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075)】“理论体系”的通俗解释-以语文味理论为例

已有 2196 次阅读 2018-9-16 16:4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少堂志林(1075)】

“理论体系”的通俗解释

——以语文味理论为例



我在《少堂志林(441):我的作文丰肚法和我的语文味款曲明通》中说过,几年前我在浙江大学的讲学中,把早已明确的我的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与我的作文教学丰肚法之间的关系,在通过教学实践完善化、模式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化,并丰富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模糊主题清晰化(言之有物—语言教学环节)

  (二)抽象主题轮廓化(言之有序—文章结构教学环节之一)

  (三)轮廓内容层次化(言之有序—文章结构教学环节之二)

  (四)层次内容波澜化(言之有趣—文学教学环节)

  (五)波澜内容向善化(言之有善—文化教学环节)


我有时又把第五个环节,称之为波澜内容哲理化或寻善化。可能称为波澜内容向善化,好些。语文味工作室梁青把这一环节称之为生命化,也蛮好。因为哲理即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哲理也可以泛指一切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哲理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由哲理的定义可知,哲理和人生真谛、人生感悟本质相通。(请参见《语文味教学法》第三章有关论述)。而人的生命化即人化,人化即善化,也就是人不断向善的过程,有价值的人生感悟,都是对生命的感悟(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类按照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上帝。因此人对宇宙的感悟也是对生命感悟的一种折射)。由此可见,哲理化也好,向善化也好,生命化也好,本质都是要求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一点真切的、向善的生命体验或人生感悟来。


如果把上述(二)(三)两个文章环节,看成是同属于文章结构化这一个大环节的话,那么,丰肚法四个环节,就一一对应于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个教学的内容要素和四个教学的程序要素。


由此可见,我的作文教学丰肚法和我的语文味理论款曲相通。但此款曲非暗通,而是明通。换言之,丰肚法是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对作文教学“丰肚法”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之关系,我今天又有新的思考。


我们知道,丰肚法中的言之有物、言志有序,属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语言、文章环节。丰肚法中第四环节即层次内容波澜,谈的是言之有趣。用“层次内容波澜”来解释写文章要言之有趣,比较生动。


但丰肚法中的“言之有趣”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有。


本质上,“有趣”是一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意外的惊喜。


言之有趣先是情趣,属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文学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文学教学中的有趣教学,就是选择文本中那些让人愉悦的意外,让人意外的惊喜来进行教学。如果是写作,就是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创造出一些让人愉悦的意外、让人意外的惊喜之处来。


在语文味理论研究的早期,我在2003年716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该文曾把“趣”分为情趣、意趣、理趣等。因此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言之有趣还包括理趣(智趣)。理趣(智趣),是指作品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在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理趣(智趣)是文章生命化的体现,是天(文本)人(作者)合一,更哲学点说,是从对象、他物意外看到自我的一场愉悦的意外,一种意外的惊喜。由于在他物中看到自我,因而有趣。因此,在语文味教学理论中,文章理趣(智趣)的揭示,属于文化教学环节的任务。


总之,无论怎样思考,我的作文教学丰肚法与我的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之间,都是相通的。


这正是已构成体系的一种理论之重要特点,即理论的自洽性与互释性。

2018/09/16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1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35144.html

上一篇:【论文新作】发现语文新大陆—— 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下一篇:【少堂志林(1076)】“赶收口”
收藏 IP: 14.154.17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