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379】那年,那月,那天,那模式——纪念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诞生15周年

已有 6536 次阅读 2022-4-27 13:36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那年,那月,那天,那模式

——纪念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

教学模式诞生15周年

程少堂 

(全文15393字) 


 

内容提要:在2002年4月11日成功主讲《荷花淀》公开课之后,为了应答一线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呼唤,我加快了语文味教学模式的探索步伐。经过前后8年(1999-2007年)多堂大型公开课的实践探索,2007年4月28日下午,我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举行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像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荷花淀》公开课一样,这堂说明文公开课也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历程中的有重要意义的一课——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在这堂课正式诞生。因此值得我个人纪念。


本文主要内容有:(一)我为什么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讲公开课;(二)八年辛苦不寻常——“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诞生经过及其特点;(三)“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内部关系;(四)文人语文:“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核心与灵魂;(五)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一种自由模式;(六)“一语三文”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文明;(七)“一语三文”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对语文教育理论有根本性的创造;(八)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解放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能够丰富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概念。“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就丰富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概念。

 

当然,一个“笨人”花了8年光阴创造的语文味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花了20载光阴创建和不断完善的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她究竟有多少价值,多少生命力,期待后人的评说。


关键词:语文味   文人语文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15周年

 

 

 

前言

在2002年4月11日成功主讲《荷花淀》公开课之后,为了应答一线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呼唤,我加快了对语文味教学模式的探索步伐。经过前后8年(1999-2007年)多堂大型公开课的实践探索,2007年4月28日下午,我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举行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像7年前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荷花淀》公开课一样,这堂说明文公开课也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历程中的有重要意义的一课——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在这堂课正式诞生。

 

今天是2022年4月28日,是我主讲的深圳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诞生15周年,特撰文纪念。 

 

 

上篇

 

(一)我为什么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讲公开课

 

我是1999年11月以高校副教授身份,通过参加深圳市教育局举行的面向全国的招聘考试,被录取到深圳市教研室(深圳市教科院的前身之一)做中学语文教研员的。一来深圳市做语文教研员,我就践行“知行合一”的学问路线和原则,不仅充分发挥了我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长处,在《深圳特区报》《晶报》《特区教育》等深圳报刊发表了大量教研文章,而且充分发挥了我在教育实践方面的长处——坚持讲公开课,因此很快就在深圳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对于我讲公开课,深圳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抽出时间现场听了我的多堂公开课,并在评课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前后几任主管副局长还曾多次要求教研员每年都要讲公开课。但这种要求实际上完全没有能够落实,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后来市教育局领导也不再提这个要求了,因为根本做不到。做到了的只有我一人。但我不是由于有领导外在的要求而坚持讲公开课的,在领导要求以前,甚至在我一接到深圳市教育局人事处录用通知时,我就开始计划要坚持讲公开课的。

 

我曾经反复讲过,教研员讲公开课压力很大。因为讲得好是应该的,讲得不好的话,对自己的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不利影响。也因此,在中国庞大的教研员队伍中,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凤毛麟角。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件事。由于我刚来深圳做市语文教研员时就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圳特区报》《晶报》《特区教育》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教研文章,又坚持每年主讲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在深圳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单位有的想在行政方面发展的同事(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很合理的),就认为我是别有所图,是想要在单位“争”个一官半职,便很自然地把我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于是有人在听我的公开课的时候,专门记录我在课堂上讲了什么“不合适”的话,课后专门向市教育局领导汇报。但他们哪里知道我的抱负,此种行为岂能阻挡我追求实现理想的步伐?就在这重重困难中,我披荆斩棘坚持讲公开课,一直坚持讲到我退休。

 

我顶住压力坚持讲公开课,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通过坚持讲公开课,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我认为做那种光会耍嘴皮子的空头教研员,是很没有意思的,那还不如当初不来深圳当这个“什么也不是”的小小教研员,而在高校继续厮混下去,到一定时候做一个正教授有意思。二是可以通过讲公开课的形式,巩固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优长之处,同时发现不足,便于今后改进。三是想通过公开课的教学实践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一些语文味公开课和其他语文教师的课的传统习惯教法很不相同,但又都很成功,且有一些课非常成功,可是这些课为什么会成功?怎样将我作为语文教研员的语文味公开课的成功,推广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将我一个人的课的成功,变成更多教师的课的成功?于是,解决语文味教学可学、可仿的问题,就成为一个既自然又紧迫的任务,也就是必须研究、探索语文味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制造原子弹、卫星,须要先解决很多理论问题原子弹才能爆炸、卫星才能上天。对于课堂教学,我的信念是,教学不是原子弹爆炸,不是卫星上天,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其中绝大多数问题能够也只能通过教学实践本身来解决。对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而言,如果一堂公开课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两堂;如果两堂公开课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三堂四堂;还不行,再来五堂六堂。

