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回忆我们协会与清华大学登山队“相依为命”的10年岁月 精选

已有 8270 次阅读 2016-8-5 22:25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回忆我与清华登山队相依为命的日子

1991年到1999年,由于清华大学没有支持清华登山队活动,当时清华登山队队长张为找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希望把清华登山队的活动挂靠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我当时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觉得应该支持。但此事关系重大,立刻向协会主席刘东生院士汇报,主席指示“根据协会章程,要支持,但一定保证安全。”

我与协会秘书处根据主席意见,反复讨论后决定,“以科学考察为中心,以科学思想方法指导清华登山队科学探险活动”,对清华登山队提出要求:“自身条件只能够攀登5000米,绝不妄想攀登5001米”

就这样,“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登山队”诞生了。短短的九年,好像是九十年漫长。每次“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登山队”的活动,从开始策划到登山队离开北京,我都代表协会反复强调“我们不是专业登山队,我们是科学考察队”,要求牢记口号“自身条件只能够攀登5000米,绝不妄想攀登5001米”。

尽管如此,当“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登山队”在野外活动的日子里,我和协会秘书处的同事们都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地等待,“相依为命”地盼望他们平安归来,希望他们在科学考察方面有所收获!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我提笔写这一段往事,还得从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的一篇博文说起。

2016年4月10日早晨,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欣赏喜马拉

雅山脉南北侧壮丽风光:在今天SEE行动珠峰科考直播前”的博文,引起清华大学登山队的李浩然同学注意,他在我的博文后面留言:

高老师,您好!我叫李浩然,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之前给您发过邮件。在科学网上多次看到您在多次登山、探险考察的回忆,感觉很有意思,非常吸引人。同时也了解到您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做了很多工作,也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清华的学生社团山野协会,有一批爱好户外运动和登山的学生)。我们想在您方便的时候,可否来清华地学中心和同学们做一个报告?对象是清华地学中心和爱好户外运动的学生。介绍一下您关于科学考察、户外探险方面的经验和感受。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如果您方便的话,时间和主题也要征求您的意见,我的个人邮箱是lhr15@mails.tsinghua.edu.cn。谢谢您!”

我欣然回复:“浩然同学:你好!

清华大学登山队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1~1999年期间,你们登山队进行登山活动时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队(或清华远征队),你们登山队的早期队长张为、苗来生等都是我的朋友。我会尽快给你联系。高登义”

就这样,我与清华大学登山队恢复了联系。

2016年4月22日下午,我与清华登山队的爱好者们欢聚于清华大学地学中心。近100名登山爱好者出席。活动分四部分:一,由清华登山队通过视频介绍清华登山队的历程;二,由我用20分钟时间做“不确定中的确定生活”科普报告(照片1);三,由我和登山队部分队员对与会者答问(照片2);四,我与清华登山队合影留念(照片3)。

照片1.作者在清华大学登山队报告“不确定中的确定生活”

照片2.作者与清华登山队答复与会者提问

照片3.被清华大学登山队队员称为“迟到了的合影”

照片4.清华登山队当场把我们的合影制作相框赠送予我

照片5.清华登山队赠送了清华大学的纪念品

刚刚合影完毕不久,清华登山队已经把今天的合影制作为照片赠送给我(照片4)。与此同时清华登山队还赠送了清华大学的纪念品(照片5)。

令我高兴的是,就在活动期间,原清华登山队创始人、第一届登山队队长张为在贵州与清华登山队联系上了。

后来,张为给我发微信说:“那时,我正在贵州某山区工作,那天下午,山区大雨如注,微信的信号时好时坏,我想通过清华登山队队长庄红权与您通话没有成功,只好通过他发来微信(4月22日17:25):

“庄红权,请转达对高老师的问候和感激!应该给他老人家一个惊喜,今天。24年来,我心中一直感恩他当年的支持!

