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东瀛一瞥 2012-03-01 13:27

已有 2903 次阅读 2014-2-23 13:51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恐龙, 日本, 化石, 东京, 上野

东瀛一瞥

   总听说日本民众对恐龙有特别大的兴趣,直到去了日本才发现果然所言不虚。那次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日本举行恐龙展览,将要结束,我们前去参加撤展的工作。飞机从北京起飞,穿越朝鲜半岛南部,又拐到东南方向,在横跨本州岛后,从东海岸折回,降落在东京郊外的成田机场。飞临日本时天已经黑下来,看得见地面的灯火,向东面望还可以分辨出富士山高耸入云的身影,像云层上方的一座金字塔。

   展览在东京郊外东北方向的千叶县幕张市举行。千叶县四面为海洋和河流所环绕,是向太平洋突出的半岛,拥有丰富的水体和绿地等自然环境。来参观这次恐龙展览的人非常多,两个月有50万观众。但举办方还觉得少了,原打算吸引60万人,但当年的奥运档期影响了一些客流。据介绍,两年前这里刚举办过恐龙展,那次有90万人参观。千叶在日语中读作“Chiba”,跟汉语中的“吃吧”一个读音,于是我们总打趣展览的主办者说千叶一定是日本最好客的地方。

   日本的古生物学研究不仅历史悠久,也有众多的专业学者,但日本的恐龙化石却不多。专家和业余爱好者一直都希望在日本也能有本地的恐龙化石发现,而这在客观条件上是可能的,因为日本有恐龙时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分布。但直到1978年,这个愿望才由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实现。他们在岩手县岩泉町发现了一块爬行类的骨头,被证实是一种蜥脚类恐龙的肱骨,后来鉴定为马门溪龙类。

   日本人曾在1936年从其占领的库页岛的南部发现了一种鸭嘴龙科的化石,被命名为库页岛日本龙。实际上,库页岛历史上曾是中国领土,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逼迫满清政府割让该岛,后被日本夺取。不过,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发动军事行动,控制了库页岛全境。在岩手县发现的恐龙材料虽然很少,但激发了日本人在自己领土上寻找恐龙化石的兴趣和希望。这项工作很有成效,已在日本的十多个地点发现了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手取群地层中。

   1985年第一次在手取群发现的恐龙化石只是一颗单独的肉食性恐龙牙齿,采集自石川县百峰村的桑岛。随后,在有手取群地层分布的福井县胜山市组织了恐龙发掘计划,采集到一只驰龙和一只禽龙的材料,还发现几百块其他恐龙的骨头,包含兽脚类的牙齿和脊椎,还有蜥脚类的匙状牙齿。这些发现不仅证明胜山地区埋藏有比较丰富的恐龙化石,也唤起了在日本寻找恐龙的更大热情。胜山的禽龙化石修复装架后,整个骨架的长度达到4.7米,属于中等体型的恐龙,被命名为手取福井龙。驰龙材料则代表一个大型的种类,可能是新属种,其全身骨骼也在2010年被复原,现在公开陈列在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里。

   受到这些新发现的鼓舞,以福井县胜山市和石川县白峰村为主要地点的恐龙发掘以及相关的恐龙化石研究工作蓬勃开展起来。这些考察活动也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参与,直到今天仍然有从幼儿园小朋友到80高龄的老头老太太报名参加恐龙发掘。当年的现场聚集了很多招募来的大学生,几年的努力,挖掉如山的土方,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仅胜山的恐龙化石经鉴定就达8种之多。白峰出土的材料包括兽脚类的巨齿龙、蜥脚类的蛇颈龙和一种鸟臀类恐龙的牙齿化石,据报道还有3种恐龙的脚印化石。

   恐龙化石在日本的发掘还扩展到歧阜县,在大野郡白川村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在庄川村发现了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牙齿,还发现了可能是恐龙蛋的化石。日本的业余化石收藏者也对恐龙化石的寻找有很大贡献。例如,几个业余爱好者在三重县鸟羽市海岸悬崖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就曾发现属于一只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脊椎和前肢骨。