 

(二)八年辛苦不寻常——“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诞生经过及其特点

 

2022年4月11日,在我主讲的深圳市大型公开课、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荷花淀》诞生20周年之际,我写了随笔《【少堂志林(1375)】那年,那月,那天,那课》,发布在科学网上,读者不少,还进入热门博客行列。 

 

在《【少堂志林(1375)】那年,那月,那天,那课一文中我说到,现场听这堂课的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堂课“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 ,被语文界专家学者认为是“代表本世纪初新课改时期课程改革方向的代表性课例”(引文参见《【少堂志林(1375)】那年,那月,那天,那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是因为这堂课在中国语文界“一课成名”,也可以说是“浪得浮名”。这堂课,当年国庆节前夕在武汉还讲了一次,但以第一次在深圳讲的那堂课效果最好。

 

很多语文教师觉得这堂《荷花淀》公开课确实好,很喜欢这堂课,但又认为这堂课不好学。这就促使我抓紧探索语文味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词典的解释,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理论告诉我们,从来源说,教学模式有归纳式(从教育教学经验概括)和演绎式(从某种理论推演)两种类型或两大来源。这两种来源的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

 

我在《【少堂志林(1375)】那年,那月,那天,那课一文中重点阐述过,我的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实践探索,受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影响较大。和许多名师的文章与其教学明显分离或者说不相干不同,我的语文味理论来自于我的语文味教学实践,我的语文味教学实践是我的语文味教学理论的具体展现,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且互为镜像。换言之,我的语文味理论是从我的成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提升出来的,因此我探索语文味教学模式的过程,很自然就是把语文味教学理念和我个人的语文味教学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的过程。


由于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既来自于我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当然,不是完全来源于我个人的经验),也来自于语文味理论的推演,来自于二者的统一,因此它萃取了教学模式两大来源的优长之处,而避免了单一来源的不足。

 

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在评价我的《荷花淀》一课时指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在这堂课中,课文《荷花淀》在程老师那里只是教学的一个‘脚本’、一种‘道具’、一个隐喻,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页。

 

王荣生教授这个分析独具慧眼,深刻地揭示出我的语文味的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过程渗透教学主体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从而使课文《荷花淀》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学的一个“脚本”、一种“道具”、一个隐喻。而所谓“脚本”“道具”“隐喻”等等,正是语文味教学最本质的特点——表现性、抒情性。

 

也正是表现性、抒情性这一本质特点,将语文味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将我的语文味公开课与现实中语文教师的语文课之间划出了一条鲜明的界线——表现性教学(或抒情性)与再现性教学(再现文本的思想内容与形式特点)之分。

 

做教研员工作常常要听一线教师的课。我听一些中学教师包括名师的课时发现,把课讲得让人喜欢听,不易,把课讲得让人喜欢听,又教学思路逻辑、清晰,更不容易。因此从在深圳做教研员主讲的第一堂公开课《伤仲永》开始,我的成功的课例都在尝试探索语文味教学的逻辑程序。这个探索过程相当不简单,绝无一蹴而就的可能。

 

《荷花淀》公开课成功举行以后,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实践的呼唤,在2002年4月-2007年4月这大约六七年间,我又先后在深圳主讲了全市大型公开课《千古文人〈世说〉梦——以 〈世说新语· 咏雪〉新读》《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比较阅读》,在香港为全港语文教师代表主讲了《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等大型公开课。 其中,《你是我的同类》是语文教材以外的现代诗歌篇目,作者是深圳市戏剧家、诗人从容;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比较阅读》一课,我把大胆尝试把《离骚》全文搬上高中语文课堂;《听陈蕾士的琴筝》被香港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公认为是香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难教的一篇课文,因此香港老师希望我能在公开课上讲一下这篇课文。这几堂公开课都是成功的,其中《诗经·子衿》一课最为成功,后来被收入内地多种大学教材和名师选本。

 

