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隋唐佛教诸宗派述要(下)

已有 5100 次阅读 2008-3-30 21:22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唯识宗

 

该宗渊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实际创宗者为唐玄奘(602--664)及其弟子窥基(632--682)。由于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亦称“慈恩宗”。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498--569)、义净(635--713)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他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他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是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的。

 

窥基,本姓尉迟。京兆长安人。17岁出家,师事玄奘,学梵书梵文,并参与译经。

 

唯识宗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经典,主张用三相----“依他起相”(万法皆依他种种因缘而起)、“遍计所执相”(凡夫普遍妄计所迷执为有)、“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相)来解释宇宙万有的性相,故又称“法相宗”。此宗认为用唯识观(观察万物唯是识所变现)的方法,就能洞察三相,达到转识成智而成佛。由于它的教义过于繁细,仅三传即衰微。

 

密宗

 

 此宗源出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唐开元初(716--720),善元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来华翻译传播,形成宗派。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把大乘佛教的烦琐理论运用简化通俗的诵咒祈祷方面。认为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在中国只传两代即衰落。804扑,日本僧人空海来唐学法,密宗传入日本,成立了真言宗,迄今还存在。此外,公元8—11世纪之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建立了西藏密教的传统,称为藏密。

 

律宗

   

此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它依据的是《四分律》,故称为四分律宗。由唐道宣(596--667)所创。道宣,吴兴人(一说丹徒人)。15岁出家,从智首受具足戒,钻研佛教律学。他的师父智首(567--635)是当时著名的律学家,弘扬律学30余年,唐代的律学者大都受了他的影响。道宣继承他的事业,入终南山潜心著述,并用大乘教义解释属于小乘教的《四分律》。因其住终南山,后人又称他这一学系为南山宗。值得一提的是,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688--763)于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其时有日僧荣睿、普照等来中国求法,于天宝元年(742)到扬州礼请他到日本传弘戒律,于是和比丘思托等东行,从天宝元年到十二年(753)间,渡海6次,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到了当时日本的都城奈良,在那里筑坛传戒,并创立了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的初祖。

 

天台宗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实际创宗者为智顗(音:以。)。智顗(538--597)本姓陈,颖川(今河南许昌)人。18岁出家,后从慧思(515--577)受业。陈大建七年(575)入天台,建草庵,讲经9年,因称“天台大师”;又因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曾赐号“智者”,故亦称“智者大师”。他依据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和《中论》,宣扬“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的观点,在修行方法上提倡“止”“观”并重。智顗以后100多年,湛然(711--782)对天台宗的宗教学说有所发展,提出了“无情有性”说。到宋代,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后只山家一派独存。804年,日僧最澄来华学习天台教义,遂传入日本。

 

华严宗

 

该宗创始于唐代。创宗者为法藏(643--712)。他原籍西域唐居。先从智俨学《华严经》,俨死后,才出家。参加80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常在宫廷讲经说法。依据《华严经》立宗,故名;又因唐武则天曾赐号他为“贤首大师”,故亦称“贤首宗”。该宗提出“六相”、“十玄门”、“四法界”等理论,把所谓“一真法界”作为世界的根源。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日僧道璿携华严章疏返国,华严宗遂传入日本。

 

净土宗

 

该宗。以东晋慧远(334—416,道安高足弟子之一)为初祖,实际创宗者为唐代的善导。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而立宗。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又因初祖慧远曾于庐山东林寺建白莲社,亦称“莲宗”。由于这项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中唐以来,曾广泛流行。九世纪间,日僧圆仁来华,曾学“念佛”法门回国传播,后日僧法然依唐善导《观无量寿经疏》确立净土教义,遂开日本的净土宗。

 

禅宗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时期。原以专修禅定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传授禅法而创立禅宗。由达摩而慧可(487--593)、僧璨(?--606)、道信(580--651),至第五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宗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兴起后,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佛教其他各宗的烦琐义学,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慧能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后南岳系下分为沩仰、临济两派;青原系下分曹洞、云门、法眼三派,世称“五家”。在临济下又有杨歧、黄龙两派,合称“五家七宗”。至南宋,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余均不传。

 

神秀(约606--706),唐高僧。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本姓李。开封尉氏(今属河南)人。少年出家,在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称为上座。他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未得弘忍赞许。弘忍死后,他赴江陵当阳(今属湖北)玉泉山传授禅法。历受唐武后、中宗、睿宗的优礼。因他在北方提倡渐悟说,一般称他的一派为禅宗北宗。其弟子以普寂(651--739)为最著名。后数传即渐衰歇。

 

慧能638--713),唐高僧。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的第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生在南海新东(今属广东)。据说原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才发心学佛,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曾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教教理的体会,弘忍大为赏识,将禅法密授于他,并付与法衣,这是“继承衣钵”的出典。后来,他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一般称他的一派为禅宗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的正系。慧能死后,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法海等编为《六祖坛经》。

 

以上8个宗派都属于大乘佛教。当初翻译梵经时,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虽然是大乘佛教为主,但也有小乘佛教,后来成立的诸宗当中也小乘学派,如成实师、俱舍师即是。但到了唐朝,却只有大乘佛教系统的各宗。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相对而言,只有大乘佛教才能适应这种环境。换言之,比起小乘来,大乘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更多的一致性。

 

后来,上述8个大乘宗派中,又有一些宗派被淘汰,包括三论宗、唯识宗、密宗和律宗。有人评析这4宗被淘汰的原因说:三论、唯识二宗是“苦于繁密,非乐简易者所能穷”;密宗则是“近于神幻,又非求实在者所欲入”;至于律宗,其“所以行持与儒者之礼,本无悠别。然方内方外,殊宜其异便。其不见取,自无论耳。”

 

余下的4宗,包括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后来又进一步归禅;与此同时,禅与净则达到了一致,从而最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所谓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佛教的衰落;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则是佛教的某些教义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化为血肉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的宗教。这种中国式的佛教,几乎不讲什么佛教理论,而基本上表现为佛教的宗教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具有净禅合一的特点,既带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点,又带有净土宗口称“阿弥陀佛”的特点

 

 (中国哲学讲座三十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19931.html

上一篇:隋唐佛教诸宗派述要(上)
下一篇:八卦起源的数理解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