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何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已有 15475 次阅读 2021-1-20 09:1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何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句主要是阐述:各种后果,都是在成长初期轻易“有为”而造成的。并不是主张:在事物成长初期,更有利于纠正各种可能的偏差。这样的主张是不符合《道德经》“顺其自然”的思想的。参照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之句,显然,“未兆”等是指成长的初期,而不是指“变化迹象”。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意涵是:所有后果,都是在“未有”之时轻易“为之”造成的;所有乱的结果,都是在“未乱”之时轻易“治之”导致的。并不是主张:要为就要在“未有”之时,要治乱就要在“未乱”之时。这样的主张不符合本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含义是:“木”之成材,“台”之“成层”、“行”之“千里”,都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之中始终坚持不轻易份外“作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含义是:如果轻易作为、刻意作为,那么,“木”难成材,“台”难以成层、“行”难以至千里。得道的圣人,在统治社会的过程中,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所以,才能使整个社会不会进入紊乱的状态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含义是:为什么有些事,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功败垂成?那是因为,成功需要每一过程都是遵从“道”,而失败则可能因某一过程未遵从“道”就失败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强调的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累积,而是强调自始至终不要轻易外加作为。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含义是:得道的圣人的行为原则是,不怀“有为”的欲望,也就是不怀“通过有为去现实难以实现的目标”之心;不学“有为”的技术,也就是不断认识有为者的行为之失。以“欲不欲,学不学”的原则辅助万物万众顺其自然地发展,而不对万物万众作“有为”的作用。

本章的哲学意涵:事物在其弱小之时,似乎是人们对其可为之时。但是,很多大的问题都是由于微小问题的累积而成的。只要为之累积之,哪怕是很微小的行为,也会导致失败的结果。所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自以为高明,却往往是导致各种问题的成因。所以,得道的圣人,哪怕是轻微的“作为”,只要是不符合道的,也是不为的,更不会累积这样的行为影响,所以,才不会造成有失的后果。从日常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的例子,某一事物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却功败垂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事物的成功,需要每一过程都没有偏离正常的“为”;一旦在某一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为”,那么,就可能导致无成,之前所有的无为都将归于失败。所以,只有始终如一地“无为”,才能使事物得以完好地实现。总而言之,顺应“道”的原则是:在万物万众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辅助万物万众顺其自然地发展,而不对其起“有为”的作用。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68038.html

上一篇:读《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何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下一篇:读《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何谓“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收藏 IP: 117.13.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