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8齊風7甫田·總102

已有 598 次阅读 2024-3-31 11:33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志大心勞口強辭,

猶念遠人患分離。

田大貪多秋時見,

廣種薄收幹禾枝。*

*和李賀《昌穀北園新筍》韻:

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

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

【昌谷】李賀的家鄉,連昌河東流入洛河的匯流處為河谷地區。【青光】竹上的青皮。【膩香】很香。【無情】指竹子。【有恨】此詩。

李賀(790-816),字長吉,祖籍為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人。生長在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縣西。唐宗室的後裔。因不能應進士考試,一生郁郁不得志,死時年僅二十七歲。詩富浪漫主義色彩,有《昌谷集》。

目次:一、原詩  二、甫田·小序  三、章字詞解  四、譯詩  

*文中带*號者爲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三章,每章四句。

·無田(diàn)甫田,維莠(yǒu)驕驕。無思逺人,勞心忉忉(dāo)。

·無田(diàn)甫田,維莠(yǒu)桀桀。無思逺人,勞心怛怛(dē)。

·婉兮孌兮。总角丱(guàn)兮。未几見兮,突而弁(piàn)兮!

二、甫田·小序

  《序》“《甫田》,大夫刺襄公也。無禮義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諸侯,志大心勞,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孔疏:“《甫田》詩者,齊之大夫所作,以刺襄公也。所以刺之者,以襄公身無禮義而求已有大功不能自修其德而求諸侯從已。有義而後功立,惟德可以來人。今襄公無禮義、無德,諸侯必不從之。其志望大,徒使心勞,而公之所求者非其道也。大夫以公求非其道,故作詩以刺之。求大功與求諸侯一也,若諸侯從之,則大功克立,所從言之異耳。求大功者,欲求爲霸主也。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中候》(*《隋書·經籍志·尚書中候》五卷,鄭玄注)‘霸免’。注云:霸,猶把也,把天子之事。’

“於時王室微弱,諸侯無主。齊是大國,故欲求之。鄭以《國語》云‘齊莊(姜赎前794-前731)、僖(又稱齊釐公姜祿父,?-前698)於是乎小伯’,韋昭(*《國語》著者)曰:‘小伯主諸侯盟會,襄即莊孫、僖子,以父祖巳作盟會之長,可以爲霸業之基。又自以國大民衆,負恃強力,故欲求爲霸也。至其弟桓公,即求而得之。’是齊國可以爲霸,但襄公無德而不可求耳。

“上二章,刺其求大功,卒章刺其不能脩德,皆言其所求非道之事。‘勞心忉忉’,是志大心勞”。

*已知其他條件,一種國家政權的連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綿延的德智雙馨的後嗣。在君主接嗣僅限於王權內部聯姻族親之間的機製中,好一點的王者自視自己就是最優秀的,自己的子弟也是最優秀的,最差的知道有比自己優秀的,但都會利用獨裁的王權製度堵塞圈外俊傑的上升通道。家“富不過三代”上升為國強不過三代。黃氏有謂“曆史周期律”的根子在哪呢?就在產權製度和觀念上,把“國產”作為“家產”,把江山看成自家的花園,民是奴婢。襄公之後即使有齊桓公稱霸,也是如此。

朱熹《詩序辯說·甫田》:“未見其為襄公之詩”。

第一章:無田(diàn)甫田,維莠(yǒu)驕驕。無思逺人,勞心忉忉(dāo)

無田(diàn)甫田,維莠(yǒu)驕驕

無田(diàn)甫田】毛傳:“興也。甫,大也。大田過度,而無人功,終不能獲”。陸音義:“無田,音(diàn),下同”

孔疏:傳 “甫田……能獲”,“甫,大,《釋詁》文,言‘無田甫田’,猶《多方》(*《尙書註疏·周書》卷十六)云‘宅爾宅田’。爾田,今人謂食古之遺語也。禁人言‘無田甫田’,猶下句云‘無思遠人’無思與無田相對爲喩,《周禮》授民田,‘上地家百畝,中地家二百畝,下地家三百畝’。謂其人力堪治,故禮以此爲度,過度,謂過此數而廣治田也。”

