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堂志林(925):爱是语文味教学的起点
——关于“语文味教学的独到教学主题从哪里来”的对话
昨天,程少堂工作室梁青老师在微信和我讨论了关于语文味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语文味教学的独到教学主题从哪里来”。以下是对话实录:
L:今天下午给语文味省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开了个微型专题讲座,围绕语文味教学法的几个核心概念,结合他们的课例和论文谈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觉得自己的理解又深入了一点,讲起来蛮顺利,蛮有味儿~。
D:开始不要讲多了,就讲一个语文味教学法的形——“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一个语文味教学法的神——渗透生命体验,打造教学主题。现在许多老师,包括深圳的语文老师,知道语文味这个概念的很多,至于语文味这个概念的本质或意涵,以及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语文味教学法等等,真正了解的人不多。
L:我有一个体会: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语文味不足甚或没有语文味,是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主题。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各要素之间是有机关联的一个整体,各要素的设计指向都应奔教学主题而去。所以,可以问两个问题:(1) 我和这个文本之间有什么深层关系?(确定教学主题)(2)“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教学选点和我的教学主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D:你说的这两个问题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以前反复讲过很多遍。
语文味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语文味教学法与过去教学法的重大区别之一,是有既来自于课文,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的独特教学主题。语文教学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主题,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把别人(作家)的文本变成自己的文本的过程。我在讲公开课的时候,《庄子》《离骚》《诗经》《咏雪》《锦瑟》《伯牙绝弦》等,都从作家的作品,变成为我的作品(教学作品)。
这个过程要顺利实现,我的经验有四。
一是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情感不丰富却要做语文教师,那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情感丰富是一个过程,可以随着经历、阅历的不断丰富而丰富,随着追求的不断变化、提升而丰富。
二是语文教师在没有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就先要爱文本,未读文本先有爱,未教文本先有爱。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不是从上课才开始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爱,是语文味教学的起点。心理学上有个众所周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意涵是,只要对艺术对象有执着的追求精神,艺术对象便会发生艺术感应。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文本(课文),从物理的意义上说是无生命的死的东西。但从精神的意义上讲,文本也可以是活的。文本是死还是活,要看碰上什么读者。如果读者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激情的“死活人”,他眼中的文本就是文字堆砌的没有生命的死东西。文本一旦有幸碰上有情感有激情的读者,这样的读者会将自己的情感激情投射到文本上,文本就有了呼吸,就有了生命和灵魂。
三是语文教师要有和文本交流对话的意识和内驱力。没有这个意识或者这个意思不浓,或者没有和文本对话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当然就难以和文本之间产生深层的对话。
四是教学之前,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反复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教师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在文本中遭遇多处触发点、感动点,然后从中挑选最感动之处进行挖掘,提炼出与文本主题有关,但又与文本主题有所不同的新教学主题。
D:第二个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当然要解决好也不容易。多数老师的课堂上的教学知识点不是精选的,或者精选的程度不够高,只是随便堆砌几个教学点,教学选点之间没有逻辑感层次感。要从文本、学生、教学主题等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后进行选点。目前中国广大语文教师对从文本、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点比较会做,但还不会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教学选点,甚至缺少这个意识。在从文本、学生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从教学主题实际出发进行教学选点,这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独创的观点和做法。你看我的《何处是归程——关于<诗经·桃夭>教学的一封公开信》,其中关于《诗经·桃夭》的文章与文学选点,表面看起来很相近,出发点着眼点实际不同,但又都是为表达教学主题服务的。
D: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和文章结构的安排,道理大体是一样的——先从文本与教学主体生命体验共鸣之处确定教学主题,之后,围绕教学主题,选择、安排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这四个环节,相当于表达教学艺术作品教学主题的四个段落。
L:形散神不散。
D:一滴水可以见到太阳的光辉。教学选点要“抓小映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好的教学选点,无论这个点多么小,也要能见到教学主题这个“教学太阳”的光辉。
D:一堂课的结构规律,和写文章相近。先从文章与生命体验共鸣处立意(立意也是从课文中来,但不完全是从课文中来,还有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然后根据这个教学立意,又回头从课文中组织表达这个教学主题的材料。课文内容有很多可以教学,但不是表达自己教学主题的,这堂课可以暂时忽略不计,或基本不计。
L:堆砌就是无序乱凑的碎片,而非有机的整体。
L:一些老师每次听完语文味的课都会问,为什么选择这篇课文来上呢?
D:选择这篇课文来上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爱。
D: 语文味教学确立教学主题,对这个不会的老师,你怎么讲他都不容易懂。不是这个问题很难懂,而是中国以前没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师长期习惯上不这样教,习惯成自然。
D:总之,不是教学主体先明确有一个什么生命体验,然后想办法塞进教学过程。而是一开始教学主体就对文本有感情,在反复阅读文本过程中激活了文本,文本内容又反过来激活了教学主体生命体验中的许多东西(互激),然后从中选择一个相融点,作为教学主题统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说,教学主题是主(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客(文本思想内容)观之间融合、化合的结果,而不是组合、混合的结果,或者说是植入,而不是置入、嵌入、介入、移入的结果,或与其说是嫁接,不如说是杂交的结晶。
这个过程和文学艺术创作过程很相似。
因此有些神秘。
D:语文教师做了父亲的人很多,有送女儿出嫁体验老师也很多,但以前从没有老师这样解读过《桃夭》。
这个只能说天工开课。
天授教学主题。
D:不会锻造出新的教学主题,关键是不能从文本中遭遇感动。
D:感动我们的东西,一定,肯定,绝对,和我们的生命有关。
D:不能被文本感动,生命体验再丰富,也白搭。
D:所以我反复强调,讲好一篇课文,先要多读文本。我指导青年教师讲公开课或参加教学比赛,常要他们把课文阅读20遍以上,甚至要求他们抄写课文。
反复阅读文本,遭遇文本的感动的机会就大,在感动中,读的人就容易,不,就开始和文本交融。
D:因此要有好的教学主题,最关键的是要在反复阅读文本中遭遇、找到共鸣点。多数时候,共鸣点会不止一个,但其中必有一个适合作为教学主题。
当一个读者对一篇文本从一开始就充满激情充满爱,这篇文本就会回报这个读者同样的爱,就会出现“相看两不厌”“我见文本多妩媚,料文本见我亦如是”的深情互动,文本就会“嫁给你”。
D:因此要有好的教学主题,就要用生命激活生命,用爱呼唤爱。
2017/12/0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