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是不是知识分子与是否要求改变世界无关

已有 3713 次阅读 2010-7-30 09:32 |个人分类:学者.学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分子, 改变世界

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本质上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这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要求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应当改变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世界的利益关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使他们意识到有必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以便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利益要求,才诉诸某种知识,以便利用这种知识来实现他们的利益要求。在改变世界的问题上,利益是第一位的,知识是第二位的,知识是从属于利益的。要求改变世界的人,其要求本质上是跟他们是不是知识分子无关的,故反过来说,他们是不是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也是跟他们是否要求改变世界无关的。

公共知识分子的的知识是服务于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的公共利益,其服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他们直接地把自己的知识运用来改变世界,以便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符合公共利益或更加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种是其他人利用他们的知识来改变世界,以达到与前者同样的目的。

人们改变世界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来直接地引起物质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形态的改变;另一种是以他们个人意见的表达或其知识的传播来影响其他人的思想,从而引起后者的精神世界或认知状态的改变。知识分子之改变世界的努力,更多地是采取后一种方式。

一个知识分子或一个教授,理当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改变其他人在这个领域的糊涂观念或错误认识。他的这种努力本身也是其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其试图改变的只是人们的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即改变人们的某种糊涂观念或错误认识,使他们具有按专业知识标准来说是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本人一贯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和反对轻视理论的倾向和做法,最近又一再强调和宣扬理论与实验并重、假设与求证并重的科研观,这不过是利用我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来改变某些人在这个领域的糊涂观念或错误认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也有某个派别强调理论对观察的渗透作用——我在《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曾有如下论述:

理性客体论实是对黑格尔“绝对理念”论的一种断章取义式的发展:它一方面以拒斥“形而上学”而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范畴,另一方面则又暗将黑格尔哲学中用以标志“理念”的两种活动形式的“实践”与“理论”这对范畴吸收过来加以改造,并赋予其“经验”与“科学”的形式,以此作为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这使其具有“纯客体论”的外观。
理性客体论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经验”为核心范畴的经验客体论。它坚持“经验高于科学”的原则,强调“科学”必须回到“经验”,接受“经验”的检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的批判经验主义,就都是典型的经验客体论;
另一种则是以“科学”为核心范畴的科学客体论。它坚持“科学先于观察(经验)”的原则,强调“科学”对“经验”的指导作用和渗透关系。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便都是典型的科学客体论。
理性客体论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客体论到科学客体论的演变过程。它以批判“形而上学”起家,却愈来愈失去其“纯客体论”的外观,而使自己带有愈来愈浓重的“形而上学”之色彩。这实际上是它在理论上完善自身的一种内在要求,因为,它若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主体论,就难免会陷入无主体的、盲目的实践论,从而走到其反面——非理性实践论。

当然,按照自然科学家的观点,我的上述专业知识既不是属于他们的专业知识领域,也未必是他们所认同的哲学专业知识(他们有可能认同孔德、马赫、阿芬那留斯这一派的哲学专业知识),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为我所坚持和张扬的上述意见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一种为我所认同的哲学专业知识。

我之所以坚持和张扬上述意见,首先是因为我要求改变中国在科学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这种现状使我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国家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威胁,即中国仍然面临着由于其科学的落后而可能再次挨打的危险,正是这种切身利益决定了我要求改变其现状,并因此诉求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试图利用这种专业知识来影响和改变某些人在这个领域的糊涂观念或错误认识,从而通过他们去改变中国科学落后的现状。如果我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或不是一个从事哲学专业的知识分子,我同样会提出上述意见,只不过我未必会利用哲学专业知识来阐明我的这种意见,而可能利用其他知识或生活经验来表明我的主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48446.html

上一篇:为何曲解公共知识分子概念和极意贬低公共知识分子?
下一篇:逻辑范畴与科学的关系——答zhengbojin
收藏 IP: .*| 热度|

8 阎建民 曹广福 王涛 赵凤光 逄焕东 侯成亚 刘庆丰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