在大海里捞针,人最终会因精疲力竭而亡。
我们还发现,不光是身边人,还包括自己,脾气越来越大,心眼越来越小,自己都惊讶于自己“锱铢必较”,这是因为“亏损太严重”,有一种无形的溺毙之感。
不同的人对网络的理解是不同的。就接触网络的时间这个层面而言,老网民就显得比较“懂事”。比如我本人就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我刚接触网络时,互联网上的内容还是非常单薄的(并且相对而言,质量也高得多)。和现实相比,现实若是游泳池,那么那会儿的网络只是一条小河。这小河后来慢慢变成了大河,之后又变成了大海。像我这样的老网民,许多只是在机缘巧合中完成了“循序渐进”,自然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和“自控力”,或者说是“驾驭力”。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晚,或者是比较早但接触得比较浅,智能手机风靡之后,这些人就相当于直接从游泳池跳进了大海。由于许多人不习惯于“自视”,细致深入的寻问、检视自己的感受,故而在自己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身处险境和绝境。
因此,表面来看大家都在用网络,但有的人是“越来越赚”,更多的人是“越来越亏”,甚至发展到死亡,当然更多的是脾气越来越不好,越来越不愿意离开网络,越来越起不了床,越来越不愿意去学习和劳动。
针对这一情况怎么办呢?我的看法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现状来制订一个事有强制性色彩的安排。大的方略而言,自己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逐步去实现这个目标;同时,闲暇时登陆网络一定要建立一个“止损”观,比如15分钟强行下线。
望大家能予以重视,做好自救工作,学会及时止损,学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仅网络是如此,生活中其它方方面面也是如此。比如“路怒症”,同样是因为内心期望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正比,比如有的人只是从影视中“看”到驾车风驰电掣的爽快,并把这种“看到”转换为“应该”、“情理之中”、“理所应当”,现实中遇到经常性的堵车、找不到停车位、购车后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自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落差越大,不满越多。只要我们愿意去看自己,就会发现,这不满是自己盲目而来的。还是同样的原理,想成为明星,也是因为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明星才产生的欲望,而自己并不知道成为一名明星需要什么、要付出什么,甚至有的人会认为“台上的明星还不如我”。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来处理的,自然就会发展成怨恨一切,自然就会发展成“认贼作父”(比如一些人还不明白,恰好就是制造所谓舆论风向的媒体向自己灌输了许多虚假的观念,自己在没有审视的前提下就接受了)。
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当心。
下面我讲一些比较具体的内容。
如果你不习惯于思考问题(这里不是贬义,有的人不习惯于思考,让他思考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办),那么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可以去做家务。有好几个朋友听了我建议之后,闲暇之余就去做家务,把厨房认真擦了一遍,把地板擦得比平日干净,把一些器皿上的污垢擦掉,一周之后他们反馈要比之前神清气爽多了。这几个朋友连续坚持了好几个月,他们说:家里也亮堂了,自己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
有的人选择锻炼身体,但其实不太可行,这是因为运动往往消耗过大,身体吃不消,换而言之,闲暇的时间仍然不能有效的填满。但是,如果想成为准专业运动员,这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如果你倾向于读书,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目标不是计划,许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搞错了),也就是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如果没有目标,并不会因此读书而受益,实际效果跟上网差异并不大,只是它的安全系数会相对高一些。
如果这些你都不喜欢,你可以培养一个爱好。比如有的人喜欢做手工,一开始只是模仿,之后越来越熟练,但往往发展到这个阶段就会止步。这个时候你需要精进,脱离模仿 层,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创新。
当然,你也可以多管齐下,这样你的生活也就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请不要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为什么我一方面说so easy,另一方面又说最可怕?这是因为,对于个体而言,【想通了】就easy,但【想通】并不容易。而如果只截取人类过往的【一部分】历史来看,又会发现【多数人】要从这陷阱里摆脱出来不容易,并且往往在某个历史阶段会深陷其中,酿成于人类而言无伤大雅的错,于个人而言无法承受的磨难。
为什么【想通】并不容易?并不是问题真的有多难,而是【没有自信】。我在三十年前就开始质疑这个问题,从一开始我就找到了【正确答案】,但我没有这个自信,反复去审视它,花了非常多的精力,才最终确认。我不是确认【我才是对的】,而是确认了【我们人类社会中有少数人在用语言、思想、方法、知识】控制别人,同时确认了【还有少数人】在帮助大家。有的西方哲学家,经历了同我一样的过程,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往往是【觉得亏了】,【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为什么始终不敢相信呢?】他们太看中过程,而没有察觉到,这个【看似多余的、不避免的】过程是最大的收获。这里顺带说一句,我之前习惯于【沉思】,这一行为是错误的,后来我才清醒的认识到,但我并不因此后悔,或者遗憾。
