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198)】“仰山铸铜,煮海为盐”与“以旧钱铸新钱”——科研工作的两种境界

已有 2638 次阅读 2019-9-26 20:04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工作的境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我曾撰写多篇随笔,从科研工作者的文章数量与质量来谈这个问题。这里老调重弹一下。


其他科研领域我不了解,就我所在的教育科研尤其是语文教育科研界而言,有不止一位名师追求并炫耀自己的论文数量“全国第一”。比如华东地区有一位特级、正高级教师就曾自豪地公开声称,在中国语文界,他的论文数量为第一。其实他说的不是事实。我在语文界摸爬滚打数十年,我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证明,语文界还有人的论文数量,比这位特级、正高级教师的多,而且还不是多一点,是多很多。也许,这位特级、正高级教师认为他自己写的是货真价实的论文,别的文章数量多的名师写的许多是够不上他的论文标准的。其实照我看来,虽然中国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报刊发表的文章,真正够得上称之为科研论文的,凤毛麟角,但不是论文的文章,只要有新的思想或想法,也是有价值的。


诚然,一个科研工作者无论做什么科研,文章或论著数量多,一般说来是优点,至少说明这个人勤奋,专注,有毅力,喜欢研究和思索,笔头表达能力强。这比那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见鬼”,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所谓“专业人士”,强了多了去了。另外,做任何事情,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以有好的质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适当多写一些专业文章。注意,我说的是专业文章。


说文章或论著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这当然太常识了。黄炎培先生的孙女、因反对三门峡工程而在中国水利史上名垂千古的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的女儿、著名数学家杨乐先生的夫人黄且圆,出过一本书名叫《大学者》的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7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胡先骕、孟昭英、陈省身、黄万里、彭桓武、王元、丘成桐的故事。该书记载有我国著名数学家、享誉世界的王元院士的一句话(大意):“最近看陈景润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有三分之一是不要写的,而我自己的文章有二分之一是不要写的。”真正杰出的学者,就是这样看待学术论文或文章的。


据说古今中外写诗最多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诗5万首。但乾隆在中国文学史上毫无地位,5万首诗无一句留传。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中,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张若虚(约660—约720)的诗仅存2首于《全唐诗》中,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有“盛唐第一诗”“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可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也不是由作品的数量决定的。


大家知道,各地流传下来的地方特色小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小吃之所以成为公认的美食,原因之一是因为做这些小吃的程序较多,花的时间较长。大家也知道,真正的好农民,其拿手好戏不是广种薄收,而是精耕细作。搞科研,搞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都如是。“一本书主义”就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的文艺创作观。“一本书主义”最早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即“作品不能光图数量而忽视质量”之意。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反右”运动中,丁玲的这个观点曾被人歪曲并受到批判。但实际上,丁玲说的是作家、艺术家只有追求作品质量才能有历史地位这一真理。


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当然是要有一定的文章或著作的数量作基础的,但最终决定一个科研工作者深度、高度和贡献大小的,不是文章或著作的数量,而是文章或著作的质量。因此我本人一贯信奉“一本书主义”甚至“一篇文章主义”(不用多说,这并非是说只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这就好比跳高,你跳了一万次一米五,你的高度就是一米五;别人只跳了一次就跳过了两米五,新的世界纪录就是由他创造的——这两种运动员,你说谁的贡献大,谁更厉害?


一个真实而非杜撰的故事说,每当有人向一位大学问家介绍一个人物时,这位学问家必定要问:“哪句话是他说的?”在这位大学问家看来,某人要想被称为一个人物,那他必须说出点什么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来。如果做了一辈子科研,文章或论著数量不少,但本领域的专家都不知道哪句话是你说的,哪篇文章是你写的,这不一定说明你可悲(因为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不在少数),你可以继续做你的名师,拽你的博士,当你的教授等,但你也没多少可以牛的资本吧?

     

“仰山铸铜,煮海为盐”是一种科研境界,“以旧钱铸新钱”是另一种科研境界;文章或论著“以一当千”是一种科研境界,文章或论著“以千当一”又是一种境界。这两种境界,一种属于原创,一种属于“山寨”或拷贝重复自己并没有多少思想内核的东西谁的功夫深、力量大、贡献大,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科研工作者,文章或论著数量并不是你学术贡献大小的标志或根据。只炫耀文章或论著数量的,档次与水平,都肯定是高不到哪里去的。如果文章或论著数量多,还主要是来自善于操作“科研流水线”、善于拼“学术积木”、善于玩“学术魔方”等,虽然不好说这一定就是等而下之,因为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本事”。但若有人非要说这是好大的本事,好厉害,水平好高,我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你,不要相信这些人话或鬼话,看看这世界吧,总还存在别样一些层次的人,会对这种“本事”与“水平”投之以侧目,学术史呢,大约的确是更不会买这些个“本事”与“水平”的账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科研工作的境界有雅有俗,有高有下。因此一个科研工作者与其硬要炫耀自己文章或论著的数量,那不如炫耀自己的文章质量来得硬气与内在。


2019/09/2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99604.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197)】有点不好意思,稍微
下一篇:【少堂志林(1200)】赏香山红叶不遇(修订版)
收藏 IP: 120.229.14.*| 热度|

3 郑永军 张晓良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