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巴黎鳞爪 2007-07-25 14:27

已有 2730 次阅读 2014-2-5 23:33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笔, 化石, 博物馆, 法国, 巴黎


巴黎鳞爪

   维克多·雨果说过:“别处有的,巴黎都有”。当然,巴黎也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学收藏和众多知名的古生物学家,是我们的研究工作经常要涉及的地方。采自中国泥河湾和萨拉乌苏的不少重要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就收藏在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对比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并与法国的同行交流,巴黎是不得不去的。巴黎是西方文明之都,欧洲的心脏。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巴黎的绝大部分都保留下来。它是在许多世纪的精心设计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众多的纪念建筑和博物馆在世界上久负盛名,也包括庞大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冰期结束以后,凯尔特人从东方来到现在的法国定居,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高卢人。最早到达今天巴黎地方的是高卢人的一个驾船打鱼的部落“巴黎吉”人。公元前58年,罗马的恺撒入侵高卢,塞纳河畔的小镇吕苔丝逐渐繁荣起来,最后发展成了今天的巴黎。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的左岸,为了抵抗外敌的骚扰而迁移到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就是今天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所在地。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巴黎又逐渐向河两岸扩展。公元987年,巴黎被正式确定为法国的首都。

   我是研究化石的,自然对石头的东西特别的在意。与欧洲和近东绝大多数的城市一样,巴黎也是由石头建成的。这个区域内的人民确实十分善于使用石头,从石器时代精美的工具、埃及震撼人心的金字塔、希腊传神的大理石雕塑、直到罗马壮丽的圣殿,他们早已有使用石头的传统。5000年前的埃及人已经能用重达几百吨的石料进行精细而准确的建设,到罗马时代石拱的广泛应用,使石头的建筑从此以后壮丽而坚固,并作为成熟的技术被无数的匠人挥洒自如。在法国,新石器时代的凯尔特人已在布列塔尼树起了叹为观止的巨石阵。我以为,西方文明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石头的有效利用。看看巴黎的建筑,大多在几百年以前就用石头建成了。虽然建设时费了大力,许多建筑的墙壁厚达一两米,并装饰以繁复的雕刻,但它们一直使用到今天,而不仅仅是作为文物保留到今天。历史的变迁并没有在多大程度在改变这些建筑的外貌,但所有文明的进步却都表现在它们的内部,从电的使用直到互连网的普及,只需要安装进去就可以了。人们不用为不断拆旧建新而耗费掉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后代只需要在父辈创造的基础上增添文明的新成就,而不必一切从零开始,全部推倒重来。

   实际上,从中世纪开始,完全由石头构建的罗曼式教堂就在法国流行,在短短的300年间就有80座大教堂落成,全国各地还相继兴建了500多座主要教堂和数不清的小教堂。各地的石头都被利用起来,比如巴黎盆地白色的海相砂岩以及其他地方的灰色花岗岩和粉红色砂岩。在法国各地,石制的圆形拱顶极为常见,既坚固又防火,使得这些建筑都能保留下来。桶形穹隆很受欢迎,它由连续的半圆或尖形的穹顶构成,再由十字穹顶连接起来。石雕艺术在这里大放异彩。法国还是欧洲最有影响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祥地,棱线圆顶、尖塔和拱柱的发明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巴黎的无数纪念建筑都是一部部石头雕刻的永恒乐章:圣母院、凯旋门、先贤祠、荣军院、卢浮宫、歌剧院……,数不胜数。不光是这些大型的建筑,无数民宅也尽是几个世纪以来石头的杰作,组成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直至近代的许多重要建筑仍然完全是用石料建成的,如蒙马特高地上1919年竣工的宏伟的圣心大教堂,就完全由白色的大理石砌成。从始建于1163年并直到1345年才最后建成的巴黎圣母院就可以对巴黎的石头建筑窥上一斑:教堂完全由巨石建成,是哥特式建筑的珍品;正外立面雄伟壮丽,最下面一部分为三个布满无数人物雕像的石刻门洞,中间一部分为两扇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和一个直径达十米的玫瑰石窗,最上面的部分是两座高耸的方形石塔,而中央主塔更高达82米;走进教堂内部,所有人无不为它的宏伟气势所震撼,几排直径5米的圆形石柱支撑着长130米,宽50米,高35米,能同时容纳9000多人的大殿;教堂更是石刻艺术的宝库,无数精雕细琢的作品装饰着每一个角落。我简直疑心西方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工种就是石匠了,巴黎的今天也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劳作。他们采来巨石、打磨加工、精雕细刻,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树起了一尊尊精美的雕像,形成了今天石头的巴黎。

