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31日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见月全食的全过程。北京的天气特别好,很多人都出来看月食,而且看到了“红月亮”——月全食的时候,月亮并不是黑乎乎的看不见,而是暗淡的红色。
日食和月食月产生的原因,大家都很熟悉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道大致在一个平面上,月亮挡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就是日食,地球挡在太阳和月亮之间,就是月食。只是西部地区不能看见前半段过程而已。所以,日食大都发生在阴历的月初和月末(“朔”),月食大多发生在阴历的月中(“望”),也就是满月的时候。
月全食是因为月亮完全躲在地球的阴影(本影)里,那么,红月亮是怎么出现的呢?很多科普文章都提到,这是因为地球有大气层,一部分太阳光被大气折射到地球的阴影里,而大气对红光的散射最弱,所以整个月亮就弥漫在红光里了。但是,大家都是定性地说说而已,很少见到哪怕是半定量的计算。
下面我们就用大学普通物理来谈谈红月亮。
我们看到的月亮张角大约是0.5度(用弧度表示就是0.01),发生月食的时候,月亮位于地球的本影里,如果红光仍然能够覆盖月球,那么地球大气导致的太阳光折射角也需要是这么大才行。
气体的折射率大约是1.0003,那么,根据折射定律,从真空进入大气,光线的偏折角最大也就是0.0003,远小于0.01,不足以覆盖整个月球。
原因在于上面把地球大气当作均匀介质考虑了,认为折射就发生在从真空到大气层的一刹那。其实,大气层的密度是不均匀的。地面附近密度大,越高的地方密度越小。大气的密度依赖于到地面的高度,大致是个指数关系(大气密度的衰减高度大约是L=7公里)。大气的折射率依赖于密度,地面附近的折射率大致是1.0003。所以,在距离地面高度为$h$(单位为公里)的地方,折射率大致是$n(h)=1+3\times10^{-4}\times e^{-h/7}$。
在均匀介质中,光是直线传播的,但是,在不均匀介质中,光就会偏折,朝着折射率高的地方偏。沙漠里出现的海市蜃楼就是因为这个:地表温度高,气体密度就低,折射率也就变小,从高处来的光,在靠近地面的时候,就会向上偏折,进入你的眼睛。
擦着地球边缘、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经历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不均匀光学介质。靠近地球的部分,折射率大,远离地球的部分,折射率小,所以光线就朝着地面偏转。
红月亮示意图 (科学网博主 吕喆 绘制)
下面我们估计那些影响红月亮的参数。
光线在大气层中行进的距离大约是$s=2\times\sqrt{2RL}\approx 700$公里(其中R是地球半径6400公里)。可以认为,在这个距离是上,大气的密度大致没变。
假设光线轨迹到地面的最小距离是h,那么光程(折射率乘以路程)就是$n(h)s$,光线的偏转角就是$\frac{d n}{dh}s =0.03e^{-h/7}$。也就是说,掠地而过的光线可以偏折0.03弧度,最近距离7公里的光线,偏折角度是0.01,足以覆盖月球了。
影响红月亮的另一个因素是吸收。因为掠入射的光线在大气层中行进的距离远远大于垂直入射的情况,所以吸收非常重要。越靠近地面的光线,被吸收的越多,因为那里的大气密度越大。另外,红光的波长比蓝光长,不容易散射,所以通过大气层以后,剩下来的红光最多。
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简单地估计一下就可以知道,对红月亮起作用的太阳光来自于距地面大约15公里的高度(10-20公里吧),红月亮的亮度大约只有满月的万分之一左右(对于同一个波长)。因为这两个强度相差很大,在拍摄月全食的过程中,明暗两区的光强相差极大,很容易造成CCD的饱和,从而在阴影区出现一些伪色彩。
简而言之,产生红月亮的原因有两个,都跟地球的大气层有关:
把太阳光偏折到地球的本影里,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大气层不不均匀的,这类似于海市蜃楼效应。
把波长短的光都吸收掉,这是因为大气对光的散射强烈地依赖于波长,波长越短,散射越强(实际上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