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oj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yaoji

博文

色觉颠倒:你能识别出这种奇怪的色盲症吗?

已有 12803 次阅读 2018-11-15 12:30 |个人分类:哲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行为主义, 色觉颠倒

 色觉颠倒:你能识别出这种奇怪的色盲症吗?

马耀基

 行为主义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别人的内心感受,只能从行为来判断人的心灵状态。比如别人喝水我们就知道他渴了,从眼泪我们看到了别人内心的痛苦,从笑容知道他是开心的。

举个例子,女生怎样判断她的男朋友是真心爱她的呢,显然,光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还不够,还要有更多的考验,比如要送钻石戒指。你可能会说,送了戒指也不一定是真爱啊。是的,但要考验的话,总是可以考验出来的,不是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么?时间长了总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爱你。

如果一个人的感觉异于常人,我们也能从他的行为中判断出来。见过这样的报道,有的孩子没有痛觉。他们在玩耍时很容易弄伤自己,鲜血淋漓甚至骨折都不在乎,照样玩得兴高采烈。

有的哲学家将人的心灵状态等同于行为。这种观点称为行为主义,认为原则上总是能够从行为来区分不同的心理状态。(注释。这里所说的行为主义和哲学上通常理解的行为主义并不完全相同,不过不影响这里讨论的问题。)

行为主义成立吗?如果我们能找到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而相应的行为却总是相同,就表明行为主义是错误的。

 

色觉颠倒:奇怪的色盲症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色觉颠倒的思想实验,挑战了行为主义。他的思想实验如下:

    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而其他的色觉都正常。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他眼中的蓝色叫做“绿色”。因为他小时候学习语言的时候,学的就是“蓝蓝的天空,绿色的小草”。

有办法判断出他和别人不同吗?你怎么证明你没患这种奇怪的色盲症?

如果无法判别出来,就说明行为主义错了。因为这个色盲者的心灵状态和正常人不同,但行为却总是相同。

注意,这和通常的色盲不一样。通常的色盲,比如红绿色盲,无法分辨红色和绿色,在他们看来两者是一样的。而这里色觉颠倒的人,能分辨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所以通常测色盲的辨色卡对他们无效。

 image.png

失败的尝试

1、既然色盲者对颜色的叫法和正常人是一样的,那我们不让他说,让他做,从他的行为中找出异常的地方。

比如拿出调色板,让他指出上面的绿色。又或者,让他指出调色板中哪种颜色和草的颜色一样。他会指错吗?

他指出的绿色,是他眼中的蓝色,而他眼中的蓝色是小草的颜色,这和我们眼中的绿色是一样的。从这里看不出他是异常的。

    看来,这个问题没这么容易。

 

2、因为只有蓝绿两种色觉颠倒了,而其他色觉正常,我们能不能从这里找到突破口呢?

根据色彩原理,红色和绿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是黄色的光。色觉颠倒的人,他把绿色看成蓝色,而他看到的黄色和正常人看到的相同。所以对于他来说,红色和蓝色混合是黄色?依此能判断出他是异常的?

image.png

这个方法不行,因为色盲者看到的是红色+蓝色=黄色,但他说出来的还是红色+绿色=黄色。所以还是无法判断出他和别人不同。

 

3、利用颜色的其他效应,比如斯特鲁效应,能判断出色盲者的不同吗?

斯特鲁效应如下图所示,当文字的颜色和它的字面含义不同时,我们说出这个字的颜色更慢。

image.png

让测试者尽快读出下面两个词的颜色。

image.png

正常人读出第一个“蓝色”的颜色较快,第二个“蓝色”的颜色较慢。色觉异常的人看到的第一个蓝色的颜色是绿的,颜色和文字的含义冲突,而他看到第二个蓝色是蓝的,文字含义和颜色一致,所以他说出第一个词的颜色慢,第二个词的颜色快。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是色觉颠倒的人。

真的是这样吗?问题出在这个色盲者对文字的含义理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对他来说“蓝色”这个词指的是我们理解的绿色。而他看到第一个蓝字的颜色也是绿的。所以对于色盲者来说第一个词的含义和颜色也是一致的。

可见用斯特鲁效应,也无法看出这种色盲者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能解吗?

上面几种方法都行不通。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无解的呢?就像这句话,“房间里有一条人们永远感觉不到的龙”。逻辑上说,房间里确实可能存在一条龙,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感觉到,因此也就无法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条龙。

色觉颠倒问题是否类似,它只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而实际上无从判断?