*【畝】鄭玄註《周禮註疏·地官·小司徒》:《司馬法》曰“六尺為步,步百(*60方丈)為畮”。畮古同畝。《司馬法》即《司馬穰苴兵法》。司馬穰苴(rángjū)原姓田,春秋末齊國人;因曾領兵戰勝晉、燕,被齊景公(杵臼前547―前490)封為掌軍事職大司馬,故稱。

鄭箋:“興者,喩人君欲立功致治,必勤身脩德,積小以成高大”。陸音義:“治,直吏反”。

朱傳: “無田(音)甫田。田謂耕治之也。甫,大也。言無田甫田也,田,甫田,而力不給,則草盛矣。”

】康典第890頁:“《詩》助詞多用維字。”

(yǒu)】陸音義:“莠,羊九反”;朱傳:“莠音酉。莠,害苖之草也。”康典第1003頁:“yǒu《詩·齊風》:無田甫田,維莠驕驕。《孟子》:惡莠,恐其亂苗也。……注:莠草似稷而無實。…又《詩·小雅》:莠言自口。傳:莠,醜。…音秀”。

】朱傳:“驕叶音高。驕驕,張王之意。”。* jiao讀gao,是南方口音,j發g聲,長江以南至今都有這種讀法,如“交通”讀“高通”、“交付”讀“髙付”等等。

【無思遠人,勞心忉忉(dāo)

毛傳:“忉忉,憂勞也。言無德而求諸侯,徒勞其心,忉忉耳” 。陸音義:“忉音刀”;朱傳同。

孔疏:傳“忉忉,憂勞”,“《釋訓》云:‘忉忉,憂也’。以言勞心,故云‘憂勞也”。朱傳:“忉忉,憂勞也”。

章解:

孔疏: “無田……忉忉”,“上田謂墾耕,下田謂土地。以襄公所求非道,故設辭以戒之。言人治田,無得田此大田,若大田過度,力不充給,田必蕪穢,維有莠草驕驕然。以喻公無霸德,思念遠人,若思彼遠人,德不致物,人必不至,維勞其心忉忉然。言人之欲種田求穀,必準功治田,穀乃可獲,喩人君欲立功致治,必勤身脩德,功乃可立。無德而求諸侯,徒勞其心也。責襄公之妄求諸侯也。”

朱傳:“田,甫田,而力不給,則草盛矣。無思遠人也:思遠人而人不至,則心勞矣。以戒時人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

*附錄

《甫田》前两章第一句,都是“無田甫田”。“甫”謂“大”轉“多”,上“田”是動詞,下“田”是名詞,謂:勿要耕多田。

陸德明音義:“無田,音佃(diàn),下同”,“下同 ”,是指“甫田”之“田”也讀“佃”。陸是唐人,晉隋唐人用“租”“佃”時,封建領主經濟早已轉向地主經濟了,土地已是可買賣、轉讓的私產了。“佃”是農戶租用地主、官府土地的經濟關係。但在周,不是。

田字至少有三種讀音,tián ,diàn,chén: “tián《唐韻》待年切。《正韻》(*明)蕩練切,音電。《詩·齊風》無田甫田。《註》田,謂耕治之也。《釋文》無田,音佃。又《字彙補》(明·梅膺祚撰,清·吴任臣编)池鄰切,音陳。《晉語》佞之見佞,果喪其田。《釋文》田音,與陳同。又轉音亭”(康典第709頁)。許慎《說文解字》:“田:敶也”(*同陳),段玉裁(1735 -1815,清訓詁學家經學家)註:“田與陳古皆音陳”;(*田讀陳是因)“陳敬仲(*?-前700帝舜裔孫陳胡公之后,媯姓陳氏,逃難到齊國改姓田,前706-前700年陳國君)之後爲田氏。田卽陳字”。

佃至少也有兩種讀音:“tián《廣韻》(宋)。音田。治田也。亦作田。《詩·齊風》無田甫田。《註》田謂耕治之也。通作畋(*古同田)。《尙書·周書·多方》畋爾田又代耕農也。或曰佃當借甸(*音電、田,義田),从人變體,象匍匐力耕形。《說文》作佃云中也。徐鍇(*(920-974南唐訓詁學家)曰,古載物大車雙轅,乗車一轅當中也。又田獵”(康典第22頁)。 

