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839):再见李政涛教授

已有 3146 次阅读 2017-4-24 11:2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上周五,单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短信平台发布关于召开全院大会的通知。内容如下:

通 知

   2017424日上午9:30在本院西座一楼阶梯教室组织开展院第54期学术例会。我院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报告主题为“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核心素养发展之路”。请大家准时参加。

   又据单位管理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部门通知,今天下午,李政涛教授还要就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课题进行分析点评。

    据百度李政涛词条:李政涛1969.5-)男,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李政涛教授是目前中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少壮派,很活跃。

   我和李政涛教授曾见过一面,今天要是见面,就是“再见”了。

   20091031(周六)上午,我应成都有关方面邀请,在成都空军礼堂讲了一节大型公开课《生活处处是语文——以四川地方风味菜单为例》,偌大的成都空军礼堂座无虚席。据会议组织者说,听课的教师有1300多人。我讲课时,发现四川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靳彤女士在前排就坐。此前彤教授曾和我联系过,要我的课的录像资料去作研究。我的课虽然大部分都有录像,但都不是专业人士所拍,录像效果很差,只能供做实录用。我就跟彤教授解释,未能给她提供录像。我说有机会你现场听我讲课吧。这次到成都讲学,正好我要讲一堂公开课,因此我提前通知也在成都的彤教授来听课。我讲课和报告是上午10点钟课间休息后才开始的后一半时间。讲完课我接着讲了一个以语文味为主题的微型学术报告,大概一个多小时。两者时间加起来大约两个小时。公开课和随后的学术报告都极为成功,受到1300多名四川老师的相当热烈的欢迎,报告讲到中午1230都未见有人中途离场。会议安排有短信平台,听课老师现场用短信评课。在我报告的尾声,主持会议的李政涛教授将现场听课老师发的评课短信打印稿递给我。回深圳后,我一直珍藏着它,后来将它几次挂在语文味网上,读者有2000多人。短信原文如下:

1)听了刚才那堂课,觉得孩子们太可爱了,回答问题妙语连珠。13088186789

2)很有特色,很受启发,很有语文味,很幽默。13568752371

3)程少堂老师的课若能在课前对川菜了解深入一些,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13881292686

4)程老师,本课小结环节你是怎样看?13881345863

5程老师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学生和听课老师催眠般诱入语文的博大海洋,获益匪浅,谢谢!13881351116

6)听《生活处处是语文》受益匪浅。老师幽默的语言,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对简单菜单的深度挖掘、比较,都很值得学习!13281545766

7)程老师的这堂课,评语很多样,亲切,看的出是有大智慧的,很幽默,学生思维很宽,表达清楚,普通话标准。13541262261

8)刚才那堂课太好了!语文来源于生活,也该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孩子们学到了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寓教于乐!15883656566

9)程老师的课感觉很轻松。都是以鼓励加油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回答,让人很亲切。

10)程老师的课从一纸菜单入手,深!15983935042

11)程老师的课真实有生活感,只是对地方内容准备略有不足,学生也如此。18981536218

12)程老师为什么会设计这堂课?18990372988

13)程老师的执教课堂,幽默风趣,互动性强,体现了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听后让人感慨良多!把课堂还给学生,生活处处即语文啊!13990335550

14)正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程老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语文界。我们缺乏的只是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15928167656

15)能多举教学实例谈语文味吗?13890687850

16程老师:你好!你的课上得很生动、有趣、幽默、有味。请问语文味是什么?13092860166

17)语文味与教学中的文学味如何区分理解?13890687850

18)我是一名来自乡村的老师,欣赏了程老师的课,感受很深,学生的整体感知力很强,我们作为一名乡村的执教者,怎样将语文味贯穿在贫瘠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生活中?13990359833

(短信链接地址:《推荐:程少堂2009年成都《菜单》课后收到的短信》)