经过前后8年时间、多堂大型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2007年4月28日下午,我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举行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这堂说明文公开课也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历程中的有重要意义的一课。说它有重要意义,是因为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在这堂课正式诞生。 

 

我讲公开课时,听课的老师一向很多。听这堂说明文公开课的老师更是盛况空前。由于听课老师太多,罗湖外语学校校长袁良平先生(已病故)临时决定把一些班级搞到操场上上体育课,把教室腾出来,让不能进主会场听课的老师,在这些教室里看我的公开课的校园网络直播。这堂课也是非常成功。不少听课的语文教师认为,这堂课比我的《荷花淀》公开课还要好。深圳市一位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会后给我发来短信:“今天的课真好。还没有见过一位老师把说明文上得这么愉快的!”(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于漪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有详细记载)

 

这里我想再次重复说一句:我退休后,对在职期间唯一感到怀念的,是我讲公开课时,听课老师的盛况空前那种场景和状态。退休以后,我做梦从未梦到去上班,但经常梦到讲公开课。

 

这堂公开课成功讲完不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编辑打来电话,约我撰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处理建议,给的篇幅是一万五千字左右。我就根据我的语文味教学理念,撰写了重要论文《悲欣何时交集 :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味视角》,并指导深圳市5位优秀初中语文教师,按已经诞生的语文味教学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分别撰写了这个单元5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这5篇课文是: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聂华苓的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相当好地体现了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基本理念,代表了当时深圳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最高水平,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第一次集中亮相或大合唱。我的论文和这5篇教学设计也得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编辑的高度称赞,发表在该刊2007年第9期。尤其是我写的论文《悲欣何时交集 :当代中西战争文化心理比较——“战争生活”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味视角》一文,其新颖的观点和处理这个单元教材的教学思路,在语文界产生很大冲击波,影响深广,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看了这篇论文后跟我说,他们受到的启发很大。(在俄乌冲突的今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我这篇文章读一下。)

 

下篇 

 

(一)“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内部关系

 

所谓“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

 

作为语文味教学之内容要素,“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活动整体,以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内容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语文味教学活动之程序框架,“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了语文味教学的有序性和操作性,即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味教学过程,原则上要按照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程序进行教学。

 

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及其关系,有点类似于人和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相守这一过程。

 

1.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一环节的语言教学,好比人和人之间的相识。相识主要是感性的认识。好的相识要亲切,要自然,要大方,要得体(有分寸,不能鲁莽深入),最好加上还要有趣点儿。人和人之间相识得好,能吸引别人对你作进一步深入了解,也就是有助于人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初步的语言教学,也是引导学生和文本相识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学的知识任务,主要是感知文本的现象层(主要是一些语言现象),在感知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初步积累一些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本材料与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教学的情感态度任务,主要是激发教学主体对文本和教学过程的兴趣。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求“亲”,即追求教学主体与文本、教学过程之间产生一种黏结力、亲和力。

   

2.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二环节的文章教学,好比人和人之间的相知。人和人之间的相知是在相识有了初步好印象的基础上,双方进一步有了比较深入的互动与了解。相知过程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即在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从现象到本质的求“真”过程。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二环节的文章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的相知过程。这一环节教学的知识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现象层面深入到文本的本质层面,学习、了解、积累、积淀一些文章学的规律性知识;这一环节教学的情感态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理性认识理解文本的科学性,即在初步感知文本现象层基础上的求“真”——求文章事实之真、道理之真、情感之真、语言之真等等。

   

3.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三环节的文学教学,好比人和人之间在相识、相知基础上的相爱、相恋。人和人之间在相识、相知基础上动了真感情,就是相爱。这一环节主要是相知双方在人性之光与个性之魅基础上产生互映效果,继而产生了互相欣赏、互相征服的情感需求与实际行动。这一过程中双方更多的是表现出各自“美”的一面。因此人和人之间的相爱、相恋本质上是一个求“美”的过程。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三环节的文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相识、相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文本的个性之美。这一过程教学的知识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一般规律层面,深入到文本的艺术个性层面,在学习、了解、积累、积淀了一些文章学的规律性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本(无论它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文本,还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普通文章文本)的个性化的文学之美(以语言形式美为核心的各种形式美),在被文本之魅征服的过程中征服文本,进而达到“我看文本多妩媚,料文本看我亦如是”的境界。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求“美”的过程,即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本的个性化的文学之美。

   

