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发表首篇论文就耗时一年半的我,为何能在随后一年逆袭完成7篇文章?

已有 1802 次阅读 2021-11-26 09: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毕业已经几个月,回想起来才觉得自己博士阶段的经历很有意思。我的首篇论文耗了一年半才完成,但随后一年我努力完成了7篇,没有灌水,其中5篇Q1。我觉得这其中有一些感触和想法是值得借鉴的,所以希望分享给大家。

万事开头难,第一篇文章一般是最耗时耗力的。抛开大神不谈,我周围的同学,快的用时6个月,最慢的就是我自己了,用了将近1年半。

我所在学校的毕业要求是三篇论文,具体到课题组的话则更高,按照这个进度,毕业可能会延期。但是从我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讲,在第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对于后面的工作非常重要。

我在干第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对于实验-表征-性能测试-分析-作图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是重新翻书从基础开始重学了一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打下了坚实宽广的基础,才能在随后一年完成7篇文章顺利毕业。

我第一篇文章的课题来源于我师娘发起的一个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我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完善及探索。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效率高、风险低,因为对于一个低年级学生来说,想完全靠自己发起一个具有很强创新性同时又具有现实价值的工作是很有难度且极耗时的。

如果想保证三年毕业,我觉得延续老师已经证实可行的工作,跳过验证摸索的过程,直接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完善是最适合的。利用这个过程把自己的基础能力锻炼好,再循序渐进地追求创新性,如此对后期工作的严谨性和效率都是有益的。

一般来说,第一篇论文可以分为四步走:做实验,表征和测性能,分析数据,着手写作。我个人的情况多加了一步“复习重温知识”,因为书本上学的大部分知识考完试就忘了。

具体来说,我是2018年5月开始做实验的,实验过程不是很简单,和大部分朋友一样,日常就是洗烧杯、磨粉、烧炉子,最难熬的是抽滤。

我们实验室抽滤机的声音很大,每个样要抽十几个小时,比起抽滤,我真宁愿去过柱子。这个工作的产率极低,而且管式炉就那么大,所以后来又要重复好多次。

如果现在再让我做这个实验,我觉得自己可能会心态爆炸,但当时是第一次独立进行实验,新鲜劲还很足,所以那时的心情和状态还是非常好的。

7月开始测性能,因为我做电池循环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都是会先循环上再做其他表征测试,8月放假回来开始约测试,基本是按照师娘的具体指示去做相应表征。

12月表征数据齐了,性能数据也差不多了,于是开始分析。这期间,因为我忘了很多知识,于是只能再翻书重学,很多具体的分析还得找文献看,所以花了近4个月才完成数据分析。

2019年4月,终于开始动笔写了,写论文的过程是最难的。第一篇论文我很认真,认真仔细地拜读了所有相关文献,其实也是那时候才真的理解到这个工作的意义和内涵。

关于写论文,同办公室的老师聊天时曾说过:“写论文就是得熬夜,因为晚上才能静下来,没有任何杂事”。我就属于这种类型,所以写论文对我来说是比较折磨的,一写论文就得熬夜,一熬夜就得掉头发。

直到7月初,初稿终于成形,当时我记得是12000词的样子。强烈建议各位同学初稿多写一些,这样导师修改起来如果做删减就会很快,也可以减少导师的工作量,投稿也会更快。

后来在师娘的指导下修改,她不断问我这个工作的核心价值亮点是什么,最后只保留亮点和核心,其余琐碎的内容全部去掉,文章被改到5000词,内容被删去一大半。

暑假回家我开始自学3DsMax和PS,同时师娘和导师亲自帮我修改文章,有需要修改图片和重新画图的地方我就随时待命改图。

8月初先投了AEM,悲剧,后转投Carbon,又悲剧。这时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个工作的价值和创新性,好在后面投的EA审稿意见回来还不错,小修。

正好也开学了,师娘还专门搬来和我一个办公室,方便指导我回复审稿意见。没补实验,对现有数据做了更多的分析,另外查了一些参考文献进行补充说明。一周后回复审稿意见,再一周后接收。

这篇文章共历时近一年半,是我周围圈子中最慢的,但我庆幸自己经历了一个比较扎实的过程,使我在该研究方向上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理解,所以才能在后续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效率。

image.png

曾一次性在这台手套箱连续6个小时装了50个纽扣电池,装完时已经凌晨2点了。

在第一篇之后,我就开始淡化前述每一步之间的时间界限,比如做实验烧炉子时,我就先把引言和实验部分写好,但需要注意摘要部分我建议最后来补。

因为我觉得摘要最重要,需整篇文章写完之后再提取精髓作摘要;表征测试过程中可以晚上加班把数据分析完成,最后全部数据都分析完之后就开始把各个数据串起来再分析一遍,如果符合预先设想,就着手写正文部分和结论。

我是做锂电方向的,基本后期越来越顺手之后一个月可写一篇初稿,一周实验,两周表征测试,一周写,这时候一篇初稿需要的东西基本齐全了。

然后这个初稿就先放一边了,等两个月左右电池的循环数据、恒电流滴定这些比较耗时的结果出来然后把初稿中的空填好就可以了,我导师非常负责,初稿给到他都是一周内投出了。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审稿人都是无偿为文章作同行评审,所以后续回复审稿意见态度一定要端正。

我自己在回复审稿意见时会思考几个问题:审稿人为什么提这样的意见?自己文章的亮点是否让审稿人注意到了?审稿人最感兴趣的点是什么?

回复审稿意见时多反思真的对后续工作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因为我后来有一篇一区文章的创新点就借鉴了之前工作的审稿意见。

image.png

累了就沿着学校的湖边走半个小时,然后回办公室接着看文献、画图。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各位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愿大家都能在科研这条修行道路上收获到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LetPub编辑服务

QQ图片20190611152856.png

LetPub logo(专业SCI论文)(300dpi).png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2242-1313944.html

上一篇:使用ARRIVE指南报道动物实验,助您顺利通过同行评审
下一篇:推荐同行审稿人时要考虑什么?
收藏 IP: 116.233.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