因為陸沒有註佃音“chén”,故陸註“田”音“佃”不能是指tián,而只能是指diàn。但陸在此處註“田”音“佃”,很容易引起歧義,把僅僅作為耕治之義的“佃”,當作租地農民承租地主和官府土地之“佃”。

《説文》解釋“佃”:“中也。《春秋傳》曰:‘乘中佃’”。即康典引徐鍇所說的“古載物大車雙轅,乗車一轅當中也。又田獵。”段玉裁在《説文》注“佃”中特別強調:

佃,“《廣韵》曰‘營田’。《玉篇》(*南朝顧野王(519—581)曰‘作田’。今義非古義也許攴(pū)部自有畋字。不必用佃爲之許所說者,相傳古義。”也就是說,即使在許慎(58-147)所處的年代,從封建領主經濟已經進入到封建地主經濟時代(可讀胡寄窗教授的《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第二章·上財大1998),《説文》之“佃”不僅沒有反映這一時代土地製度的變化,而且竟然與土地製度完全無關。

在現代經濟學中,租與稅有各自表現的經濟關係,“佃”字與“租”字相關聯,表現的是土地使用權者租種土地,向土地所有權者支付地租的關係,“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报酬。“稅”是國家對財產所有權主體強制征收的,表現的是國家與財產所有者之間的經濟關係,是国家权力的报酬。

但在中國上古時代,田租是泛指田賦即田稅的(參閱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222頁,辭海第6版第657頁),租字作稅字用。戰國時秦簡公(前429-前400)七年(前408)廢除封建領主經濟時的井田製,而實行按地畝征稅的“初租禾”,是與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的“初稅畝”具有的相同性質。而在文獻上目前可能最早能見的,把“佃”作為租用關係進行表示的,算是《晉書·食貨志》的“廣開水田募貧民典之”和《宋史·食貨志上一》“稽其畝步定其主佃”、“公租额重而纳重則佃不堪命”。

雖然,《甫田》詩者、《序》者用“無田大田”和“大田過度”,來比喻襄公“其志望大,徒使心勞”,詞語上可以立得住,但此處的“大田過度”和孔疏的“《周禮》授民田,‘上地家百畝,中地家二百畝,下地家三百畝’”,省略了很多東西,尤其是省略了“大田過度”與“授田百畝”的許多內在聯繫。

春秋時,耕治只是出現了少量的簡單青銅農具,青銅器在農業上的應用遠差於官僚貴族們將其在禮儀、祭祀上的應用,農奴大量使用的仍然是西周時的石、木、蚌等粗陋的農具,耕治的動力主要來自大量奴隸的使用;地力的培育主要是靠休耕輪作製,孔疏所引上中下肥磽(qiāo貧瘠)土地所授百畝,都包含了相應倍數的休耕輪作(近稱易、遠稱萊)畝數;畝產可由當時的田畝測量法、豐歉年的人均所食、石斗斤兩的換算等間接得到;這是當時的生產力狀態。但周對土地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繼承夏殷的國家宏觀行政(土地)管理製度,封建領主製國家從“天子”及其子弟、公侯伯子男等各種等級官位製祿(穀物)以及兵役的需要出發,自上而下、由近及遠在大國及其附庸小國之間進行包括耕地在內的各種用途的土地分配,這種分配具有嚴格的等級性、強制性,無流動性(不能買賣不能租賃),對當時的土地生產力、勞動生產力具有明顯的束縛性。從簡陋的石木蚌工具的使用,到需要大量人力的使用,進而需要授大田來說,似乎土地規模分配制度與生產力具有匹配性,但從青銅用於祭祀和禮儀遠多於用於生產,卻說明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不敏感”和阻礙,從而使得“大田過度”明顯具有整個制度的總和與生產力的總和不匹配的特征。這些,在《小雅》《大雅》《頌》中也有反映。在此意義上,像《詩·大序》註疏那樣,說《風》與《雅》《頌》一樣,也是政教詩,是不為過的。

第二章:無田甫田,維莠(yǒu)桀桀。無思逺人,勞心怛怛(dē)

