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谈谈弱光子测量 精选

已有 7551 次阅读 2016-9-30 21:11 |个人分类:大众物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两天,弱光子人体安检仪突然引起了广泛关注[1]。它不仅涉及到公共安全和个人健康,也涉及到产品宣传和群众科普。网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很多,我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知乎[2]。

简单地说,所谓的弱光子其实就是X射线,起这个名字的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避免提到X射线。X射线(X光)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能量比较高,能够引起空气电离,足以打断人体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化学键,所以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不宜过量辐照。X射线设备的使用需要遵循国家安全标准,更要对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告知相关风险。改名换姓不是正道。

“谈伤害而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我打算从测量的角度来谈谈这件事。


根据网上的信息[2-4],弱光子人体安检仪的分辨精度可以达到1毫米,单次剂量是0.05-0.7微西弗。厂家的说法是0.05-0.17微西弗,有个安全检测证书说是0.1微西弗,而知乎问题[2]里说有实测结果大于0.7微西弗。我想从测量的角度来考虑这几个数值。

西弗(Sv)是一种衡量辐射大小的单位[5],1Sv大致是1公斤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的电离能量(这里就是X射线了)。这是个很大的单位,所以通常用的单位是毫西弗(千分之一西弗)和微西弗(百万分之一西弗)。

传送带上的人匀速经过X射线窄光源,探测器应该是线阵探测器。这种线状扫描式的方法可以等效为拍摄二维平面照片。为了方便起见,先假定单次剂量是0.2微西弗。普通人的体重大约50公斤,总吸收能量为10微焦;人体面积大约1平方米,分辨率1毫米,意味着100万个像素,每个像素上的能量大约是$10^{-11}$焦耳;X光的波长大约是0.1纳米(具体这台仪器的数据不详),能量也就是1万电子伏。由此可知,每个像素上的X光子数为N=10000个,其分辨精度大约是$N/\sqrt{N}=\sqrt{N}\approx 100$,大约是7个比特(bit)的分辨率($2^7=128$)。

根据上面这个简单分析,可以知道,单次剂量是0.05-0.7微西弗大致是合理的。0.05微西弗大约是最理想的情况,分辨率可能只有5-6比特;0.7微西弗大约是实际能够达到的指标,分辨率勉强达到8比特。显然,如果牺牲一些空间分辨率,就可以降低单次剂量。


当然,这些分析都很粗糙,而且完全没有考虑光源的起伏、探测器的效率、测量电路的噪音等实际问题,真实情况比这个估计值差个两三倍甚至更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仪器显然可以根据需要而调节剂量,如果他们采用了大众汽车的先进技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唯一遗憾的是,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已经被德国人捷足先登了




[1] 成都双流机场采用弱光子人体安检仪 专家:需要警示

http://news.sina.com.cn/o/2016-09-29/doc-ifxwmamz0000904.shtml


[2] 如何评价双流机场等地采用 X 射线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且不设置明显电离辐射标志的违法行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0618


[3] [生活]启路达人体安检机使用说明(中文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NjM4NzY2OA==.html#paction


[4] 铁路旅客安检系统现状及发展研究--《铁道技术监督》201601

http://www.doc88.com/p-7465218223137.html


[5] 毫西弗

http://baike.baidu.com/view/5366556.htm



PS: 2016/10/12

环保部下发加急文件:四川立刻停止使用“弱光子人体安检仪”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0_12_376950.shtml



媒体:“弱光子安检仪”不能一停了之 必须追责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0_13_377099.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06023.html

上一篇:不吹牛会死吗?
下一篇:随便说说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23 李颖业 史晓雷 徐晓 李轻舟 徐令予 陆绮 黄永义 刘安金 李竞 尤明庆 马剑 郭彦洲 迟延崑 刘全慧 朱志敏 晏成和 邢志忠 张江敏 吕喆 施郁 xlianggg pppoe201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