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读后感

已有 15235 次阅读 2017-8-22 16:57 |个人分类:闲来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

董并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6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当前西方文明的历史大致是这样的:15世纪以前没有历史,1617世纪编造历史,1819世纪巩固历史,20世纪享受历史。至于说21世纪,则是这种历史开始破产并必然破产的时期。

很厚的一本书,五百多页。主要参考文献大约有两三百种,大多是各种西方书籍的中译本。作者并非精通多种外文,但是他认为“西方文献现有中译文资料,足以证明西方古典历史之伪。”——黑格尔当初对中国文化下断言的时候,其主要依据不过是一本三流小说《玉娇梨》的译本而已。

这本书读起来倒并不困难。书名就是结论,章节目录就是论证大纲,前言和结语包含了所有的主旨内容,序言和引言也有助于理解本书,而正文部分不过提供各种证据而已。如果剔除作为论据的各种引文,这本书应该不超过50页,也就是说,90%以上的内容来自于各种引文,用双引号括起来、逐字引用的段落。当然,作者并非机械地引用他人的文献,而是批判性地使用,例如,第三章《西方古典学“雅典”概念层累造成——1618世纪以“雅典”为核心的“古希腊”概念之演化》的论据大多来自于雅克瓦基《欧洲从希腊走来》的中译本,但是结论却与该书截然相反。

论证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意识存在。希腊文明没有物质载体,亚里士多德全集煌煌数百万言,今天可以看到的所谓古本都是些印刷品;希腊城邦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庞大学派,更别说维系几百年了;同样的逻辑否认了持续上千年的古希腊奥运会;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包罗万千,唯独没有历史学——空谈几句历史不算;《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故事荒谬、自相矛盾;等等。

作者把中国对历史的标准应用到西方历史上,“孤证不立”就可以干掉15世纪以前的所有历史,何况那些东西连孤证可能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他的故事”his story,而且是后来编造的故事(这是该作者的看法啊)。为了证实一个谎言,就要造作十个新的谎言,过上一段时间还要巧妙地推倒重来,这些大概就是所谓的“概念重累法”。

作者的结论还有很多,不仅古希腊文明是虚构的,古罗马文明也是,而且还指出或者说猜测了具体的伪造者——伪造的目的就不用说了,最初是因为自卑或自大,后来则是为了“西欧中心论”。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自然也是十八世纪“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的结果,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恐怕也是伪造。老实说,最后这个结论的伤害力太大,我是说对这本书的伤害太大,让人很难接受并对前述所有结论产生怀疑。

这本书的内容太多、太长,其论点与当前的主体看法有巨大差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阅读、判断,看看是作者断章取义,还是通常观点并无实据。我本人现在的看法更接近于不可知论,但是我想简单说说这种书出现的原因。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四大古文明包括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过去五百年里,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衰落,船坚炮利的西方蒸蒸日上。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和西方地位的互换,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乃至于一百年前的国破家亡、列强分剧,中华文明几于灭绝者数矣,疑古、崇洋乃至全盘西化诸论甚嚣尘上。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亿万民众不畏艰难、不辞劳苦,中国才又从历史的谷底爬出来,一步一步地拼到世界的前列。随着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也在增长,对自己文明的历史就更加有信心(也许是积极的自信,也许是消极的迷信),对他人文明的历史也开始怀疑(也许是积极的质疑,也许是消极的猜疑)。我觉得,这种书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时代背景。如果西方文明史真的是伪造的话,那么伪造者大概也是有着类似的心态。当然,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各种说法孰是孰非,我并不知道。


PS

翻阅《古今数学思想》,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质疑。比如说,第3章《古典希腊数学的产生》谈论史料的来源时就说,“我们对希腊数学史知识的来源,反而没有像早得多的巴比伦数学史料和埃及数学史料那样确凿可靠,因为现在已经没有重要的希腊数学家的原文手稿”(p28)。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根号2是无理数的证明时说,这个证明当然与现今的证明完全相同,“它原来是包括在Euclid《原本》的早期版本中的,作为第十篇的命题117。不过Euclid原书中很可能是没有的,所以现代版本已经把它删去。”如果《虚构的希腊文明》作者看到这里,大概就会说,“这不是欲盖弥彰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72259.html

上一篇:谈谈高考改革
下一篇:屏蔽效应的检测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14 赵建民 史晓雷 李兆良 徐令予 马德义 苏德辰 文克玲 鲍海飞 李颖业 侯成亚 刘炜 xiyouxiyou wangbin6087 coltec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