無田甫田,維莠(yǒu)桀桀

毛傳:“桀桀,猶驕驕也”; 朱傳同。陸音義:“桀,居竭反,徐又居謁反。”

無思遠人,勞心怛怛(dē)

毛傳:“怛怛,猶忉忉也”。朱傳同。

【怛(dē)陸音義:“怛(dē),旦末反”。朱傳:“ 怛,叶旦悦反。”康典第324頁:讀作dàn(《说文》憯(cǎn))、dá(《广韵》悲惨《增韵》惊懼、及劳)。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怛音鐵”。顧炎武《詩本音》卷三:“怛,十二曷”。

第三章:婉兮孌兮。总角丱(guàn)兮。未几見兮,突而弁(piàn)兮!

【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毛傳:“婉、孌,少好貌。總角,聚兩髦也。丱,幼稺也。弁,冠也。”陸音義:“;“髦音毛。少,詩照反。”

婉孌】 孔疏:傳“婉孌……弁冠”,“《候人》(*《曹風》詩總151)傳曰:‘婉,少貌。孌,好貌’。此幷訓之,故言少好貌。”

陸音義:“婉,於阮反。變,力轉反。”朱傳:“孌,叶龍眷反”;“婉孌,少好貌”。

總角】孔疏:“《内則》(*《禮記》)云:‘男女未冠笄者,總角,衿纓。’冠,所以覆髮,未冠則總角,故知‘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爲兩角也。

陸音義:“總,本又作揔,子孔反”。

康典第1113頁:“又男、女未冠、笄(音級)曰總角。……朱傳:結髮為飾也。”

(guàn)】孔疏:“‘丱兮’與‘總角’共文,故爲幼稚。”陸音義:“丱,古患反”。朱傳:“丱音慣,叶古縣反。丱,兩角貌”。

未幾】陸音義:“幾,居豈反,注同。‘見兮’,一本作‘見之’”。朱傳:“未幾,上聲(*現代漢語拼音第三聲)。未幾,未多時也”。

】陸音義:“突,吐活反,注同,《方言》(*西漢揚雄(前53—18)著)云‘凡卒相見謂之突’,吐訥反。”

孔疏:“然則士有三加冠,此言‘突若弁兮’,指言童子成人加冠而已,不主斥其一冠也。若猶耳也,故箋言‘突耳加冠爲成人’。《猗嗟》(*《齊風》)‘頎(*qí)若’,言若者,皆然耳之義,古人語之異耳。定本云‘突而弁兮’,不作‘若’字”。

朱傳:“突,忽然高出之貌”。

】陸音義:“弁,皮眷反。”孔疏:“《周禮》掌冠冕者,其職謂之弁師,則弁者冠之大號,故爲弁冠也。《士冠禮》(*《儀禮》)及《冠義》(*《禮記》)記士之冠云:‘始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依由低到高等級排序,《儀禮註疏卷一》),三加而後字之,成人之道也’。朱傳:“弁,冠名”。康典第297頁:“音變。《說文》:冕也”

章解:

鄭箋:“人君内善其身,外脩其德,居無幾何,可以立功,猶是婉孌之童子,少自脩飾,丱然而稚,見之無幾何。突耳加冠爲成人也。”

孔疏:“婉兮……弁兮”,“言有童子婉然而少,孌然而好兮,縂聚其髮,以爲兩角丱然兮,幼稚如此。與别,未經幾時而更見之,突然已加冠弁爲成人兮。言童子少自脩飾,未幾時而即得成人,以喩人君能善身脩德,未幾時而可以立功。今君不脩其德,欲求冇功,故刺之”。

朱傳:“言總角之童,見之未久,而忽然戴弁,以出者非其躐(*liè,超越)等而強求之也。蓋循其序,而勢有必至耳。此又以明小之可大,邇之可遠,能循其序而脩之,則可以忽然而至其極。若躐等而欲速,則反有所不達矣。”

四、譯詩

耕田太多莠草驕,若思遠人心焦勞。

耕田太多莠莽野,若思遠人心苦竭。

婉孌少幼鬢稚挽,未多時見突戴冠?!

2023年12月4日星期一,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427648.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8齊風6南山·總101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8齊風8盧令·總103
收藏 IP: 171.113.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