美国哲学家普特南设想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你本来色觉是正常的,但某天早上醒来,天空变成绿色,而草地变成蓝色,而在其他人看来还是原来那样。你就知道,你的蓝绿色觉颠倒了。所以色觉颠倒和不可见的龙是不一样的,色觉颠倒是有可能被发觉的。现在的任务是找出一种方法,让任何人都能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奇迹发生。

感觉颠倒在有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识别的。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个人的嗅觉颠倒了,把香的闻成臭的,臭的闻成香的。我们能分辨出来吗?这太容易了。一朵香花,他会捂着鼻子逃避,而别人放屁他会凑上去闻。为什么很难判断是否色觉颠倒,而很容易判断是否嗅觉颠倒?这问题会启发我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下面的第三种方法就是用了类似嗅觉颠倒的思路。

 

可能成功的方法

1、蓝色和绿色哪个更接近紫色?对于正常的人来说,蓝色更接近紫色,而对色盲者来说,绿色更接近。这样就可区分出异常的人了。

这方法是叶冰冰同学提出来的,她利用了只有蓝绿两色颠倒,而其他色觉不变,尤其是紫色。

如果将题目改一下,这方法将不奏效。红绿蓝是三原色,这三种颜色的光按不同的比例组合会得到其他颜色的光。这样修改原来的题目:当色盲者看到的三原色和别人不同时,对于从三原色组合得到的其他颜色,他的色觉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修改后的题目可能会更合理。这种情况下,他看到的紫色也和别人不一样。正常人觉得蓝色更接近紫色,色觉颠倒的人可能觉得绿色更接近紫色。

  

2、利用补色的概念。当我们长时间盯着某种颜色看时,然后将目光转移到一面白墙上,就会产生错觉,觉得白墙是刚才那种颜色的补色。比如我们盯着蓝布看一段时间,然后再看白墙,就会觉得白墙是黄色的(黄色是蓝色的补色)。而色盲的人在长时间盯绿布看后,看白墙产生的错觉才是黄色。

同样,这种方法利用了他们看到的黄色是一样的。因此和上面的方法一样,当修改题目后,这方法不再适用。

(注释。此外,这方法还需要一个额外的假定,我不知道这假定是否正确。正常人看蓝色,会产生黄色的错觉。只有假定黄色是蓝色这种主观感觉对应的补色,才得出色盲者看绿色的错觉是黄色。如果做出不同的假定,这方法就不行了。蓝色对应着特定频率光波,假定黄色是这种特定的光波对应的补色,那上述方法不成立。因为蓝色所对应的光波的是客观的,与是否色盲无关。给色盲者看蓝色,就算他看到绿色,但它的光波频率和原来的蓝色是一样的,因此补色还是黄色。给他看绿色,他看到的是蓝色,在新假定下他产生的错觉不是黄色,而是绿色的补色。)

 

3、香臭嗅觉颠倒之所以容易发现,是因为人们天生就喜欢香味,讨厌臭味,不是换个名字就能改变这种反应。色觉颠倒之所以难以察觉,因为对于色觉很难找到类似的天生反应。

虽然不容易,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比如色彩有冷色,暖色之分,绿色就比蓝色暖一点。如果看到绿色就让人热得汗流满面,蓝色让人直打冷颤,就很容易区分不同的人了。不过冷色暖色在现实中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别,但我们仍然可利用这思路来确认色觉异常的人。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实验。主持人让一群人在墙壁是红色的房子,和墙壁都是蓝色的房子里分别待上20分钟。这群参与者没有任何手表、手机等计时工具,只能自己估算时间,时间到后自行离开房子。在红色的屋子里,人们一般会提前两三分钟就出来了。而在蓝色房子里,人们待的时间会超过20分钟,有的人甚至睡着了。因为红色让人烦躁,而蓝色让人平静放松。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或者也能设计出类似的实验确认蓝绿色觉是否颠倒。

还有,不同风格的画表达不同的心情。比如颜色单调灰暗的画意味着心情黯淡,而色彩斑斓的画意味着兴高采烈生机勃勃。色觉颠倒的人会反过来,他看到色彩斑斓的画,会觉得那是单调灰暗的,表达了沮丧的心情。

image.png

这个方法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冷色暖色这些区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学会的?梁淑贞同学指出,如果是后天学会的,那刚才的方法就失效了。红色是暖色,令人烦躁,而蓝色是冷色,让人平静。这些都有可能是后天学会的。火是红的,让人大汗淋漓烦躁不安,而天空是蓝的,云淡风轻让人放松。如果你看到火是蓝的,天空是红的,你可能会觉得红色是冷色,而蓝色是暖色。春天色彩斑斓生意盎然,而秋天万物凋零,颜色灰暗。如果你的色觉颠倒,看到春天颜色黯淡,而秋天色彩斑斓,那你会觉得灰暗的颜色代表生机勃勃兴高采烈,而色彩斑斓意味着万物凋零心情沮丧。在这种情况下刚才那方法就无法区分色觉异常的人。


科学花果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5140-1146358.html

上一篇:电磁力和相对性——物理笔记13
下一篇:彩票悖论和科学知识
收藏 IP: 219.137.245.*| 热度|

10 黄永义 苏德辰 张军平 程少堂 马德义 郭景涛 刘钢 刘德力 shenlu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