4.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四环节的文化教学,好比人和人之间在相识、相知、相爱基础上的相惜、相守。人和人之间的相惜、相守,是“我把青春献给你”和“我把老年献给你”的动态统一,是生命与灵魂的深情互动、深刻交流与深度共鸣,其结晶是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生命共同体。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四环节的文化教学,亦即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与文本主题、思想内容之间形成生命共融、共铸的互动,创造出“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天人合一的新的生命共同体。语文味教学法所强调的生命体验,是指那些能够激活人对生命的热情,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促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之所爱与所恨(爱恨情仇),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在这些追求、发挥和爱与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向善与向上,是作为语文味教学理论核心概念之一的价值推送的本质规定。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教学,就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师、学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独到的生命体验(互渗),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拓展,打造出既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创造出具有独特教学意境的教学艺术作品,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换言之,语文味教学价值推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的“和合”,引导教学主体逐步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合”之路,以期最终能臻于求“善”、求“上”的精神境界。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这种新的教学语言认为,“一语三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第一环节的语言教学,目的主要是求“亲”第二环节的文章教学,目的主要是求“真”;第三环节的文学教学,目的主要是求“美”;第四环节的文化教学,目的主要是求“善”、求“上”。这四个层次和角度,既作为语文味教学的内容要素,也作为语文味教学的程序要素,共同构成语文味教学的动态系统与标志性、符号性特征。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追求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和传统的再现性教学法不同,语文味教学法是熔铸了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是引导、激励语文教师追求与打造出更具有高度、广度、深度、厚度与温度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法,是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与激励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不仅仅当成职业甚至事业,而是要能逐步发展到把语文教学当成志业的教学法,是能从根本上帮助语文教师有效克服职业怠倦和审美疲劳的教学法,因而它是解放语文的同时也解放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法。时间和实践将证明,这一新的教学语言的诞生,是对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革命性贡献。

 

总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既规定了语文味教学的内容要素(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又规定了语文味教学的活动程序结构(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程序结构的有机统一。

 

当然,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在这一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对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最简洁的表述是: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二)文人语文:“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核心与灵魂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因此,要具体谈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就涉及到语文(或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

 

关于语文(或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界有过许多讨论,发表了许多文章,但没有一种观点是被大家认同的。我从不参与关于语文(或语文教学)本质的讨论。不参与这种讨论,不是因为我没有立场,而是因为我认为没有必要参与,甚至不值得参与。

 

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语文的本质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但我们过去长期对语文科学的一面关注较多,对语文艺术的一面关注较少。关注语文科学的一面没有问题,集中体现这种关注的“工具论”也没有错。但有其历史贡献的“工具论”,也有其痼疾,就是对语文的人文性关怀不够,主张的是一种“再现性”教学。“工具论”这种语文观念对语文教育实践的直接影响,就是没有渗透教学主体的生命过程与生命体验的“无我”的“匠人语文”盛行。无我”的“匠人语文”盛行的一个后果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日复一日毫无创意、毫无激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有人遭受审美创伤。我的贡献在于,我在进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有我”的“表现性”语文观念——“文人语文”观,并撰文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了“文人语文”的概念。

 

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表现性(抒情性)语文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观,教学(教授)过程本质上是教学主体(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过程。据此,“文人语文”首先强调的也是教学主体(师生)的文人(或未来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教学主体(师生)的主体精神的张扬。“文人语文”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最核心的观念。

 

“文人语文”与“工具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观念。“文人语文”辩证扬弃了“工具论”,包含了“工具论”的思想菁华。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就是用“一语三文”这种教学模式,在不仅不影响甚至会促进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规约与引导,即原则上要求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要包括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

 

我认为,不管语文界如何争论,“一语三文”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公约数。通俗地说,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你的教学是根据“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和教学的,你的教学过程,就不可能被指责为忽视基础知识教学或忽视人文精神培育。 

 

所谓教学法,本质上是能将已知的文本、烂熟的文本陌生化,是通过创造与交流,让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深度认识我们面对的“陈旧”文本,这种认识和发现,会让教学主体感到喜悦与骄傲。

 

以“一语三文”为核心模式的语文味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法。与许多教学法让教师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遭受审美创伤不同,语文味教学法会让教学主体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让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喜悦和骄傲。

 

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水一样的学问,血一样的学问》。教学法、教学模式也有水和血的区分。

 

语文味教学法,不是“水”的教学法,而是“血”的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也不是“水”的教学模式,而是“血”的教学模式。