   这次举办恐龙展览的幕张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城区规划与建设发展迅速,后来演变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复合型城市。幕张由业务研究、文教、住宅、公园、繁华街道等区域构成,其中心是经常举行国际性活动与会议的幕张综合建筑群。每年访问这个日本最大的综合会议展览中心的人数超过1千万人,因此,幕张也被称作会展城。幕张按照建设未来型国际业务城市的构想,以幕张国际博览会场为核心,形成面向世界发布情报信息的主舞台。恐龙展就在这里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只占用了展览中心面积的八分之一,已经是非常庞大。

   很多工作人员在会展中心忙着撤展,都相当专业,我们实际起一个核对的作用。古脊椎所的标本有48箱,装箱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对装箱非常仔细,没看清楚的情况下,不管多麻烦,都要打开箱子再检查一遍。给我们干活的工人已有过多次合作,相互之间很默契,所以效率相当高。天气很热,在展览中心内更热,但走出来就可以感受到略带腥味的海风。

   海边是一片一片的树林,海滨公园中建有游览步道,在散步中就能感受到横贯城市的海风、倾泻而下的阳光和满目苍翠的绿茵。在我们住宿的50层高的幕张王子饭店,拉开房间的窗帘就能看见大海,到顶楼更可以极目眺望海天一色的东京湾景色,可以用壮美二字来形容。向东可以望见千叶的处处建筑,向西就是宽广浩大的东京城。城里有什么特点?我们自然要去看看。

   浅草在东京城区的东北部,这里是江户时代的最高统治中心,围绕它周围逐渐发展出了现在的东京。传说最初渔民从河中捞出佛像,然后就地建成了浅草寺,实际上在许多佛教地区的寺庙历史上都有类似的传说。浅草寺建于公元628年,完全是一座唐朝风格的建筑,特别是它的塔。由于日本人也喜欢木头的建筑,因此最初的庙宇早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建筑只有很短的历史。浅草的中门口高挂巨大的灯笼,上书“雷门”二字,这已经成了浅草的标志。进雷门到观音殿之前是一条长长的礼品街道,有很多传统的日本纪念品。

   上野也是应该去的,不仅因为它是东京的胜地,而且集中了多个重要的博物馆。上野的樱花很有名,一到那里立刻就会想起鲁迅先生的名句:“当上野的樱花烂漫时,望上去也像绯红的云”。可惜现在不是樱花开放的时节,只有浓密的树荫。上野公园总是熙熙攘攘,不管樱花是否绽放。一进公园就是西方艺术馆,但我们没有时间在东京去欣赏西方艺术,只是随意地一瞥了艺术馆前罗丹的“地狱之门”和单独放大的“思想者”。

   先去东京国立博物馆,也就是日本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导游指南上介绍,不论是量还是质都是日本最大最好的,就算只看完常设馆的展品也需整整一天。博物馆展出陶瓷、雕刻、绘画等,约9万多件收藏品中日本古代美术的国宝占1成的比例。

   博物馆分成好几个独立的展馆,中心最主要的本馆的陈列可以按日本古典美术的系统演变来观赏,从最早的绳文时代开始,能够了解到日本美的意识的历史变化。日本早期的重要文物并不多,但陈列在这里的是日本最重要的国宝,主要是佛教艺术品和武士的装束及武器,许多作品以前都在书上见到过。去参观时建于1908年的表庆馆和建于1999年的平成馆都没有开放,据说平成馆展示的是被称为日本美源流的考古遗物。很想仔细看看这里的东洋馆,收藏着从古代埃及到中国的艺术品。可惜没有看完三层再加配楼的展品,只有时间看了第一层。这里有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物,有些是对方政府赠送的,但大多数没有标明的显然是通过不正常的渠道得来的。这里还有亚洲各佛教传播历史上重要地区的艺术品,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柬埔寨和泰国等,但最多的还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品。不用说,主要是掠夺来的,比如龙门石窟的不少佛像,还有西安一座寺院几乎全部的石刻都被搬到了这里。朝鲜的文物也非常多,显然跟日本的殖民统治有关,但我并没有时间去看。法隆寺宝物馆收藏的都是佛教艺术品,展示了古代文化交流的轨迹。

