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7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6789

博文

参加一场学术报告会的体会 精选

已有 20176 次阅读 2014-10-20 08:44 |个人分类:科学星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演讲, 学术报告

参加一场学术报告会的体会

周 健

前天,有幸参加了一个省级专业学术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会上也举行了学术报告。会议时间就短短的一天,安排了4个学术报告。时间比较紧张,中午的休息时间也被占用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内容以管理专业应用性学术报告为主体,大会分别邀请了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聆听了全部学术报告,有所收获,也有所体会。

一、科学网博客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在第一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中,打出了一张PPT,题目是“国内科学家们为什么显得浮躁?”(见图)。

我一看,这个题目干嘛这么眼熟?脑袋一转,想了想。喔,原来就是我们科学网著名博主韩健博士发表的博文。让人欣喜的是,科学网博客确实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至少在学术领域里是如此。其次,科学网博客的传播速度很快。回头查阅,韩建博士的博文是2014年10月10日发表的,17日就出现在了另一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之中。令人遗憾的是,该专家在使用这篇博文的时候既没有标明出处,也没有在报告中予以具体说明,仅仅笼统的说了句“有人在网上讨论”。由此可见,一些专家的著作权和版权意识还比较淡薄。

二、中国专家的学术报告也并非全是“假大空”

在本次学术报告会上,也有不同的中国专家做了学术报告。究其风格而言,既有科学网上已有博主指出的“假大空”,也有“真小实”。关于专家做学术报告的风格形成机理,可能与专家的人品素质、性格特征、学术水平、表达能力、受众分析与判断能力、受众沟通与互动能力,以及集团或个人利益的获取与保持、损害规避与防范有关,而与人种无关。换句话说:中国人(或者说黄种人)中,有人作报告是“假大空”,有人是“真小实”;而美国人(或者说白种人)中,也有人作报告是“假大空”,也有人是“真小实”。至于说是中国人作报告“假大空”的比例就远远高于美国人,可能还需要大样本的统计调查分析与研究来予以证实(笔者由于条件与技术的限制,未做这方面的检索)。笔者个人的体会是,在学术研究型的学术报告中“假大空”是少见的,而在商业性的专家报告中“假大空”是常见的。尤其是在各行各业培训中的专家报告,可以说“假大空”是司空见惯。

三、美国专家的学术报告还真是“真小实”

美国教授的学术报告以一句中文“你好!”拉开了序幕。他用简短的语句,感谢了邀请他来中国的主人和本次会议的邀请者,同时感谢了口译人员的帮助。接着打开PPT,一张PPT简介了佛罗里达州,一张PPT介绍了迈阿密和他所在的大学,然后直奔演讲主题。美国教授展示的PPT也是用中英双语制作的,可见其对受众的信息可接受性的把握是很准确的。美国教授在报告中采用了平实的语言、较慢的语速,辅以PPT上简要的文字、简明的图表,清楚、流畅的展示了他的演讲内容。演讲之后,美国教授马上来到演示台前,进行了实际操作示范,其准确的设备操作、一步一步简明扼要的操作讲解,足见其技能之强悍。演示操作之后,美国教授还回答了两位听众用英文提出的问题。纵观美国教授的学术报告,不难发现其主题单一,内容具体,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显示出良好的指导性质。就连笔者这样听不懂英语的人,也非常清晰的、反复多次听明白了美国教授用得最多的两个词组:“in this case”和“how to use”。因此,可以说美国教授的报告还真是“真小实”。

四、演讲者应该多研究受众

演讲者仅仅注意“演讲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多分析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很显然,任何质量上乘的学术报告,其落脚点都在于受众的接受情况。因此,对受众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你的演讲能够为受众带来什么?所从事专业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哪些演讲内容感兴趣?受众能够维持的倾听注意的一般时长与你的演讲内容的有趣段落的匹配?如何唤起受众的重新倾听注意?延续受众的倾听注意的方法与技巧?如何与受众进行恰到好处的互动交流等等。无论是著名科学家,还是一般科技人员,如能更好的深入理解受众,那么一定能够有更精彩的学术报告。

 

               二0一四年十月十九日

作者联络:Email:zhou6789@21cn.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837064.html

上一篇:埃博拉:44位科学家联名发布致欧洲各国政府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篇:《菊与刀》: 应用研究启示录
收藏 IP: 119.134.154.*| 热度|

18 李健 郭战胜 马建敏 葛琳 曹聪 唐常杰 张文增 武夷山 喻海良 强涛 陈松战 韦玉程 shenlu zjzhaokeqin ybyb3929 acidwang812 eastHL2008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