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阴阳八卦与语文味体系中的阴阳概念——易学丛札之四

已有 1260 次阅读 2018-9-20 10:22 |个人分类:语文周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阴阳八卦与语文味体系中的阴阳概念——易学丛札之四

已有 1357 次阅读 2017-1-25 16: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少堂志林(810):阴阳八卦与语文味体系中的阴阳概念

——易学丛札之四

  《易传·系辞上》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常被说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在过去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人看来,八卦能定吉凶,能生大业,能定乾坤。可见八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八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传说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一画就是太极。太极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本体“道”。太极包含着两种阴阳的力量。阴阳的互动产生四象。四象之间的运动产八卦。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乾,震,坎,艮,为阳;坤,巽,离,兑,为阴。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八卦是《易经》中最基本的卦象,其他卦象均由八卦演绎而来。卦象也称类象,是象征类型而非某个单体。易因象设辞,象数是义理的基础。八卦即“[qián](天)、坤[kūn](地)、震[zhèn](雷)、巽[xùn](风)、坎[kǎn](水)、离[lí](火)、艮[gèn](山)、兑[duì](泽)”,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宇宙最基本的元素和世界的变化与循环。用图案显示即:

- -  ---  - -  ---

- -  - -  ---  ---

   阴        阳

       太极

宇宙构成的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     风    水    山    地    雷    火    泽

乾     巽    坎    艮    坤    震    离    兑

   六十四卦之卦一般不论阴阳,我们讲卦的阴阳一般都是说八卦的阴阳。

   著名易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余敦康先生认为:“《易传》利用八卦的卦象来建构宇宙的图式。(余敦康:《易学今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月第1版第61页)可见,易学中的此八卦并非彼“八卦”,而是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论

  好几年前,我就在思考《易经》阴阳八卦思想如何与语文味研究相结合的问题。我认为,既然《易经》可以将无限复杂的宇宙、社会现象,用阴阳八卦即四个阴卦和四个阳卦的矛盾运动来进行解释,且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甚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影响极其深广,那我们在建构语文味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能否在语文味之道下面,抽象出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八个概念,即四个偏于理论的阴概念和四个偏于实践的阳概念,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阴阳协调的矛盾运动,来建构中国语文美学理论新的体系,并以此来建构语文的图式和语文的美的图式?经过多年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个设想不仅是可行的,搞得好,用此“八卦”去定语文乾坤也说不定呢,至少能提供定语文乾坤之一法。我一直为自己的这个设想而兴奋,而激动,并把它的现实化当成我此生的最重要的学术目标之一

   看官,如若你想知道语文味理论体系或《中国语文美学新体系——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一书中,这四个阴概念是哪四个,四个阳概念又是哪四个,我得悄悄告诉你:这可是八卦,你不请我甜蜜蜜喝咖啡我可不跟你八卦

2017/01/2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少堂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29854.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809):易道与语文味之道——易学丛札之三
下一篇:少堂志林(811):语文味不哭

收藏分享修改| 删除|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代恒伟 陈全胜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评论 (6 个评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35893.html

上一篇:易道与语文味之道——易学丛札之三
下一篇:我把知行合一与道器纵横,学到家了
收藏 IP: 14.154.17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