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希腊怀古 2007-03-12 09:37 精选

已有 4489 次阅读 2014-1-30 02:27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化石, 希腊, 雅典, 考察, 克里特岛

希腊怀古

   在午夜时分乘飞机到达希腊北部的城市萨洛尼卡,机场很小,到市区的距离也不算太远,我们很快就到宾馆住下。第二天早上,打开阳台的门,地中海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初升的朝阳下,一半城山一半海的景色映入眼帘。这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一座座小楼房鳞次栉比地铺上山丘的顶端,看得见山顶有一座大型的东正教堂。城市的另一面就是地中海,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得真切。

   东地中海地质国际会议在城市另一端的马其顿大学举行,而会议的主办方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大学,同时举行的还有希腊地质学会年会,所以人很多。参加东地中海会议的代表就有400多人,分为许多专题,其中包括我们参加的古脊椎动物专题。我的报告安排在会议第一天的下午,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三趾马动物群与地中海地区的对比。中国的丰富材料让全场的人为之震惊,希腊虽然有经典的萨摩斯和匹克米两个著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但其材料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中国山西的保德和甘肃的和政相比。

   傍晚时分依然乘公共汽车原路返回,实际上就是沿城市的主干道直线行进。街道两旁有许多低矮的教堂,夹杂在一座座新建的楼房之间。希腊是宗教传统深厚的国家,路上随处可见黑衣的大胡子东正教教士,甚至在公共汽车上虔诚的老年妇女每当经过一座教堂时都会不断地在胸口划着十字。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亚里士多德大学地质系。先到旧城墙的一站下车,然后步行去地质系,一路上沿着旧城墙遗址走。这里建成了一个遗址公园,除保留下来的断壁残垣,还有一些纪念性的人物雕塑。亚里士多德大学地质系的古生物实验室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声誉,但实验室的条件很一般,远不如中国现在的大学,然而学古生物的学生却不少。古生物实验室有一个小型的标本陈列室,我在这里看到一些希腊的犀牛化石。

   参观完地质系,中午与东道主和来自各国的同行在一家希腊风格的小饭馆共进午餐,就在市中心的古城墙遗址附近,旁边有一座教堂。这里的教堂很特别,首先是东正教风格,此外都十分低矮,是由原来的清真寺削掉宣礼塔后改建的,而且许多教堂都比地面低几米,不知是地面沉降还是淤泥堆积的结果,可能是后者。中午吃完饭已经快3点了,希腊人也是必须睡午觉,而且午休时间很长,所以下午上班很晚。

   地中海边的城市在这个时节还是有些多雨,一下雨温度也降下来,只穿短袖和夹克就觉得有些冷了。我们冒雨游览了萨洛尼卡,星期天所有的商店都关门,到处显得很安静。首先来到市中心广场,然后沿正对着地中海的大道一路过去。大道两旁的房屋虽然比较新,但看起来也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据说萨洛尼卡在1917年的大火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后来又很快重建,形成了有些现代化的格局。走到海滨广场就能闻到地中海上飘过来的咸味,广场上的鸽群簇拥在亚里士多德的铜像周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是希腊。

   沿滨海大道向东,远远就能看见萨洛尼卡标志性的白塔,这是从前的堡垒,牢固而结实,它的作用改变过多次,现在是一个展示城市变迁的博物馆。我们一直爬到塔顶,极目远望,地中海上船影穿梭。离开白塔前往拜占庭博物馆,这是一个新建不久的建筑,得益于1997年萨洛尼卡被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我不喜欢拜占庭风格,至少对其绘画风格的纤细幼稚感到不可理解,但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希腊风格的大理石建筑构件,透露出古老文明的余辉。考古学博物馆紧邻拜占庭博物馆,其中的一个展厅是史前文物,还有一个展厅是马其顿帝国时期以黄金为主的陈列。欧洲的黄金饰品在那个时代已是如此丰富,真是“遍地黄金”。萨洛尼卡市中心建于公元297年的拱门上的精美石雕吸引着我,旁边是正在维修的罗马圆形大厅,周围的教堂不少,都是典型的东正教风格。城市广场上石头雕像人物的装束和打扮不像希腊人,倒像是土耳其人,这是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留下的影响。

   结束了在萨洛尼卡的任务,我们乘火车去希腊的首都雅典。火车只有四节车箱,完全不像是长途列车,比城市中的地铁还要短。但就是这样,火车出发时车厢里也只坐了一半人。列车在地中海的朝霞中离开萨洛尼卡,城市的郊区不小,但都是相同的水泥楼房,渐渐远离城市才出现了红屋顶的村庄。两旁都是广阔的耕地,只是很少见到农民在地里干活。这个季节地都已经犁过,看得见几个农民在用巨大的水管滚筒给地里浇水。大多数地还空闲着,只有少数种上了小麦。火车前进方向的左侧可以看得见地中海,一直到停第一个站后才离开海岸线,沿山区前进。这一带的植被非常好,但快到雅典时石灰岩山脉上的乔木就变得稀少了,只有灌木依然茂盛。一路上仅停靠过两个站,除了自然风光,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古迹。但是铁路两旁不时有石砌的碉堡出现,让人想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的场景,其中就有德军的装甲列车从萨洛尼卡出发前往萨拉热窝的情节。