   巴黎的无数宏伟建筑还要得益于巴黎盆地丰富的第三系海相沉积岩,特别是在渐新世海侵时期形成的纯石英砂岩。在巴黎盆地也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很多就收藏在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大型的货币虫和壳厚多饰的软体动物为代表。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塞纳河边上,一系列高大的古典式建筑环绕在繁花似锦、密树成荫的植物园周围。植物园最早是163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时创立的皇家药用植物园,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793年6月10日根据国会的法令建立。从19世纪开始,大量的研究成果使博物馆得到不断的更新,藏品一年一年愈加丰富,这得益于在那个时代组织的许多科学考察活动。博物馆在20世纪更得到进一步实质性的扩展,新建和翻修了许多建筑。植物馆在1935年开放,一系列实验室于1939年在居维叶大街落成,人类馆在1937年的世界博览会以后于夏洛特宫内建立,同一时期动物园出现在万塞娜森林中。而外表古典庄重、内部现代活泼的进化大展馆在得到彻底的更新后于1994年重新向公众开放。

   国家自然博物馆由众多的展览建筑组成,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当然是古生物馆了,它与比较解剖馆一道占据了植物园入口左侧的一幢巨大的18世纪的石头和红砖建筑。比较解剖馆在一层,展出了上千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脊椎动物骨架。古生物馆在二层,人们可以在这里追溯6亿年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史。在19世纪,第一个古生物学教授德奥比格尼就已经收集了一万多件无脊椎动物化石。随后,戈德里为博物馆建起了真正的古生物陈列。古生物馆带有的一整圈环绕大厅的空中回廊,就是展览无脊椎动物化石的地方。然而,巴黎古生物馆最大的特色还是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陈列的产自马斯特里赫特的沧龙和蒙马特石膏中的古兽都是由乔治·居维叶研究的,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由居维叶在19世纪开创的,他将古兽与现生动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居维叶从1808年就开始研究巴黎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他当时的工作还成为早期地质研究的典范。在今天的古生物馆中,当然少不了吸引人的恐龙,有巨大的梁龙、奇特的角龙、直立的鸭嘴龙等。来自南美的巨大哺乳动物化石尤为引人注目,有比大象还高大的树獭,还有身背巨大球甲的犰狳。形形色色的化石令人目不暇接。

   在古生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具完整的蒙古野驴骨架和一具完整的披毛犀骨架,都产自中国的萨拉乌苏地区。还有在泥河湾发现的三门马的正型标本,是一件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这些产自中国的化石都是由法国的德日进和桑志华神父于上个世纪20年代采集的。

   德日进是著名的法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1881年生于法国多姆山省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贵族家庭,1899年参加耶稣会,1911年升为神父。他到巴黎大学攻读地质、植物和动物三门学科,从1919年开始专心致力于古生物研究。1923年,德日进参加桑志华率领的“法国古生物考察团”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1930年,他又应邀参加“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到我国周口店等地考察。从1923至1946年,他先后八次来中国。1929年他作为中国古生物考察组的顾问,直接参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桑志华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成员,但他同时还是自然科学博士。他于1914年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田野考察活动。1919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城以北的赵家岔和辛家沟一带,发现了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并开展了史无前例大规模的挖掘。他还在天津创办了北疆博物院,收藏了大量在中国采集的包括化石在内的珍贵标本。德日进就是主要根据桑志华在中国搜集的大量宝贵的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写出有独到见地的报告和论文。

   巴黎博物馆的古生物馆与比较解剖馆被安排在一起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比较解剖学对古生物学,特别是古脊椎动物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将今论古”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博物馆不光有比较解剖陈列,还有比较解剖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幢正门上方安放着居维叶头像的独立建筑内,用粗糙的灰岩块砌成的这幢楼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年居维叶就是在这里研究比较解剖学。古老的墙壁上爬满了青青的常春藤。在楼内的标本库房中装满几个世纪以来精心收集的大量动物标本,光是完整的马科动物的骨架就有上百具。许多标本都有曲折的故事,如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象的骨架就来自拿破仑对非洲的远征。标本都管理得非常好,有清楚的记录,也能快速地查找。标本也相当的齐全,比如所有马属和犀科的现生种都有完整的骨架,使我们在研究化石时有绝好的对比资料。