   接下来我们去了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馆外就陈列着许多大型的展品,如长达30米的长须鲸雕塑、火箭发射器、D51型蒸汽机车、60厘米反射望远镜等等。进入馆内,首先参观的是老馆,以生物进化为主题,通过化石和模型介绍生物进化的全过程、现代生物的适应形态和进化证据,以及日本的动植物等。接下来的理工馆中有火箭、电子技术、地震预测和钟表的常设展览。然后是展览测量、计算、机械制造、土木建筑、动力、冶金、陶瓷、玻璃、纺织、造纸、盐业等内容的科技馆。我最感兴趣的是自然馆,以分类学方法介绍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全貌,同时介绍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床学知识,以及人类进化和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博物馆的老馆并不大,一楼是古生物,有不少模型,真实的材料至少在脊椎动物方面很少。

   1999年才对公众开放的新馆共有三层展厅,展览的总体设计思想和理念特别强调展品的互动性,使通常看起来比较呆板枯燥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标本也能引来观众的积极参与。新馆一层为海洋生物,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这里是以多种生物生存的“海”为主题进行展示活动,让观众了解各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关系等。鱼类标本与互动型的多媒体系统相结合,观众通过可以调整高度的“瞄准器”对准屋顶的鱼标本,按下按键就会得到相应的资料。二层为“身边的科学”展区,可进行“力与运动”、“光与音”、“电与磁”等各种体验和实验,还有“倾斜小屋”展品。三层是探索大森林,这里有大量互动性展品,可在杂木中进行各种体验,还有“鸟眼观景”和“森林标本箱”等装置,并能在“地层断面”中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和秘密。地下一层为恐龙再现展区,以地球演化过程为背景,将重点放在白垩纪的恐龙化石方面,探究其诞生和灭绝的未解之谜。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东京博物馆,早期以配合学校教育为宗旨,主要展出教学用书籍、教具、标本等。1923年博物馆毁于关东大地震,重建后改名为东京科学博物馆,致力于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科普工作。以后逐步扩大规模并加强学术研究,向研究型博物馆方向发展,1949年改名为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它是综合性的科技博物馆,属于传统博物馆类型,每年参观人数在100万人次以上。

   我们最后去了市内中心,天皇的居所就在这里。皇宫的外苑是开放的,可以看见江户时代的城墙,是用花岗岩垒砌的,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加工得很精细。这些岩石采自东京向南100公里外的伊势半岛,由几千条船往返载运,一次往返要花费两个星期。石块在东京北部的神田卸下,靠牛车和人力拖拉雪橇,为了防滑在雪橇下面垫上海草。所有人力和物力由当时幕府的大名提供,这些大名都想极力讨好幕府。护城河里满是大鱼,还有许多长寿的鳖在水面游动。皇宫外苑的面积很大,绿茵如织,松柏长青,宽阔的庭院铺满了砾石。可以一直走到二重桥,它是皇宫甚至东京的代表景物,也是公认的日本标志之一。站在桥旁可以看见后面的伏见矢仓,那是江户时代的一个观望角楼。

   在这次展览圆满结束的晚宴上,日本的主办单位赠送了一块鹿间时夫以前描述的热河动物群的恐龙脚印模型给古脊椎所。他们还为恐龙展览编辑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展览会的介绍,另一本是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百年来关于恐龙的文章汇编在一起的日文版,都很有意义。

   结束了这次短暂的日本之行,对这个岛国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幕张到成田机场的路上偶尔能看见农田和村舍,这里也是丘陵地带,有一块一块不大的农田,村落就星散在其中。日本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农业,而他们在高科技引领世界潮流之时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的普及。恐龙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70229.html

上一篇:蟒山二月 2012-02-23 20:50
下一篇:洛城新展 2012-03-09 13:21
收藏 IP: 60.194.1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