   火车在上午11点半准时到达雅典,令人惊讶不已的是雅典中央火车站的规模和设施就像中国的一个四等小站,没有地下通道,人们都从铁轨上直接穿过而出站。雅典大学地质系的同行来接我们。雅典全是小胡同一样的街道,两边还停满了汽车,完全是在夹缝中穿行。道路拥挤不堪,街两旁的建筑都是密如蜂房的水泥楼房,根本看不到任何古典建筑的体现。我们就住在国家博物馆旁的博物馆宾馆,周围是密集的像胡同一样狭窄的街巷。

   安顿停当我们就去参观雅典大学。学校在郊外,开车出了市中心,道路稍微宽阔一点。雅典大学位于山脚之下,处在葱茏树木的掩映中。地质系有一幢很大的楼,里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宽敞,从办公室、走廊、庭院,直到库房和陈列室,都超乎想象的宽敞。希腊同行送给我们的书和论文大多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很难看懂。在跟学生一道吃了简单的三明治午餐后,我们参观了库房和博物馆。库房里的标本丰富得让人叹为观止,完全有和政的味道,特别是从匹克米发掘的三趾马动物群材料,还有在塞浦路斯发掘的倭河马的标本,多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也有好些研究生在进行各个门类的研究,是很不错的一个研究团体。

   雅典大学在1837年成立之初就确定,要收集各种藏品并用专门的建筑展示它们,以促进教学和研究。早在1835年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为雅典大学博物馆的初创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包括古生物、地质、矿物、岩石、动物和植物等方面。独立的古生物地质博物馆在1906年建立,1980年迁入现址,占据了地质系大楼的整个底层。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还有古环境重建的内容,以及微体古生物和地层岩石标本。这里展示的化石来自希腊的各个地区和各个时代,其收藏还在不断的扩大中,也增添了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材料。古生物地质博物馆的展厅宽敞明亮,但并不定期开放,基本上是针对学生团体免费参观。陈列中以哺乳动物化石为主,匹克米地点的中新世材料和雅典盆地的第四纪标本是重要的内容,最珍贵的展品则是从匹克米发现的数量不少的古猿化石,当然三趾马、犀牛和牛科动物等也是不可缺少的陈列标本。

   匹克米就在雅典东面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在希腊同行的陪同下,我们访问了这个著名的化石地点。我们先顺道参观了一家私立的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由新旧两座建筑组成,无论从收藏品、陈列和研究来看,都是第一流的博物馆,在世界上都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匹克米主要是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哥德里和阿贝尔教授从19世纪后期开始领导发掘的,这个地点的最近一次发掘是在20世纪80年代。匹克米动物群由中新世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组成,包括剑齿虎、古猿、犀牛、鬣狗和乳齿象等,而最常见的化石是三趾马。现在的匹克米原野上盛开着野花,到处都爬满了巨大的蜗牛。剖面的出露不算太好,但在一个低洼地上还能清楚地看见地层,我们还发现了一枚三趾马的上颊齿。随后去哥德里和阿贝尔发掘过的著名的老匹克米地点,不过这里已经完全湮灭了,变成一个杂乱的养殖场,连一点地层的露头都很难找到。匹克米出产了众多的化石,不再进行发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研究完这些材料。我们的运气也很好,地中海之雨等我们看完剖面才下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雅典总是有些飘雨,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吗?好像应该相反才对。天气凉爽,只是乌云厚重,很不适合于拍照片。我们沿主要的大道步行游览雅典,首先是国家图书馆,然后是大学,再次是科学院,这三组建筑都是典型的希腊古典风格。希腊科学院门前还有两根高入云霄的大理石柱,顶端站立着雅典娜和阿波罗的石雕像,而大门口的两座石雕像应该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再往前走,议会大楼前的广场上鸽子成群,广场后壁镶嵌着无名战士纪念碑,两名身着传统服装的士兵守卫着无名烈士墓,独特的护卫换岗仪式每小时举行一次。穿过国家花园里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宙斯神殿的巨型大理石圆柱群出现在眼前,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眺望雅典卫城。宙斯神殿的大理石柱大多数都已倾倒和散落,只在一个角落还保存得较为完好,但已经足以令人震撼了。

   从雅典城里的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卫城石灰岩台地,走到近前发现它非常陡峭。一进卫城,又是那种让人高山仰止的无比敬意,这些公元前500年左右建造的大理石巨构体现出无穷的希腊智慧和能力,一系列古典柱式:多立克圆柱、爱奥尼亚圆柱、科林斯圆柱、少女石柱支撑起宏伟壮丽的神殿,那些巨大的圆柱、石壁和山墙无不费尽艰苦而卓绝的工作。卫城上各座神庙都在进行修复,满地是两千多年以来从建筑上掉下来的石头构件。别说完全修复,光是要识别出哪块石头属于哪座建筑已比读天书还难,要确认其在某座建筑上的正确位置更是难上加难。但希腊人仍锲而不舍地进行着这项工作,这简直是世界上最难的积木式拼图游戏。卫城的中心自然是巴台农神庙,这伟大的建筑不知激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尽管千年的岁月已让它历尽磨难,但依然无比骄傲地矗立山顶,雄峙在雅典的上空。卫城博物馆内珍藏着神庙上的大理石雕像,虽然都非常残破,却件件依旧闪耀着古希腊的艺术之光。四根尚存的希腊少女石柱被特别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密闭展厅中,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观赏这旷世杰作。