   这些短信当然不全是也不可能全是称赞,其中有建议,甚至也有个别委婉质疑的。但即使不在现场听课的人,也可以凭这些短信,想象得出当时这堂公开课的现场气氛之热烈的程度。

    这堂课的起因是,我到深圳某中学听了一堂课,感觉相当差。但由于讲课的教师三十四五岁,比较年轻,在学校评课会上我尽量说好话,比较重的批评意见我打算会下单独跟讲课教师交流。听课后在学校行政会汇报完毕准备回家,讲课教师送我上车,要我提点意见。我说你这课比较枯燥啊。这位老师辩解说,程老师,这篇课文真是太枯燥了。我说有枯燥的语文课文吗?只有枯燥的教师,没有枯燥的课文。他还想说什么。我说小伙子你不要说了,语文教材上绝大部分都是经典名著,不是经典也是相当不错的文章,你还说它枯燥,下周我在大排档随便拿一份菜单来讲堂全市大型公开课,你来听听,看看枯燥不枯燥。

     一堂名课由此诞生。

     成都这堂菜单课特别成功,主观原因是我这堂课立意特别地新颖。我是拿大排档的菜单做教材来上语文课的。中国语文界以前好像没有人这样做过。我当时身体好,不知累,精神也好,充满干事业的激情。客观原因是,学生特别好——用的是成都七中初一的学生。据说成都七中是成都最好的中学。

    我做完报告还没有走下主席台,很激情的主持人李政涛教授就在会议主席台上总结满堂彩的公开课和报告说:

“听到这样的课和报告真是难得!”“中国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因为程少堂的存在有所不同,我们希望,今后的中国语文教学世界,也因为程少堂的继续存在,而更加不同!” 链接地址:《博导:语文因程少堂而不同 

    这堂课在成都讲之前,我还在遵义讲过一次,也是引起轰动。语文味网曾转载遵义当地的有关报道。(链接地址:引起轰动:遵义人评程少堂《遵义菜谱》公开课 

    老实说,作为语文教师,一辈子有这样一堂好课,某种意义上说就可以满足了。

    我这篇文章标题是《再见李政涛教授》。实际上,就我而言,我和李政涛教授见面不少——最近一些年来,我常在一些重要的教育刊物上读到他关于教育研究的长篇宏论,也读过他的一些大部头专著。当然,我和他此前仅有的一次见面,就是8年前在成都的那次。本来他今天到我们单位来讲学,我该去听听的,但不巧我到办公室后有点急事要处理。不过,没有能去听这位著名教授的学术报告,我并不感到太遗憾。我觉得当年我们在成都空军礼堂的讲台上的见面,那才是缘分。中国人常常用“一见如故”,来形容人和人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嗨!仅只见过一面就在人生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是不是比常常不得不见一些要么是如《圣经》中所说的令人厌恶的“骨中的朽烂”的嫉妒者,要么是马屁精或白眼狼,又总想把这些可怜的“骨中的朽烂”者、马屁精或眼狼从心田里永远打扫出去,更让人神清气爽些?再说,李政涛教授在全国各地参加学术活动频繁,他见过的人很多,我今天再去见他,他还能记得我吗?如果说古诗中的“人生若此如初见”只是古人遗憾和哀伤地吟唱的一种愿景,那么我以为我说的“人生若此只初见”也许算得是难得的一种境界,自有一份诗意氤氲于其间吧?

2017/4/24

 (补记:今天下午李政涛教授继续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活动,主题是对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课题进行分析点评指导。我下午也有点事不能参加会议,故在下午会前到会场去,想和他见见面。我到会场时李政涛还没有到,下午主持会议的博士对我说,上午李政涛教授的报告中几次提到我,提到成都菜单课。等到李振涛来后,我竟没有认出他来,别人把他介绍给我时我大吃一惊——李政涛变得很瘦,当年英俊潇洒的李政涛,瘦得有些变形。握手时我说,你怎么瘦得这样啊?你不是69年出生的吗?你比我小十岁啊,太忙了,你要注意身体啊。李政涛说,你看上去很年轻啊。李政涛走进会场后,我对会场外的同事说,李政涛是知名学者,正当红,全国各地学术活动频繁,又不会拒绝,太忙了。2017/4/24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050831.html

上一篇:《荷花淀》课15周年纪念:湖南师大语文专家盛赞程氏《荷花淀》课
下一篇:少堂志林(840):想起了叶澜先生
收藏 IP: 115.44.53.*|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