其实,我谈的这些内容,都是那些【愿意帮助大家的少数人】告诉我的。比如研究人类语言的学者发现,人类非常依赖一个本能【察言观色】,研究脑科学的学者发现,人类的左脑中有一个解释器,【凡事都要解释一下】,这两个本能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多数人的学习方式是:先看父母的表情,然后自己解读。比如,父母一看到狗就皱眉,那么孩子就会解释成【狗不是好东西】,父母从沙发里起身极不耐烦,那么孩子就会解释成【被人从沙发里叫起来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简而言之,他们只是先看表情,然后将相关的动作【翻译】成【好、不好、对、错】……今天有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孩子3到5岁就表现出【懂得察言观色】,并非是起点,而是非常有可能从娘胎就开始这种学习模式了,换而言之,民间的“玩笑”:(有一些东西)打娘胎里带出来的,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我一定要在这里插一句,我并非是在讨伐父母,父母也是无心之过。
所以,只你要愿意,拿出一点时间,去阅读相关的著作,你就会发现,许多【这不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吗?】【难道不是人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如何如何吗?】中有大量的偏见和误见。
综上,我们人类社会中,有两种错误:
一种错误是人定义的错误,往往把【我只能】定义成【正确】,把【我不会】定义成【错误】。
比如,以前穷,孩子“不留神”、“自己不当回事”把衣服弄破了,孩子并是错 了,而是成年人【只有】一定的能力,【暂时】解决不了【衣服破了就没得穿】。孩子长大成人后,【学会】了【吃饭时注意,不把汤汁滴到衣服上】,仍然是人类【尚】【没有】【发现或发明】【一种更好的布料】,所以,长大了之后的学会,其本质是【量力而行】,而不是【我学到了正确的举止】。【量力而行】才是正确。
另一种错误是【真】错误,它并非是由人类定义的,而是可以简单的说,是由【天】规定的。
比如,在沙发里坐久了,其中一个负面影响就是阻碍肠道活动,影响消化吸收,最终【整个人都不好了】。
显然,从数量上看,人类所定义的【我不会就是错误】、【我会才是正确】极多,影响极大。但是,就全人类而言,改变它,也许仍然是【轻而易举】的。
“老规矩”,还是留一个问题: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雨天不好?和晴天相比,下雨天出门需要带雨具,需要穿“特殊”鞋子,于是它就变成了“麻烦天”。这是真的麻烦了吗?
回答它的方法,并非是“我发现确实麻烦啊”,而是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一出生就在一个一年雨天数量是360天的地区”,并且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地区,那么,一年中那“5个晴天”是不是“反过来”变成麻烦天了呢?或者是变成了“盛大节日”了呢?
另外,我想提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不见得就一定有效,请各位斟酌(但只举一个例子):
有的人,最好不要去做体检。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年龄比较大,往往又特别“守规矩”——会因为拿体检报告而把自己吓死。
解决方案是:做体检,但不给他真报告,悄悄施救。
针对目前这种【爱心泛滥】的现状,需要补充的是:
孩子的所谓【青春叛逆期】,其本质是他们长时间“逍遥”惯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规矩】和【规律】,他们感受到有些【规矩】其实野蛮又粗暴,但又不能同时看到自己【不尊重规律】,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愤怒倾注到一切身上,【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这种认知以及生出来的情绪,不仅会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还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无差别屠杀的本质就是如此——并非今天才有这样的现象,而是长期存在(比如游牧与农耕的互相仇杀,那个著名的黄帝其实就是一个心态不健康的刽子手)。
同时,许多人把【长大】描述成【痛苦的经历】(不同的人口中的痛苦其内涵是不同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想,大家到现在恐怕明白了,为什么【家人】伤害自己最深,为什么自己也在不断的伤害自己的家人。
因为我们这些人,深受迫害,家就成了唯一一个发泄口,成了愤怒的火山口。
请不要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目 录
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一线之隔,天壤之别
奸愚合流,大行其道
包治百病
现代版的大禹治水
从头开始学,第一课
从头开始学,第二课
其实,最苦逼的是教师群体
我认了
补充一条:西方大哲几乎全是大骗子
学习是高风险事业
从头开始学,第三课
遇见生活
遇见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多样性
多样性是个很大的事
续:多样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变化?
为何如今的孩子退化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成年人是怎样毁掉孩子的?
用极低的成本得到极高的收益
真的是人不行,很多人都不行
更为精练的模型
以小见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情的原本
简谈为何“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学习的过程有巨大的价值
大胆猜想: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师傅
猜想:接下来的重要时刻可能是全人类人口数量达100亿左右
继乌大麻、加大麻之后,卢大麻也来了
跟我女儿聊了聊追星
我和我媳妇的对话
我们今天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交叉步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
为什么即便认识到了,改变却非常困难?
洒落:废了高考一切都活了
编号87405:这是真的。
洒落:门阀世家被消灭的缘故
洒落:体制内改变困难的原因
不服不行
洒落:各人有各人的命
洒落:你媳妇能这样和你对话?
人造老天爷
了解人: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认识人:懒惰和勤劳都是偏见
请不要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网址:https://www.talkcc.net/topic/441575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