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93): 学会鸣谢(告诉你一个令人感动的徒弟)

已有 2103 次阅读 2015-7-4 20:2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所谓鸣谢,一般指公开表示感谢。

几年前,我在网上遇到一篇博客文章,其他内容现在忘了,但有一个内容很让我感动,因此至今不忘,就是文章写到,华东地区青年语文名师史金霞的一位徒弟,上完一堂诗歌公开课后在评课会上诚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说了如下的话:

 

 “别人夸赞的地方都是史老师和别的老师的建议,没有她们帮着,我真不知道这课怎么上,发现很多东西自己都不知道。”

 

我为这段话感动的原因很多。兹列出以下几点:

(一)这位讲公开课的老师说的可能是事实,就是说她这堂课闪光之处确实均来自于史老师与同事的帮助。但就算她说的是事实,这位老师的诚实品德也实在可贵得很。为何可贵?因为把自己的成功之处实事求是地归功于师傅与同事的人,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二)或许这位讲公开课的老师所说的“别人夸赞的地方都是史老师和别的老师的建议”并非事实,而仅是出于自谦和客气。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如若是这种情形,也值得推重,因为谦逊到如此程度虽不一定必要,但还是令人感动。

(三)做学问干事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鸣谢,是自信的表现,而不是自卑的表现。每个人都需要被人帮助或曾经被人帮助过,这一点连任何伟人也不能例外。伟人记得并鸣谢得到过的帮助固然令人感佩,一般人记得并感谢得到过的帮助更让人觉得可敬。

(四)感恩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为此我感动这位老师的未来。

从优秀传统的承传来说,学会鸣谢,是做学生和徒弟应具有的基本美德。从现代公民素养的养成来说,学会鸣谢,是一种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的体现。因此现代著作,几乎都有对那些曾帮助过的人们致谢的惯例,在西方,这些鸣谢辞通常放在书的最前面。

我自己也是老师,而且做老师快四十年了。作为老师,我的体会是,老师或师傅,一般不会计较学生与徒弟是否感谢自己的付出,因为指导、帮助学生或徒弟,是老师或师傅的天职。不过,人都是“好表扬”的动物,老师、师傅也是人,学生与徒弟在可以用文字感谢老师、师傅的地方却没有写出这样的文字,甚至出于怕矮化自己而故意回避或掩盖真相的目的而不写出这样的文字,以便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其成功完全源自学生或徒弟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老师或师傅对此不高兴是正常的。这样的学生与徒弟,往往是不够自信也不够聪明的学生与徒弟,因为对老师与师傅的贡献给予鸣谢,只能给学生与徒弟的能力形象加分,而绝不会减分。

这件事以及我对这件事的上述看法,我在语文味工作室(首期)QQ群里曾作为学问道德专门讲过。

学会写鸣谢文字不是个小事情。学会鸣谢就是学会做人。作为人,拥有感恩意识,知道知恩图报,不忘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是为人处世和事业成功的法宝。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

就我本人而言,我一有机会,就总是不吝惜文字与感情,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与有关人士真诚而倾情地宣泄我的感谢。例如,我铭记四十年前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孙东临先生(著名学者、1983年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铭记在当年物质与精神极端贫困的时期孙东临先生所给予我的那些看起来平常但作用巨大精神鼓励。36年前,我高中同学中,其他成绩不错的同学大都在1977年、1978年或1979年考了中专(个别考上专科)跳离农门,只有我一人1977、1978、1979年冒险连续三年坚持三次考本科终于考上。尽管我向来就很有毅力,但如果没有遇上孙东临先生这样一位老师,我能否有勇气坚持连考三次本科,是值得高度怀疑的一件事情。2007年,我把业师孙东临先生专章写入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书里当然不止写到业师孙东临先生一位老师),并想法把这位四十年前的老师请来参加语文味工作室活动,给深圳语文教师讲学。请老师来讲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公众场合当面向这位在我人生道路上曾给予我巨大精神力量的精神导师致敬。当我在台上向坐在台下第一排中间的年近古稀的老师致谢时,深圳语文老师见证到了,我控制不住地,也是很自然地,落泪了

也许我们真诚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们,不是为了要我们记住他们,而是请求他们记住我们。

2015/7/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02857.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92):不到名师不稀罕
下一篇:少堂志林(198):如若有人说他懂了语文味,那他一定没有懂
收藏 IP: 219.133.1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