 

 

(三)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一种自由模式

 

禅的形式是严苛的,但禅的本质是在严苛的形式中追求最大的自由——逍遥游。“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带有禅味的教学模式。

 

语文味是一枝花。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只是规制了语文教学的四个内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至于对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的选择,教学主体有无穷的创造空间。因此真正掌握了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上课是绝不会给人僵化印象的。 

 

“一语三文”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教学模式,我2007年4月28日主讲的全市性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这个模式基本成形的标志。自这堂课之后,我上公开课,都是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来上的。听我课的老师都说,虽然我上课都是用“一语三文”模式,但每堂课听起来都不一样,每堂课都有新意。


我做教研员的时候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亲自动手,给外出参加教学比赛的老师做教学设计。我是用我创立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做教学设计,相当于大脑中已有一个先进的“软件”“程序”,因此我做的教学设计又快又好。而且只要是我做的教学设计,选手都能获得一等奖,多位选手还获得省级教学比赛、国家级教学比赛的第一名。这也说明,只要对“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有科学的理解和艺术的实践,它就不会带来僵化的后果。顺便说一下,以前在职的时候我都是主动地义务地替这些参赛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现在退休了,今后如果还有老师请我帮忙做参赛教学设计,可以做,但我打算提供收费服务,适当收费哈哈。 


杰出的民族企业华为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包括管理经验)时,提倡“三化”,即先要僵化(开始是照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继而固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利用方法、模式对现有流程进行规定,加强流程执行和效果的行为),最后是优化(即根据实际对方法、模式进行优化,建立和实际相符合的新方法、新模式)。运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也是一样,先要求真,继而用它来规定语文教学流程,强化流程执行和效果的行为,熟练掌握后可以根据学生、教材等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变化。事实上“一语三文”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或主模式,还有不少变式。那种还没有学会甚至根本没有搞懂,就想把它给改了的态度,是要不得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我用了长达8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才建构出来的,其内部是一种“序贯”的逻辑关系,前后关系很紧密,不提倡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变动“一语三文”的顺序。“序贯”是我刚从接种新冠疫苗的理论中学来的)


教育界有一些人形而上学地反对教学模式。这种反对,表面看上去是推重创造性,很先锋,很教育,其实是一种扼杀创造性、很反动、很不教育的观点。照我看来,教育就是不断形成模式,具体说就是不断形成人的思维、行为等模式。打破旧模式要以形成模式为前提。因此反模式实际上是反教育。


 

(四)“一语三文”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文明

 

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自由模式,它给教学主体留下了无穷的创造空间。自然,它是生模,不是死模。

 

语文味“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化教学,它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标志性符号和亮点。在文化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要引导学生在批判中承创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向学生推送文明价值观

 

可是语文味教学法为何不把它的核心模式叫做“一语四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文明)呢?

 

我们把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命名为“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而非“一语四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文明),是因为,“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既内在地包含了“一语四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的内容,又比“一语四文”的命名更好。 

 

语文味是一枝花。用“一语四文”来命名语文味教学模式,就像插花,“四”者显得满;而用“一语三文”来命名,“三”者正是由于“不圆满”而显得富有张力。而且从语音角度看,“一语三文”念起来,也比“一语四文”好听些。

 

“一语三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序贯关系,即围绕教学主题,按一定逻辑顺序,把重要的话讲四遍。如果把主要是语言积累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语言”教学暂时撇开不谈,那么所谓文章、文学、文化等“三文”三个教学环节,就是围绕教学主题,把重要的话从三个侧面说三遍。类似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阳关三叠”。

 

(五)“一语三文”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对语文教育理论有根本性的创造

 

从整个语文教育史来看,过去的语文教育家提出的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模式都是再现性教学法、再现性教学模式,而语文味教学法是表现性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表现性教学模式。由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法的历史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两大部分。

 

我曾在某语文刊物发一篇关于语文味教学法的论文,原主标题为《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主编说题目上教学语言这个词语用得不妥,要我改。这说明在这位主编心目中,只有口说的才能称为语言,而书法语言、电影语言、舞蹈语言、建筑语言、设计语言、程序语言等概念,都是不能成立的。这位主编的看法是不对的。

 

