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恩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可能是历史上最畅销的哲学著作。(前段时间我写了篇文章“说说库恩的理论”,介绍和评论了他的理论。)
1922年,库恩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年轻时在哈佛大学攻读水力工程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毕业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到银行工作,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表现很活跃。库恩认为他父亲颇有才华,但没能实现其抱负。库恩的母亲是一个编辑,博览群书。
库恩从小数学成绩就很好,而且动手能力也不错,业余时间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无线电作品。不过库恩更喜欢理论研究,中学毕业后决定选择理论性的专业。究竟选择数学还是物理,库恩犹豫不决。父亲建议他读物理,因为他认为物理专业的就业机会更多。库恩听从了这个建议。
1940年,库恩申请去哈佛大学读书,被录取了。当时很高兴,但事后知道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那年有1024人申请而最后录取1016人,录取率超过了99%。那时候哈佛的物理系还算不上特别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才逐渐成为世界上顶尖的物理系。
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在库恩大学二年级那一年,发生了珍珠港事件。为了让他们早点毕业投入战争,学校把四年的课程压缩成了三年,于是一些课程被削减掉了。尽管这样,库恩在大学期间还是选修了哲学、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他对哲学很感兴趣,但由于课程的调整,他没能学到更多的哲学。在自己的专业物理学中,他最喜欢热力学。
在读中学的时候,库恩比较孤独,没什么朋友。大学后,活跃了很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当过某社团的主席,还是哈佛《深红》报纸的主编。经常写一些社论,比如哈佛在二战期间应该怎样做。库恩回忆说,这段经历让他发现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因为他没有那种一挥而就的写作能力。
毕业后的两年里,由于战争的需要,库恩先在哈佛大学,然后在欧洲从事雷达的研究。库恩觉得这个工作比较枯燥,不感兴趣,这期间他逐渐对以后是否继续从事物理研究产生了动摇。在工作之余,他就阅读一些科学哲学著作打发时间。
二战结束后,库恩回到了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不过在很长时间内,库恩都处于迷茫状态。他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成为像施温格那样的一流物理学家。施温格是天才型物理学家,仅比库恩大四岁,二十多岁就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后来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人。库恩虽然仰慕施温格,但没有申请成为施温格的学生,因为要跟随施温格研究,他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而他打算毕业后不再研究物理了,也就没必要花费这么多精力了。最后库恩选择的导师是范弗莱特,研究方向是固体物理。范弗莱特也不是泛泛之辈,日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库恩对固体物理不感兴趣,就想混个文凭早点毕业。
就在这个时候,库恩不经意间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哈佛大学当时的校长是柯南特,他在全校开设了科学通识课,并亲自主讲。由于库恩在社团活动中表现积极,柯南特认识了他,邀请他当这门课的助教。柯南特让库恩做一个力学史方面的演讲,库恩为此阅读了关于力学的一些文献,其中包括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库恩惊奇地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不可理喻。在反复阅读后,库恩恍然大悟,原来亚里士多德力学所用的概念和现在的含义不一样,所要解释的现象也不完全相同。于是他的理论变成可以理解的了。这次经历让库恩对科学的本质产生了一些新想法,用他后来的话说,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到牛顿物理经过了范式变换。
从此,库恩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了自己以后发展的道路。他要成为哲学家,但和别人不同,他要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进入哲学。库恩对自己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而在这次经历之前,库恩本来对历史是没多大兴趣的。
毕业后,库恩留在哈佛从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七年后,库恩申请终身教职,没有成功。他用以申请的成果是《哥白尼革命》一书的手稿,此书是其上课讲义的整理,在一年后才出版。当时打败库恩获得这个职位的人叫博纳特·科恩,此人后来写出了《科学中的革命》等名著,成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史家。
离开哈佛后,库恩到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后来在晋升教授一职时又出现了波折。那年库恩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革命性的看法。由于刚出版,还未产生大的影响。这个时候霍普金斯大学用非常优待的条件来挖库恩,给他教授职称,还有很高的薪水。因为伯克利大学的学术环境更好,也因为领导的挽留,库恩拒绝了霍普金斯的邀请。但最后伯克利只给了他一个科学史专业的教授职称,库恩很生气,因为他想当的是哲学教授。由于这件事,和此后发生的一些不愉快事情,不久后库恩离开伯克利到了普林斯顿大学。
在普林斯顿,除了教学和研究外,库恩还主持建立了“量子物理学史档案馆”,收集的史料已经成了全世界科学史工作者的重要财富。数年后,库恩离开了普林斯顿到麻省理工学院。但这次变动与学校关系不大,是因为他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他离婚了。
库恩指导的学生不多,和学生的关系也不亲密。其中名气较大的学生是海尔布伦,他曾担任过伯克利大学副校长。几年前,莫里斯——库恩的一个未能毕业的学生——在网络上爆料他和库恩之间的不愉快经历。据莫里斯说,70年代初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库恩的科学史研究生。当时逻辑学家克里普克也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出于嫉妒库恩不让莫里斯听克里普克的课程。但莫里斯没有理会库恩的意见,两人由此闹下不快。一次莫里斯拿着自己的论文和库恩讨论,两人由于意见分歧吵了起来,库恩拿起烟灰缸向莫里斯砸过去。这件事后,莫里斯没法再在普林斯顿待下去,只好转去伯克利大学读哲学博士。不过他最终未能获得博士学位,最后离开了学术界。后来莫里斯成为一名成功的纪录片导演,他的影片《战争迷雾——麦克纳马拉一生中的十一个教训》,获得了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库恩的代表作是《科学革命的结构》,而这本书里的某些想法和哲学家波兰尼的《个人知识》部分内容高度相似。在发表《结构》一书前,库恩曾阅读过《个人知识》,参加过波兰尼的讲座,并和他进行了讨论。由于库恩没有对波兰尼的贡献给予足够的承认,因此波兰尼的粉丝指责库恩剽窃了波兰尼的思想。
除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库恩在其另外一本著作《黑体理论与量子不连续性,1894—1912》中也提出了革命性的看法。他认为普朗克在其1900年的理论中只是对能量元的大小进行限制,他还未具有能量不连续性亦即能量量子化的概念,量子化概念是由爱因斯坦和埃伦费斯特在1905-1906年间首先提出的。学术界对库恩的这一看法普遍评价不高。
库恩于1996年去世,去世前他在着手准备写一本书,修正完善他在《结构》里提出的理论。尽管库恩已经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但他没来得及完成这本书。在他去世几年后,他的朋友编了一本库恩文集《结构之后的路》,收录了相关的论文。
科学花果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