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有个梦想是当科学家,那个时候还小,对科学家这个概念还很模糊,就觉得科学家应该很酷,会发明创造很多不可能的东西。但是当自己一岁一岁长大了,对科学家的概念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对科研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梦在最开始的地方的都是很美好的,以前总是幻想着我要搞科研,我要做研究,我要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到科研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不是以前想的那么简单。科研并不像原子与离子之间的碰撞那样简单,而是有着更高深的意义,科研过程中充满了失败与喜悦。
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的实验是蛋白质印迹法,又称免疫印迹实验,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着色深度获得特定蛋白质在所分析的细胞或组织中表达情况的信息。我仍然记得当时和同实验室的同学一起做,一起跟着师兄师姐学如何操作。当时的心里想着:我是一名“科学家”,我是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第一次做Western bolting,因为师姐说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可能长达2天,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很多比如:配胶的浓度、蛋白电泳的时间、电泳时电压的选择、PVDF与NC膜的选择、转膜具体的条件、切胶的位置、一抗效价与使用浓度、一抗孵育的时间、TBST洗涤的次数、二抗孵育的时间、TBST洗涤的时间/次数等等,都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我在实验的每一步都格外小心,生怕出现一点点差错。但是实验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实验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
那次过后,我开始慢慢熟悉实验过程,并按照之前学习的实验步骤自己实验了一次。在整个过程中,我做得比第一次还认真,操作更细腻。但是,事与愿违,结果仍然失败了。当时有点灰心,但是第二次失败过后我开始和同学、老师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自己改进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条件。在分析实验数据过程中首先是对实验样品的排查,用不同的样品做对照实验,以便排除样品的问题。当得知是样品存在问题时,自己也重新燃起斗志,用新样品做了一次实验。可从实验结果来看,显影后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仍然有问题,胶片上背景浓厚、看不到目标蛋白的印记,这一切再一次宣告了实验失败。实验失败后我的情绪也十分低落,毕竟自己辛辛苦苦花时间做了这么多次却没有得到任何可用的数据。但是我转念一想:哪一个伟大的发现不是先辈们通过日以继夜地试验,对实验步骤、实验条件一次又一次修改后才得到的呢?想到这里我又一次激起自己那颗嗷嗷热血的心。
之后的日子里,我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对实验条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与优化,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对照。在更改了一抗孵育时间与孵育温度,洗涤一抗的时间,二抗孵育时间,洗涤二抗的时间及次数后,终于在一次显影后的胶片上看到了一直没有看到的蛋白质条带。虽然只有三条目标蛋白条带中的一条,但是这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也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在一次又一次失败过后,在一次又一次实验过后,在一次又一次改进过后,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不仅是对我之前付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科研经历。
到这里又有新的挑战在迎接着我: 如何将3条目标蛋白都做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讨论:一、根据以往所显影胶片来看,其中一条目标蛋白有可能由于切胶的时候切掉了。二、一抗孵育时间不够,导致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未结合完全。三、二抗结合一抗时间不够,导致无法正常显影。四、转膜出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又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对照实验。这是一场以得到目标蛋白条带为目的的一场有计划、有意义的战役,而且我们始终坚信着,这场战争必定是以我们的胜利收场!不出我们所料,经过反复不断的实验后我们的实验结果最终发表在国际权威SCI期刊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2019年IF=3.119)上。在此我们也非常感谢LetPub对最初手稿的专业润色和跟进服务,特别是编辑团队在润色过程中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与建议对文章的提高很有帮助。
从第一次做科研到现在,我们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在此,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面对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的心,一颗不服输,不愿输的心。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用无数辛勤付出而得来的结果,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用汗水,用时间堆叠出来的!
作者:朱峰
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本文系LetPub征稿,欢迎广大科研学者前来投稿,征稿详情见:
http://letpub.com.cn/index.php?page=wechat_submission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