事实上,语文味教学法也好,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也好,都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当然。我这里说的“教学语言”,和现有《教学论》上说的“教学语言”,内涵不同,在教学理论领域是一种创造性用法。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说“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 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5页)原研哉将“设计者”中的“者”解读为:“并不是在设计方面拥有资质,而是替‘设计’概念效劳的人”。(同上书:第208页)显然,他这里所说的“真正的设计师”,并不是指每一个具有设计师称号的人,而是指那些有创意的设计师。同样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也是应该能够丰富语文和语文教学概念;反过来也可以说,不能丰富语文和语文教学概念的语文教师,不算是真正的语文教师。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就丰富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概念。

 

 

(六)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解放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我即将退休前夕,有了解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语文教师专门打电话对我说,听说我即将退休,他们感到很伤感。我玩笑说,我又没有死你们伤感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以后再也听不到程老师那样有独特的语文味的公开课了,语文味的课,还是程老师你讲的最正宗,就是你圈子里的老师,也都讲不出程老师讲的味道来。我道,那肯定,因为方法、技巧、包括模式的东西,模仿起来不难,但底蕴、修养、经历、阅历、性格、气质这些精神个性的东西,不能模仿或难以模仿。



但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熟练运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你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语文教师要将生命体验融入教学过程, 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如果熟练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 就能保证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审美过程。 语文教学进入审美过程, 语文教师就会找到自己的教学乐趣――在工具性、 人文性的游戏之间, 找到自己的快感, 语文教师就进入自由王国或逍遥游状态, 就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解放, 语文教学过程就会成为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自身的节日。

 


 

也算结语

 

人,只有老了,才能真正懂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的内涵。

 

退休了。回头一顾,非常庆幸的是,在我身上,同时保留了“教授”与“教书匠”(基础教育一线语文教师)两种身份与激情。“教授”身份保留了我对理论探索的激情,“教书匠”的身份保留了我对讲公开课的激情。这两种身份在我身上很好地统一起来,相濡并进,捆绑提升。

 

一位数十年前的同事朋友,曾将也是我数十年前的一个有文艺理论博士身份的同事的质疑转告给我:“表现性”是你程某人提出来的吗?

 

对这个质疑我实在不想回答,但还是回答了。我是这样回答的:年轻时我念大学也是念的中文系。大学时代我最喜欢的课程是文艺理论和美学。在文艺理论和美学中,“再现”和“表现”,是两个有悠久历史且极有生命力的学术概念。我在研究语文味、文人语文的论文中,引述过“再现”和“表现”理论,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我在哪里说过“再现”和“表现”是我提出的概念?但是在教学理论领域,“再现性教学”“表现性教学”和“再现性教学法”“表现性教学法”,不是程某人提出的教育学术概念吗?以前的教学理论史有过这个些概念吗?没有。

 

国语文教学理论发展史、中国语文教学法发展史,事实上可以分为语文味之前和语文味之后,即分为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法产生之前的再现性教学理论、再现性教学法,和以语文味为代表的表现性教学理论、表现性教学法两部分。

 

我在深圳工作的单位,也曾有人在一个会上说,拿一笔经费,花几年时间,提出一个教学模式,谁干不了这事呢?我没抬眼皮看这种说话人,只是鼻孔里吭出淡然的“三笑”。

 

一笑。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深圳进行了整整20年时间(1999—2019年),前12年,那时深圳并没有办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由于工作关系,我作为评委给许多一线教师很一般的课题立项给经费,给予鼓励和支持。可是虽然我来深圳工作前已经是学者了,我作为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语文味课题2002年申报深圳市教育科研课题立项,负责课题立项的是在同一栋楼办公楼办公的兄弟单位、同为深圳市教科院前身之一的深圳市教科所的有关同事,他们专程到我办公室跟我说,语文味三个字太通俗了,没有学术价值。他们要我改掉语文味三个字才给我立项。我说我这个课题值钱的就是语文味这三个字,语文味现在是没有学术价值,但把现在没有学术价值、不是学问的东西做成一门学问,那才叫本事,我不立你们那个项了,不要你们经费。于是就没有立成项,也就没有得到经费(当时如果立项有 2 万元经费。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诞生时间是2007年4月28日,因此我提出这个教学模式没有用过公家一分钱。我的语文味网,从2003年创办上线运行迄今有20个年头了,经费都是自筹。我的语文味课题,前12年所有经费一直都是我自己掏腰包,没有花公家一分钱。上文已说明,我的课题申报过立项,但不给通过,于是就没有一分钱课题经费。直到深圳市搞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评选,语文味工作室被评为总分第一名,我才得到经费支持,但那时已是2012年了。


顺便说一下,若干年后,当语文味研究不仅成为了一门学问,而且成了语文界的显学之一,语文味和我个人也早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高校研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陈出不穷,尤其是当东北师大研究生张岩撰写的30万字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第一部研究在职教师教育思想的评传性著作《荒原中的舞者 ——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在北京出版,我给这些当年说语文味没有学术价值不给我的课题立项的同事送书,他们看着这本书满脸露出羞愧样子的时候,说实话,我的感受只能用一个词语概括:爽歪歪。哈哈!

