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uator AR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dli 站在世界舞台上搞科研,与国际一流团队过招,炎黄子孙无所不能。

博文

本硕之间培养模式的断层谁来填补? 精选

已有 5118 次阅读 2007-4-21 10:35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本月17日研究生招生复试。面谈中了解到,考生们上研究生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充电。本科阶段学的东西太肤浅,不扎实,无法应对职场需要,业绩和能力难以升迁。他们认为,研究生阶段,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密切结合,非常有利于打造个人能力。听下来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实现梦想挑战自我而来攻读硕士学位的。
看来我们的硕士导师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找来米,煮成熟饭,一口一口喂给学生,抱着他们走完课题研究全程,这是导师的“天职”。
我们国家,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是应试的知识教育占据主流,极少有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名词和概念,讲起来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实际动手连最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而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模仿西方的,导师指点方向,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探索,最后拿出创新性的成果方可毕业。即所谓牧羊似的培养。导师把学生带到草肥水美的土地上,任学生纵横驰骋。于是问题来了。从小到大没脱离过臂弯的“孩子们”,一下子没了方向。学生在抱怨,导师们也在抱怨。学生抱怨得不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整天见不到导师的面。导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能力和自主性太差,什么都做不了。
当然,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很复杂,有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比如学生对课题或专业没有兴趣,求学的愿望和就业的压力产生冲突,不适应导师的个人习惯,无法抗拒生活中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而沉迷其中 无暇用功,等等。
但不管怎样,我认为,要让研究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科研和开发中来,至少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他们对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兴趣,二是他们初步具备了研究或开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兴趣就有动力,有能力他们才有成功的指望。“体验创造的乐趣,具备探索的素质”——这恰恰是横梗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层!这是研究生师生愿望相互背离的根本所在。(研究生总是希望找到能干的导师,他们好多学一点;导师总是希望招到能干的学生,好多出一点成果)
研究生培养必须首先填补上述断层。研究生入学之后,还是应该先要多多的授业解惑。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不能强调他们对科技一定要做出多少贡献。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的精英,而是新一轮的通才教育,与本科阶段相比,这一轮是强调培养理论结合实际的通才。
或许抱一段,再放一程,是当今符合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90-1566.html


下一篇:对一名学生来信的回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