   克里特岛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还有不少希腊、罗马、威尼斯和拜占庭风格的遗址,以及风景如画的海滩,我们不能错过去参观的机会。去克里特岛是在晚上乘船,我们乘坐的米诺亚航运公司的客轮巨大无比,有10层楼之高。第二天早晨6点客轮稳稳地停靠在港口,天正下着大雨。这里是伊拉克利翁,克里特岛的首府,城墙在三面环绕城市,而另一面是临向地中海。

   考古博物馆是克里特岛最重要的景点,这时天也放晴了,地中海在远处闪耀着蓝绿两色的光泽。这座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就是米诺亚文化的发掘成果。米诺亚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最初以为与牛首人身怪物米诺陶洛斯有关,但实际上发掘出的遗址要早于神话传说。这里的彩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那些硕大无比的陶罐直到今天还能在克里特岛上见到实用品。米诺亚宫殿化时期的出土文物更是令人惊叹,特别是带金角的牛头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还有大量雕刻的印章尤为引人注目。欧洲确实是“遍地黄金”的地方,米诺亚早期就充满了美仑美奂的黄金饰品,直至后来的每个时代都仿佛用黄金堆砌出来。一间展室专门展示米诺亚的指环,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每枚指环同时也是印章,雕琢着内容丰富的图案和故事。金属工具和武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用和美观方面照顾得相当周到和得体。米诺亚在浪漫主义上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大量艺术品充斥着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所以,看到最后一间展室里的希腊罗马雕像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就毫不奇怪了。

   从博物馆出来又下起了倾盆的大雨,但我们在博物馆的门廊里还没有等到20分钟,却已雨过天晴,阳光灿烂了。我们来到城市的北面,这里也是克里特岛的北海岸线,宝石般蔚蓝的地中海又呈现在眼前。我们从威尼斯时期的造船厂经过,可以看见还有4座带弧形拱顶的大型船坞保存下来。在船坞对面,是护卫着旧港的威尼斯海上城堡,它正好位于现在的港口防波堤上,堤外是波涛汹涌、咆哮不断的地中海,而堤内则是宁静的港湾。进入威尼斯城堡,墙壁上的三方巨大的圣马可之狮大理石雕像表明了堡垒的主人,它们已在这里矗立了800年之久。离开古堡,再回到街上闲逛,经过一个罗马时代的喷泉,泉水已不在,但古色古香的大理石建构仍然激起我们的怀古之情。

   从伊拉克利翁市中心搭乘公共汽车就可以到克诺索斯的米诺亚王宫遗址,到遗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米诺亚王宫在著名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后被他用水泥恢复了一些建筑,并复原了部分壁画。有些人对这种做法表示批评,但我还是赞成的,因为他并非为混淆新旧而以假乱真,而是明白地标出复原的部分。这确实是繁复无比的宫殿建筑群,所以才被附会为囚禁米诺陶洛斯的迷宫。这些古老的建筑使用了大量巨石,打磨得非常整齐,不过其中的许多岩块是碳酸盐岩的,极易风化。

   返回城里,还有一下午的时间,我们于是决定去赫尔索尼索斯。从伊拉克尼翁沿高速公路向东,一直顺地中海的岸线前进。看得见迷人的蓝色海岸上拍打着阵阵白色的浪花,一座座村落点缀在大海边的浓密橄榄树林中,一派地中海热带风光。赫尔索尼索斯到了,明快的色彩指示出这是一处希腊的胜地,最抢眼的就是蓝色和白色。蓝色地中海簇拥着小镇,白色礼拜堂点缀着山丘,海岸的岩石上还开着石竹硕大的粉红色花朵,煞是爱人。我们一直走到港口的防波堤,那边的景色更加迷人,再次感到相机的存储卡不够用了,海水、礁石、房屋、渔船、教堂、野花,无一不入画面。我不停按动快门,总觉得还有更好的美景在后面,所以又不敢尽情地拍。还确实是如我所想,一步一步,最后爬上海边的一座丘陵,满山的野花,映衬着蓝色的海和白色的浪,天际的云、山、城,让人陶醉了。山丘上还有罗马时代的遗址,满地的断壁残柱,马赛克的镶嵌画残部更是让人发古幽思。

   我们不得不离开,该返回伊拉克尼翁乘船,而且已没有“胶卷”可以再拍照片。赶快走吧,免得看着美景却不能留住而遗憾。什么叫流连往返,这就是对希腊怀古之旅最好的注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51-763352.html

上一篇:三月十日登山 2007-03-10 11:31
下一篇:三月十七日登山 2007-03-17 11:17
收藏 IP: 59.66.127.*| 热度|

6 钟炳 梁红斌 陈学雷 高建国 oxygen2010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