 

二笑。我确信还真有人无论拿多少经费也搞不出一个站得住脚的教学模式来。我认为提出一个科学的学科教学模式,至少要有四种积累与三种理解。四种积累是:教育理论积累,教育实践积累,对你任教学科有深厚积累,以及打持久战的意志品质积累。相应的三种理解是:对教育理论有深刻理解,对教育实践有深刻理解,对所任教学科有深刻理解。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语文有深刻理解,是建构一个新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前提。没有这些深厚的积累与深刻的理解,你有多少经费也是白花,也搞不出一个像样的教学模式来。当然,要是只随意提一个教学模式名称,而既不加实践论证也不加理论论证,那不客气地说,坐在马桶上的那点时间,我可以想出好几个教学模式来。可是那有什么用呢?

 

三笑。我认为这些人太聪明了,没有我笨啊。“铁棒磨成针”是我最喜欢的谚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铁棒磨成针”,这是常识。愚公能移山,智叟不能移山,精卫才能填海,这也是常识。但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真知就要行,不行的就不是真知。按王阳明的说法,世界上很多人并不真懂这些常识。用我的话说就是,这些认为只要拿一笔经费,花几年时间,就能搞出一个教学模式的人,并不真懂这些常识。不真懂,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这些人太聪明了。

 

有句很有影响的话说,“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对这句话疑信参半。因为我认为,对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而言,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做好一件事。实际上一辈子只为一个饭碗(这个没有错)、一辈子碌碌无为的人(也无可厚非),多的是,或者干脆说白了,绝大部分人都如此。对我这样才智虽属于正常但却智商平平的大多数学者来说,要做出一点有价值的学问来,须要有“铁棒磨成针”的定力,“愚公移山”的坚执,“精卫填海”的激情,至少须要用20年努力,才可能如愿以偿——我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建构即如此。就是创建一个小理论,也至少要用八年十年为一个单元,才有可能作出彩来——我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即如此。

 

什么叫“做好一件事”呢?我愿意用恩格斯“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名言来代换这句话。“有所作为”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如果说别的同事数年如一日坚持在深圳炒股、炒房,成为资产千万、几千万的“富翁”是“有所作为”(我认为可以这么认为,因为这也是一种合理、合法的生活方式),那么也可以说,我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激情浇铸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于2007年创立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并运用这个模式成功主讲了一系列大型公开课;在2007年6月,《程少堂讲语文》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代表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于漪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于2008年,我的演讲词《人生的第一个美梦》被收入全国通用的职高语文教材作为精读课文(全中国的语文教师的文章被收入教材作为课文的只有三人,参见【少堂志林(1128)】中国有于漪、朱泳燚、程少堂三位语文教师的作品被收入语文教材);于2009年,做了全国通用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进入四川师大《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的大学课程,并跻身教育部《中国教师报》等单位评选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之列;于2013年,东北师大研究生张岩撰写的近30万字的长篇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首部研究在职教师的语文教育思想的评传性学术著作《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的学术人生从“读书-教书-写书”,一跃焕变为“被写成书”,至此,我可以有信心且实事求是地说,我的一生毫无疑问算得是努力的,勤奋的,也大约算是“有所作为了”罢?

 

当然,一个“笨人”花了8年光阴创造的语文味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花了20载光阴创建和不断完善的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她究竟有多少价值,有多少生命力,还待后人的评说。

 

2022/04/26初稿

2022/04/27修改、定稿

 

 

(说明:本文综合了我的许多文章,包括系列随笔“少堂志林”中的观点和内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335901.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378】大上海为何命出如此幼稚的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下一篇:【少堂志林(1380】“发酵”之“酵”能不能统读为“孝”音?
收藏 IP: 120.229.207.*| 热度|

6 李宏翰 郑永军 尤明庆 张晓良 孙颉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