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u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xupeng

博文

科学是否有国界?

已有 8039 次阅读 2019-5-30 12: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是否有国界?

许鹏


惊闻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华为划清界限,华为的员工不能再从事IEEE的论文评审了。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公司屈从于政府法律和压力参与围剿华为也就罢了,IEEE期刊论文评审都不可以是华为员工,这让人感到文革时候的政治正确。当然这也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科学有没有国界?


我们从小听说的一句话就是“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这句话应该是50年前,我们老一辈归国科学工作者最爱引用的。原话是苏联人巴普洛夫说的,并没有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不信你去Google一下“science borderless”,找不到西方对应的常用语。这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喜欢说的话。


但是科研领域的总体精神是需要分享知识。Share knowledge,这恐怕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心中都明白的基本道理。所以大部分靠谱的科研都在公开文献上发表,被公开质疑,被公开论证。 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share knowledge? 为什么不能关起门来搞科研?你瞧军工产品,大家不就是闭门造车么,不也一样搞出那么多高科技么?干嘛要交流。


科研需要交流,尤其最底层的基础科研需要交流,有以下三个原因:


1)一是因为科研太难了。单凭一己之力,一国之力,一个公司和一个集团之力无法实现重大发现。没有跨国合作,人类恐怕还在茫茫黑暗中苦苦摸索。举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地球和太阳的关系的发现。 哥白尼是波兰人,开普勒是德国人,伽利略是意大利人,牛顿是英国人。 如果大家都闭门造车的话,恐怕大家还相信月亮只是挂在天上的奶酪。


2)一个知识和信息,只需要一次发现和发明。我们做科研的人经常说的是不要reinvent the wheel。纵观科技历史,由于科研成果的不沟通和不交流,社会资源就会不断浪费在重复发现同样的事情。比如,最近一阵子发现了阿基米德的羊皮手抄书,阿基米德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如果这些信息被很好的保留和传播下来,也许我们不用等到牛顿和莱布尼茨才发明微积分。我国古代指南车,地震仪这样的发明就是一遍遍地被重复发明,有的干脆失传。


3)一个新的知识和成果。最终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最终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明白这个道理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会突破重重封锁,克服短视的意识形态的偏见,靠大爱的精神,支持科学的公开和透明。今年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实验证实100周年。100年的昨天,1919年的5/29日,一个叫Arthur Eddington的英国科学家通过观察日蚀时刻的星辰位置,证实了一个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科学假说。


这事今天看了似乎没什么,可是大家不要忘了,1914-1918年欧洲正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和英国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所有的国家资源,每一个螺丝钉都用在战争机器上。英国天文学家Arthur Eddington爵士,1918年的时候他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冒着多大的阻力,说服英国政府来支持他的一个耗费庞大的实验计划,来支持一个敌对国德国人的理论物理假说。 而在当时看来,这个假说,除了满足好奇心,对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帮助。要是按照今天我们申请科研经费的方式,社会效益这一条就通不过。


然而最终Arthur Eddington 成功了,他带领实验人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远航到西非Island of Principe,观察到,的的确确太阳的引力引起了光的弯曲。 这个实验后来被多次重复和反复证实,才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今天在和平的欧洲看来,当时英国投入战争的巨大资源,除了让自己的国民和青年人白白送命之外,毫无意义。倒是Eddington爵士的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卖国行为,真正让人类世界获得进步。当然你也可以说到直到今天英国人本身没有从相对论中直接捞到什么好处,扶植什么产业,所以Eddington也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这要看你用多大的视野看问题,因为没有相对论,不会有原子弹,也不会有今天的GPS。


在封闭的信息圈子里搞科研,把意识形态凌驾在科研之上。就会出现纳粹德国曾经有过的百人科学家集体批判相对论的闹剧。大家别忘了,苏联曾经一度闭门造车地搞李森科为首的“米丘林遗传学“。


科学不仅仅是没有国界,而且是不能有国界。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IEEE的这次事件正好是Eddington爵士这次实验的100周年日。 不知道这算不算科学界的公开共享风气下的一个小小的历史倒退。


Eddington爵士一生反战,在物理学和哲学领域留下很多名言。最后借用他的原话作为本文的总结。


”The pursuit of truth in science transcends national boundaries. It takes us beyond hatred and anger and fear.  It is the best of us. “
对科学真相的追寻跨过国家边界,它带我们超越憎恨、愤怒、和恐惧,它才是我们最好的那部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847-1182026.html

上一篇:像写临终遗言一样写论文展望
下一篇:四维和二维世界里有没有生命?
收藏 IP: 40.83.72.*| 热度|

3 史晓雷 冯兆东 孙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