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社会科学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所依据的科学统计数据在哪儿?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10-6-17 22:14 |个人分类:马克思主义|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统计数据

       有网友对我作为一个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去写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章多少感到有些不解,甚至评论我的这类文章属于“无聊”之论。我首先想要对这些网友说的是:
 
第一,从学科专业角度讲,我向来不主张哲学还分什么“中”“西”“马”,哲学就是哲学,不应分“中”“西”“马”,这样的分类既不合理,也有害于哲学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不管怎样去评价这种影响,其影响是客观的,无法否定的。因此,要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不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有些人否定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不置可否,但有一点需要强调,作为一个学者,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一种思想或学说,其前提是对这种思想或学说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否则你凭什么去肯定或否定它呢?
 
有的网友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几乎全是读的翻译成了中文的马克思主义原著,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有多少可信度呢?这样的指摘多少是有些道理的,至少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学者来说就未必是合理的了,这是因为,第一,我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必亲自去研读其德文原著;第二,我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而产生这种影响的思想恰恰几乎全是由翻译成了中文的马克思主义原著所表达的那些思想,至于由其德文原著所表达的思想究竟是个什么样,这对于一般中国学者来说可能永远都不知道,除非他们中有个别学者是“德国通”——就算是“德国通”,谁又能保证他们必定知道其德文原著所表达的真思想?以解释学的观点,想要还原一个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其文本原作者都难以还原,更不用说是其他人了。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中文原著中的有关文章,我产生了这样的观点:
 
第一,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是围绕着“人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其理论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是诉求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它以自己为“头脑”,以无产阶级为“心脏”;以自己为“批判的武器”,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武器的批判”;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基础、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归结,然而我恰恰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前提产生了如下疑问: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于把人类社会运动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这个观点的理论前提是认为自然界是从来就有的,并且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则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因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受本质上相同的客观规律即所谓“外在必然性”的支配的,并且支配人类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只要沿着实证科学(经验自然科学)的途径和运用辩证思维就可以把握到的。然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没有本质区别呢?这不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并且只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还在发展着,这样的研究就不会完结。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已经有这样的结论:社会规律是属于统计(学)规律。姑且承认这个观点是合理的,然而,既然社会规律是属于统计(学)规律,这种规律就不具有必然性,那末,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之一的剩余价值学说(按:另一理论根基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规律是属于必然规律还是属于统计学规律?XXXX社会必然灭亡和XXXX社会一定会实现的结论还能不能成立呢?就算这里的“必然”和“一定”云云不过是对这个社会规律作为统计(学)规律的并不确切的表述形式(因为据说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把动力学规律近似地看作是统计规律的特例),那末,这个规律是通过怎样的统计方法统计和概括出来的?这些统计数据又在哪儿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36401.html

上一篇:马、恩原著中“科学”“历史”“历史科学”诸名疏解
下一篇:时代召唤“国魂”的回归
收藏 IP: .*| 热度|

5 曹聪 杨秀海 侯成亚 焦宏远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