   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每一个展馆都同样引人入胜。矿物馆有超过60万件的矿物标本,包括世界独一无二的巨大水晶,在珍宝室中还有从前皇家收藏的贵重宝石。古植物馆中可以追索植物在地球上起源以来的历史。昆虫馆展出了1500件标本,是从世界上最漂亮或最奇特的昆虫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具有奇特的形状、色彩或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状。植物园中有两个壮观的温室,一个是热带温室,里面充满了湿热的空气,生长有香蕉、苏铁、露兜树和蕨类等;另一个是墨西哥温室,栽种着美洲仙人掌、墨西哥龙舌兰、马达加斯加的特有植物以及非洲南部的肉质植物,一共有几千个种。人类馆收藏着廊括了各大洲各人种的人类学资料,也包括法国人早年在中国的西藏和凉山地区拍摄的珍贵照片和收集的生活用品,还有人类进化的陈列,有大量的化石和石器。人类馆的门厅内随时有最新的人类学考察和发掘的图片和实物展览。

   植物园的小径总是在灿烂的鲜花簇拥下,这些小径把植物园分为好几个部分,包括植物学院、阿尔卑斯花园、玫瑰园、迷宫和鸢尾花园。植物园两侧的林荫道由高大的法国梧桐构成,它们的树冠都经过精心的修剪,形成两道整齐的方形绿色屏风。林荫道内侧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圃,边上是一座座由鹅掌楸修剪成的树塔。在植物园的右侧是一个小型的动物园,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始建于1794年,饲养着不少珍稀的动物,包括240头哺乳动物、500只鸟类和130只爬行动物,面积为5.5公顷。最奇特的是其中还有一个显微动物园,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森林中和我们的房间里生活的微小动物。位于万塞娜森林的巴黎动物园也是自然博物馆的一部分,那是一个真正的大型动物园,占有14.5公顷的面积,饲养了1200多只动物,中国赠送给法国的大熊猫也在这里生活,珍奇的动物还包括普氏野马、霍加狓、倭河马、狐猴和麋鹿等等。

   进化大展馆是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由19世纪的动物馆改建而成。大展馆有6000平方米的永久性陈列,完全围绕生命进化的主题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界的多样性、地球历史上的生命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展馆的发展有着坎坷的历史。1630年,第一批动物学标本被收藏入新创立的自然历史阁。但随着博物学家在世界各地旅行带来越来越多的标本,自然历史阁再也装不下了。于是,一个花费了12年时间建造的动物馆在1889年落成,此时的收藏已超过100万件动物标本。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动物馆受到的损坏未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且每况愈下,不得不在1966年由于安全原因而关闭。一直到80年代重建计划才开始,而此时生命进化已成为大众和专家都共同关心的的主题,所以动物馆被重建成了进化大展馆。它改变了传统的标本陈列的博物馆模式,通过有选择性的实物和影像资料来阐明科学的主题,进化贯穿在所有的生命科学中。通过对进化大展馆的参观,我们可以了解到今天千变万化的生命世界是怎样从一个共同的起源通过漫长的地质时间逐渐进化而来。我们还可以从这里了解人类怎样变成进化的一个因素,而人类有时也对生命世界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展出的大量绝灭和濒危物种的珍贵标本就提醒着我们人类曾经犯下的错误。

   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顶尖的。它保存了世界上自然和人类科学方面最大的收藏之一;它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涵盖了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以及生物学的各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生院在10个博士研究方向提供最好的教育,还有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工作;博物馆的各个展览馆、温室、动物园、植物园、花圃和临时展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藏品和展板,使公众感受到自然科学的巨大吸引力。巴黎博物馆非常典范地成为科学、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工具,值得我们今后在发展自然科学博物馆方面学习和借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64804.html

上一篇:七月下旬登山 2007-07-21 14:24
下一篇:七月二十八日登山 2007-07-28 14:07
收藏 IP: 59.66.1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