包括1992年在珠峰大本营给我们野外经验指导和巧克力黄油等补品(我们自己买不起。我攒了六千块钱 —— 其中有同宿舍同学和高中同学给的,铁鹏是在校生好不容易攒了两百元,这就是所有经费!我们四人去登珠峰)。

1994.7月我15天内通过顾环宇拉到十多万赞助,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任何队友。没人敢支持,都怕担风险!!!当时登山是个不容许的极危险的事!无论学校、家长、社会!我一个人去高老师家,请求他支持,高老师毫不犹豫答应全力支持。想想看,当年如果出了登山、探险事故,高老师是要承担责任和损失社会名誉的,这是对我多大的信任和对年轻人的鼓励!!我至今感恩!

我今天也是这样帮助年轻人的,包括创业的年轻人。高老师的人格、胸怀影响了我…… 得到高老师的支持后,我致电铁鹏(1990成立清华登山队时最年轻的老队友吕铁鹏,1993清华登山队队长,他也是多么艰难!孤军奋战!付出了多少代价,没有这些【孤独而个性坚强】的个人同学的【坚持】,就没有当初的清华登山队!),他豪不犹豫推荐了两名队员,最后出发打包,曹彦俊赶来帮忙。最后上飞机时,我已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五小时左右,有时是三、四小时,累不动了(前十五天我一个人拉赞助,后十五天找同行者队友、准备登山物品等等一切,整个准备过程只有一个月,就是为了捍卫清华登山队的荣誉,因为我们在1991对各拉丹东付出太多了……,至今记得龙胜利和我一起赤足过长江源头冰河,水到大腿根),都是铁鹏在操心飞机托运等,记忆犹新。吕龙等等至今我们还是好兄弟[微笑] 遥想当年,心潮难平……

今天在攀登更难的高山,清华登山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五次组队领队登山带给我人生最大的能力训练!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也在造就今天的事业。

1990和北大合作登玉珠峰,更是没有一个公章、没有一个人支持,也从没登过山,连雪山照片都没见过,我一个人骑车到塘沽几次,感动了企业家,拉到登山的全部费用,当年的赞助企业家今天是我事业的合作人,这几天我们在一起出差。

我的青春十一年(1990.3月一直到2000秋冬洪金聪清华队长、徐懋黄河源队长,今天我们是兄弟!是事业合伙人!)在清华登山队!!!我的心!血!拼命!在清华登山队!!!我所以远离她,因为她在我心中太重……

我今天还在攀登高山,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感谢宋泓仪队友换起我的回忆,想起登山(【最难】是组织登山),充满力量、【坚韧】、胸怀和爱。伟大的目标带来伟大的人格!雪山有伟大的人格,所以我们向往……”

当天18:12,张为又给庄红权发微信:

“怎样连线能看见高老师在清华做报告?好久没见,想他老人家了。想起他当年送我出发…… 他推着自行车,就他和我,五道口,他边走边叮嘱我注意事项……一弹指间,已22年,一代人的成长了。他当年是中年,我是轻年,今天他老人家已步入老年,我还没老。时光啊,永远都在攀登,攀登生活的高山,没有峰顶…… 感谢你勾起了我的回忆……

18:24,张为给我发微信:

“我前几年经常打您原家电话不通,打到所里,他们不告诉我您电话。还是怪我没尽到心!我心中一直有您!充满对您的感激和尊敬!这几年北京空气不好,就常带老人和娃娃住成都了。偶回北京。

“我专做旅游地产的策划、规划、融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等系列设计,四处跑,在北京时间就很少了。向您汇报[抱拳]

20:51,张为又发来微信:

“好,我登门拜见老师。这段天气暖,四处去工作,冬天不便旅地勘察,几处已等我很久,包括毕节地区去年就在等我,还没排时间。您何时有时间,可以离京,到我工作地住住吗?我想忙完这段安排个风景地接待您全家。赤水河谷行吗?”

张为还在微信中发来他现在家庭住址与电话、手机号码……

后来,张为又和我两次长时间的通话,更勾起了我对当年的回忆。

也许是感情冲动吧,我立刻查找有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登山队”的资料,找到了一些照片,于6月2日制作了一篇“怀念我与清华登山队相处的日子”。

“1992年春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珠峰进行背风波动的考察研究,清华登山队张为等也去珠峰登山。我们在绒布寺大本营相遇,我对这些年青人--热爱登山科学考察的大学生,非常感动,愿意尽可能地支持。

  “之后,清华登山队队长张为希望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支持他们,他们愿意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登山队》的名义活动。根据协会的章程,我们有义务支持国内青少年的登山科学考察,我欣然同意。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清华登山队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好几年。

  “今年4月,清华登山队李浩然在我的科学微博上与我联系,邀请我和现在的清华登山队员们一起交流(以《不确定中的确定生活》为题),一起合影留念。队员们戏说“这是迟到了的合影留念”。的确,这么多年来,我还没有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合影留念过啊!

照片1我与现在的清华登山队员们合影留念(2016,04,22)

照片2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登山队登上各拉丹冬雪山时在顶峰的标记

照片3这是张为送给我的清华登山队在各拉丹冬雪山留影照片

照片4这是张为送给我的清华登山队在各拉丹冬雪山留影照片

照片5登顶队员在送给我的照片背后的签名

照片6登顶队员在送给我的照片背后的签名

我这篇即兴的“微信”只发给清华登山队的张为和另外两名队员。然而,经过他们以“一位可敬可爱的前辈”转发后,竟然有近700人阅读或点赞。

支持培育我国青少年科学探险活动

事实上,根据协会章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要“积极支持青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增进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据此,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成立以来,在协会主席刘东生院士领导下,在协会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同仁的支持下,积极谨慎地支持清华登山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考察队等户外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支持清华大学登山队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大学登山队”名义活动是协会最担当社会责任的行为。

为了对清华登山队队员的安全负责,在每次活动中,我们着重强调青少年亲近认识大自然、适应大自然规律的科学观念,学习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和方法,尽可能地做一些科学考察活动,反对挑战自我、更反对征服山峰的“人定胜天”观念,多次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攀登高山、亲近认识高山的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清华大学登山队先后于1994年7月登上了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6621米),1995年7月,登上了岷山主峰雪宝顶,并清除了1986年以来遗留在5300米附近约100公斤的垃圾,树立了“不让自然在我们手下留下缺点,共同维护我们生活家园,还雪宝顶清白”的典范;1996年7月7日登上了东昆仑山阿尼玛卿峰;1997年6月21日~7月4日,为了庆祝香港回归,举办了“百年香港情,巍巍昆仑魂”活动,组织了“大陆、香港联合登山队”于7月3日登上了东昆仑山阿尼玛峰(6282米),展现了全国人民“迎香港回归,百年祖国统一”的心愿,并于7月25日,登上了7546米的幕士塔格峰;1999年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卫峰:章子峰;2000年与台湾清华大学登山队共同考察了黄河源头生态环境。

2000年之后,清华大学登山队重新回到了清华大学团委的环抱,正式以《清华大学登山队》的名义从事户外探险活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衷心祝愿《清华大学登山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天天向上,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国梦”多做贡献。

衷心祝愿全国所有户外探险爱好者,在科学探险精神指导下,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994798.html

上一篇:回忆穿越贵州高岩大峡谷考察之二:艰难穿越一线天
下一篇:《准噶尔大讲堂》有感:克拉玛依难忘印象
收藏 IP: 110.96.174.*| 热度|

15 吕洪波 冯大诚 杨正瓴 王晓明 吉宗祥 刘光银 檀成龙 赵建民 李浩然 黄彬彬 陈小润 dabiu zjzhaokeqin doctor5 lqxy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